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辽代墓室壁画与契丹文化

2018-06-01刘丽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式汉人墓室

刘丽娜

(赤峰市博物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辽代墓葬壁画的区域特点

经考古研究发现,辽代墓葬主要分布在现东北三省、北京、内蒙古、河北省及山西省,而规格较高的辽代壁画墓主要集中在“五京”地区。根据这些墓葬壁画的分布及特点,可以看出辽代契丹族与汉人虽同属一国,但生活区域仍有民族聚集现象,这与当时辽统治者执行双轨制政策密切相关。契丹族在与汉族的融合中不断吸纳中原汉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契丹文化。

1.1 辽代墓葬壁画分布的六大区域

一是西拉木伦河上游流域、大兴安岭和辽上京临潢府等区域,出土16座辽代壁画墓葬;二是老哈河上游、辽中京大定府区域,出土25座辽代壁画葬墓;三是大凌河流域,出土11座壁画墓葬;四是大凌河下游,出土14座壁画墓葬;五是辽南京幽都府区域,出土16座壁画墓葬;六是辽西京大同府区域,出土11座壁画墓葬。

1.2 辽代长城以北契丹墓葬壁画特点

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辽宁地区,考古发掘出较多的契丹贵族墓葬。王秋华教授根据其葬墓特点,把这个区域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辽景帝袭位以前,辽圣宗至辽兴宗时期为中期,辽道宗至天炸帝时期为晚期。早期契丹贵族墓葬中壁画数量较少,壁画的绘制内容主要以契丹贵族的本族神话和日常生活起居为主;中期壁画在墓葬中的空间面积开始增大,内容上不仅有生活起居、烹调及宴会的场景,还有室外活动和仪仗场面出现;晚期壁画表现的更加丰富,也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包括家庭生活、外出、聚会等内容。

1.3 辽代长城以南汉人墓葬壁画特点

长城以南的北京及河北地区的墓葬多为汉人官吏。比如韩佚墓壁画是北京地区的辽墓壁画代表,其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内容题材都明显沿袭唐和五代时期的传统,受契丹文化冲击较小。墓室壁画人物形象大多是汉人,墓顶壁画是飞鹤、流云等意境图案,表现内容比较简单,只有室内生活场景。河北宣化地区的辽代墓葬壁画也是以汉文化为主,夹杂着少量契丹文化。

2 辽墓壁画中的契丹与汉文化融合

服饰和发式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重要形式,也是其文化和生活习性的体现,所以服饰和发式的改变,标识着民族与个体在发展演变中的深入程度。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在服装和习俗上差异很大,契丹人髡发左衽穿靴,汉人蓄发右衽穿鞋。从辽代葬墓壁画的人物服饰、发式、习性信仰、生活方式的演变,可知随着契丹人与汉人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契丹族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辽代墓葬壁画充分反映出契丹族汉化的历程与本族文化的保留。

2.1 辽代壁画所反映的辽代服饰演变

1974年挖掘的库伦旗2号和7号辽墓壁画中,可以观察到契丹族传统外袍样式是左衽,至臀下开缝为前后两片,齐膝盖的袍衣,且较宽松,双足穿尖头靴,而这种样式用以防止在草地行走时打湿衣物。随着民族的融合,辽代墓室壁画展示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契丹人与汉人的服饰特点逐渐模糊,如宣化张匡正墓中的壁画《备茶图》(图1),两个烹茶的契丹男侍者均穿交领长袍,其中一个是右衽长袍,他们身后的汉人侍女却衣着左衽。这种左右衽融合的现象不胜累举,苏辙出使辽国见汉人服饰情景时感叹“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而契丹人的袍服不仅是衣衽有变化,如北山辽墓的墓室西壁,其中绘制三个男子,除一人头部脱落无法判断民族,其他两人都是髡发的契丹族人,他们的袍服长度都在脚踝处。还有2001年出土的大同东风里辽代墓室壁画,其北壁《起居图》中两个髡发契丹人足蹬勾脸鞋,这种鞋融合了汉人的服饰文化,可将衣袍的裙边托起防止拖地,避免行动受阻。

