APP下载

云南会泽传统斑铜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之我见

2018-01-23雷杰麟敖秀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8期
关键词:铜匠会泽张氏

雷杰麟 敖秀鹃

(1曲靖市博物馆,云南 曲靖 655000;2富源县文物管理所,云南 富源 655500)

会泽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会泽先民就掌握了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会泽铜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出大批铜匠艺人。会泽张氏铜匠制作的斑铜曾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192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由此会泽斑铜更加声名远播。历史上,会泽斑铜因璀璨夺目、斑驳陆离、富丽堂皇、高贵典雅而蜚声中外,被誉为“金属宝石”,属观赏和收藏的艺术品。《新纂云南通志》在斑铜条目中写道:“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

2009年4月,会泽斑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氏第十二代传承人张克康虽被列为斑铜技艺传承人,但传承路上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使会泽斑铜更好地传承、传播和发扬光大呢?这里仅就会泽斑铜的传承与开发作初步探讨。

1 会泽斑铜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一般来讲,斑铜工艺分“熟斑”和“生斑”两种制品,“熟斑”以冶炼成形的红铜块制成,“生斑”则以天然铜块制成。“会泽斑铜”指的是“生斑”。何谓生斑?生斑就是天然铜或者自然铜,这种天然铜实际上是铜合金,据现代科学技术测定,这种铜合金含铜量极高,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含有金、银等其他较好的贵重有色金属。会泽制作的斑铜,选用的就是这种高品位的优质天然铜块——生斑。会泽斑铜的价值除了对原材料要求甚高,还在于其精湛的锻造和打制。锻打让天然铜里所含有的金、银等金属元素“再结晶”,从而产生一些闪闪烁烁的金属纹路,俗称金属斑。而后再经过制铜世家的“秘方”处理,让这些金属斑进一步凸显出来。这时,铜器立刻变得豪华而高调。褐红色的表面五彩斑斓的斑花星光闪闪,显现出一种精美绝伦的瑰丽色彩。故会泽斑铜一直以“妙在有斑,贵在浑厚”的美誉享誉海内外,它极致地渲染了铜的富丽堂皇。斑铜又被誉为“金属宝石”,一度成为达官显贵的收藏品,甚至成为贡品。有人说,会泽斑铜是铜之极品,铜之精华,铜中之铜。

会泽斑铜的独特性,使其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会泽斑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又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它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它的观赏性,使其具有娱悦功能。

随着会泽旅游业的发展,会泽斑铜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如今,会泽有斑铜小作坊两家,斑铜制品(含生斑、熟斑)企业两家,斑铜店更是如雨后春笋,已有门店13家,而与斑铜有关的古玩收藏家也不断增多,为斑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2 张氏家族手工锻打斑铜的现状

会泽斑铜的制作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特别是由张氏兄弟张宝荣、张宝华锻打的“斑铜鼎”,这尊斑铜鼎曾在中华民国初期(1914)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张氏兄弟为张氏家族中锻打斑铜的第十代传人,他们制作的另一尊铜炉,又在1921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这尊铜炉外观呈球形,直径0.42米,炉身中部置炉管以盛木炭,炉管周围环置内空佛室以盛清水,炉盖采用传统的蚀蜡法铸成一条卧龙盘于盖顶,并在盖顶合适的地方钻几个小孔直通佛室。底部筑有三足落脚于铜座上。整个铜炉造型典雅大方。寒冬腊月,将这样的铜炉放在家中,岂不是一件美事。当燃起炭火时,佛室的水会沸腾,蒸气从盖孔中飘然逸出,加热加湿同时进行,设计非常科学合理。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明宣宗时,曾参与宫廷祭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后因明朝廷大力开发西南地区,张氏祖先以及大批的手工业者被移民来到云南。缘于这些内地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到康熙末年,东川的铜矿开采冶炼达到了最鼎盛时期,各种商业也空前兴旺。故张氏家族就迁到会泽县城东一带定居生活,并且一直以制作铜器为生,后来的“铜匠街”就因此而得名。张氏族人到会泽时,东川的铜矿开采、冶炼技术都是最好的时候,这里百业兴旺,欣欣向荣。打制铜器的原料又十分充裕,也不必为销路发愁,所以锻打技艺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纯手工制作的张氏斑铜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一方面,制作斑铜的技术面临失传的艰难境地。锻打一块生斑,其过程有选料、净化、粗坯、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几道工序,每道工序还须多次反复,不论哪个环节,只要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其中多半工序都要一锤一锤地敲打,烧一次火,打一次,再烧一次火,再打一次,每一件器物都要烧无数次火,抡无数次锤,要经历几个月的千锤百炼方能定型。每个斑铜作坊都至少需要三人才能正常开展工作,三人中一人拉风箱催火,一人用钳子掌住所打器物,另一人抡锤锻打,整个过程十分辛苦。所使用各式锻锤至少有十种以上,铜匠有时还要根据各种不同器物或题材的需要,自己临时制作锻打工具。铜器中器形最为繁复的是香炉,打造一只香炉几乎要用上所有的锤子,因为工序相当复杂,每道工序又不能有半点差错,所以打造香炉的成功率最低,这项技术的传承也是最难的。年轻一代,自然不屑于在手工小作坊上耽搁时间,从而使斑铜工艺处于技术失传的艰难境地。另一方面,制作斑铜工艺品所需的天然铜矿已几近枯竭。尽管现在张氏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家里也陈列有不少斑铜工艺品,但他们却是靠卖豆腐来维持生活,仅有的几件斑铜制品,也只是拿出来供人观赏。因为原料枯竭,担心卖了做不出新产品。所以,斑铜市场紧俏,价格差不多与黄金同价,倍受青睐。而因天然生铜原料极为稀少,故数量有限,其珍贵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3 会泽斑铜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当前,主要是乘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东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传承和开发会泽县斑铜产业,使之做大做强,根据当前会泽县现有状况,建议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专业工作机构,组织强有力的精干队伍,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力度。落实专项经费,或者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制定措施,组织和落实财力保障。将会泽斑铜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进行开发。

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政府每年应补给一定的资金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倾向于他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这项传统产业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多组织一些展示交流活动,为传承人创造传承条件。更要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于张氏族人的小作坊生产工艺,还可以与当地文化部门与形成“生产作坊+传习所+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观光旅游线”以非盈利保护模式进行扶持,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群体性社会传承。

将会泽斑铜作为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像斑铜制作技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远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珍贵,更加难以保护和传承。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们因珍惜这份珍贵而接受它,产生拥有它的欲望,这样就能够为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社会带来可观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把斑铜作为会泽旅游的主打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会泽斑铜的传承与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市场化运作,调动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旅游工艺品产业,给民间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使斑铜工艺得到广泛地传播与弘扬,从而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1]王德昌.会泽斑铜制品发展之我见[DB/OL].http://www.sohu.com/a/204436937_146029,2017-11-14.

[2]高升堂.会泽大山深处盛开的一朵奇葩[DB/OL].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7/10/3114/194767596824.html,2017-10-31.

[3]王良忠.神秘而昂贵的绝活—会泽斑铜[DB/OL].http://www.hzdkbt.com/Article/62.html,2015-7-10.

猜你喜欢

铜匠会泽张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古城手艺人
四姑
会泽铅矿2#竖井延深工程监理管控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
钱王五德:钱五钱多 会馆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