图1 辽《备茶图》

图2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北家3号辽墓《臂鹰出猎图》

图3 辽宝山2号墓《贵妇颂经图》(局部)

2.2 辽代壁画人物发式演变

契丹在外形上重要民族特征是其髡发习俗,这个特征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在变化。从墓室壁画的契丹人像中可以发现,髡发在以一种强化契丹文化的方向改变。早期髡发是由“齐耳短发”渐渐整体更短,在阿鲁科尔沁旗宝山1号墓的《侍奉图》等有出现这种发式;到中期表现为颅顶局部头发髡发,两鬓的头发稍长并梳成一束垂耳边,此发式在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等墓葬中有出现;到后期变化的是前额刘海部分,仅保留两鬓上方的一小撮头发,最后扎发或结辫子垂于两面颊,在敖汉旗敕嘛沟辽代墓葬壁画中多次出现此发式。在辽代的墓室壁画中契丹人髡发由少到多,这种强化契丹正统意识的表现,显示出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特质。

3 辽代契丹人墓室壁画题材

辽墓早期的壁画量较少,技法与题材内容粗糙,辽墓中晚期的数量较之早期有很明显的增加,笔法追唐仿宋,内容题材既有草原牧猎生活又与汉文化融合自然。

3.1 辽墓壁画狩猎题材

契丹族是草原文化民族,游牧和狩猎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与汉民族的融合,使契丹贵族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游牧题材壁画已很少见,常见娱乐形式的狩猎题材。如契丹人墓敖汉旗北家3号辽墓的《臂鹰出猎图》(图2),有背负行猎用具的描绘;乌兰板辽墓壁画《狩猎图》,描绘了行猎场景,以上壁画中都出现了猎狗、弓箭、海东青、马具等。

3.2 辽墓壁画佛教题材

辽代早期佛教题材壁画存在极少,佛教在中后期最为兴盛。佛教题材的墓室壁画已成为当时墓葬壁画不可缺少的部分。佛教壁画的内容丰富真实,有对念经诵佛的描绘,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宝山2号墓《颂经图》(图3),描绘了一位贵妇颂经;有对各类佛教人物肖像的描绘,如内蒙古巴林左旗辽法寺僧志柔墓墓室壁画《弟子众僧》《老僧差遣》《山寺行童》。同时作为佛教象征和作喻的莲花,在辽墓壁画中也随处可见,以张世卿墓为例,其墓室穹顶多是红白叠瓣的莲花图案。

3.3 辽墓壁画捺钵题材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因旧时辗转迁徙,逐水草而居,以车马为家的特性,皇帝建立四时捺钵制度,不同季节在不同地点行帐。在巴林右旗辽庆陵壁画的《四季山水图》就与四季捺钵体制密切相关。因其独特的民族审美和艺术表现方法,它表现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其他墓葬壁画有很大差异,所描绘的草木花鸟真实地表现出草原风光和契丹人的生活环境。

4 结语

文明发展规律使契丹民族受汉化影响较大,契丹文化在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又始终保留着本族文化特色,墓室壁画给这一现象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对辽墓壁画来说,这种来源于汉唐的文化方式使契丹民族文化的演变得以从形式上展现,而辽墓壁画中契丹族的草原文化元素又为古代绘画增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为研究契丹文化演变、辽代历史和社会民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潘晓暾.由辽墓壁画看辽代契丹人与汉人服饰的融合[J].东北史地,2015(4).

[2]孙俊峰.试析辽代墓葬壁画中表现的汉化与契丹化并行现象[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3]张国庆.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考论[J].东北史地,2010(1).

[4]赵醒菡.浅述内蒙古辽代墓室壁画艺术[J].大众文艺,2012(7).

[5]张慧中.大同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6]伊秀丽.从壁画中走出的契丹人[N].吉林日报,2005-07-14(9).

猜你喜欢

发式汉人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启发式提问
诗情画意:唐代女子的发与饰
墓室探秘
浅析清代后宫嫔妃妆饰
秦人称谓小议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