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小议

2018-01-23杨雁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8期
关键词:秘色博物馆儿童

杨雁舞

(昭通市博物馆,云南 昭通 657000)

博物馆是人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它承担着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和信息。博物馆是一个集学习、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场所,是“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缩影的地方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告知我们某一地区的社会历史、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脉络、经济、科技、政治和生产生活。它展现久远而神秘的历史,以及古老不为人知的过往。它满足公众对知识的追求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公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谓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博物馆教育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在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后,家长和孩子们踊跃参与到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来。教育界研究专家们从自己熟悉的视角出发为博物馆教育出谋划策,各地博物馆也开始跃跃欲试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把博物馆教育付诸实践。然而,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博物馆教育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教育界和博物馆界来说,那更是一个陌生而又必须妥善解决的任务。笔者作为一名最前线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亲历多次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活动之后,不禁发出疑问,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1 地方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方兴未艾

儿童教育历史较为久远,而中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事业却方兴未艾,主要是因为我国儿童博物馆起步晚、数量少、影响小,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历史短、兴起晚、局限多。

儿童博物馆发展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19世纪末,美国纽约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这意味着儿童开始成为博物馆思想教育的重要群体。儿童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呈现出巨大的区别,甚至与以往观念有所背离,这对其后世界儿童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儿童教育革新的重要体现,在博物馆发展史、儿童教育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约有400座儿童博物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儿童博物馆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20世纪60年代,“互动”“动手操作”等被引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例如1964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开展了“里面是什么?”的展览,除了让儿童参观实物的外表,还观看、触摸实物的内部。据统计该项展览持续了五年之久,这不仅在儿童博物馆史上难得一见,在博物馆史上更是极为少见,其影响力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中国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儿童博物馆,但我国儿童博物馆起步晚、数量少、影响小。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首家中国儿童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之后又出现了上海互动儿童探索宫、豆豆科技馆等。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儿童博物馆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发展较慢,且儿童博物馆数量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数量有限决定了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受众面小。

我国地方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历史短、兴起晚、局限多。纵观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便知博物馆教育中儿童教育的影响力太小。1905年张謇开办南通博物苑,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博物馆才开始面向儿童开展儿童教育活动,主要是在部分馆内开辟儿童科学馆,向学前儿童或小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一批省级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内部设有承担宣讲工作的讲解员,儿童群体开始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末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各地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得以进入博物馆体验、参观、学习。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响应和号召下,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进入发展的高潮阶段,尤其是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之后,博物馆中儿童教育功能得到了体现。2010年之后的几年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开始针对儿童教育开展各种活动,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尽管我国博物馆已开始重视儿童教育,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开展儿童教育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开展儿童教育的博物馆多为临时性教育;开展儿童教育的博物馆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不分受众对象;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博物馆开展的儿童教育活动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针对性弱,未深入思考博物馆儿童教育对儿童成长及发展的作用。

2 地方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外的第二课堂”

儿童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德、智、体等进行培养和训练,对儿童的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进行塑造,儿童阶段教育可塑性强,它处于教育最初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最基础的部分。

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仅次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博物馆贮藏着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一个天然的学习空间,尤其是博物馆实物陈列,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出人类文明的精华。儿童时期的孩子,具有好奇心理,求知欲旺盛,博物馆可以通过实物,向儿童传递知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引导儿童进行思考;通过其他的辅助教育形式,让儿童参与进来,将丰厚的文化魅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历史,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和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思想之源、文化精神,通过文物穿梭时空,带着遥远的信息,能够和孩子们对话。通过展示祖先走过的路,告诉孩子们,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儿童时期的经历和体验,对儿童未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地方博物馆要在儿童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让孩子们对我国的衣、冠、文、物、食、住、行有所了解,将博物馆实物性、社会学、直观性等优势充分发挥至儿童教育中,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启迪和鼓舞儿童,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儿童。

3 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方法探讨

3.1 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分龄”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专家们曾经表示,儿童教育具有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皮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语言表达、动作行为、认知行为、情感发展等在不同的阶段得以发展、成长,并逐渐成熟。因此,地方博物馆要合理利用儿童教育中的分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活动和讲解方式。不仅要设计出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还要以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语言、动作、认知、情感等发展。在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要解决我国博物馆教育中参与度低、同质现象明显的问题,避免无目的性、无针对性的摸索,以及一些空有“噱头”无实际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教育活动。

3.2 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与“讲究”的陈列

在博物馆教育中,向公众展示陈列展品,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教育方式。通过观看展品,公众可以获得各种感受和体验。然而,在儿童博物馆中,并没有太多陈列的文物。陈列文物的博物馆,则很少会出现针对儿童群体的博物馆展览。能够“两全齐美”的方法便是博物馆可以设立专门的展厅作为儿童教育的场所,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体验。也可从其他展厅中挑选出一部分展品,提炼出一条儿童参观路线,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3.3 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与“讲究”的讲解

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主要是通过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远不如成人那般成熟,陈列展品的感受和体验与成人不同,适应普通大众的解说词也未必能够全部理解,因此,儿童的参与欲望和兴趣将会降低。博物馆为提升儿童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应出台“一件展品、多种解说词”的措施,讲解词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要适应不同阶段儿童的接受能力。同时,讲解时应把握讲解语气和交流方式,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要让参观博物馆的儿童观后有所得,做到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体验。作为博物馆的讲解员,要深知“知无涯”,要不断巩固自身所学,不仅要学习与文物本身相关的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与文物有所联系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3.4 地方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活动,种类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有吸引力

地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展品,同时也要使用其他的辅助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他辅助方式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中尤为重要。大部分的地方博物馆为综合性博物馆,为弥补博物馆内固有陈列对儿童教育的不足,倡导地方博物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项资金库,建设儿童体验厅,推出“多主题、多板块”项目推进儿童教育。可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活动,结合博物馆的陈列宣讲传统文化故事、传统节日来历等,带孩子们自己动手画龙舟、做香包、做月饼、剪窗花,让孩子孝亲恩、尚贤德,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少儿心中。在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邀请孩子和家长观赏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讲解历史故事,让孩子们铭记历史,热爱和平。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历史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以更为直观、体验感强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文化,爱上历史文化。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机构、单位和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地方博物馆亦是如此。它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源泉,是向公众展示历史的最佳场所,是公众了解地域文化、汲取文化营养的最直接之地。“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继承者。用传统文化感召他们的心灵,用优秀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民族文化引领他们的思想,为他们注入人生的“驱动力”和“软实力”。让儿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为他们指引成长方向,是地方博物馆的责任。■

[1]陈晨.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3-18.

[3]吴芳.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与博物馆儿童教育形式探讨[A].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刘玉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与设想[N].中国文物报,2012-03-21(6).

[6]韦坚.法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N].中国文物报,2012-01-25(5).

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又有新发现,出土窑址上首次出现“秘色”字样

最近,仍在发掘中的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又有大收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后司岙窑址考古领队郑建明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发现了北宋早期越窑,出土了大量北宋普通青瓷和秘色瓷。经过半年多的清洗、整理、研究,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比如,一件瓷质匣钵上的“秘色”字样,是首次在窑址出土物中发现。去年,在66号窑址的西南下坡,郑建明和同事又发现了一条新的唐代窑炉“64号窑炉”,里面有大量普通青瓷和秘色瓷。最重要的是,其中一片带字样的瓷质匣钵。记者在库房看到,上面刻了6个字:罗湖师秘色椀。椀?这是当时的俗字。不过,这6个字当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秘色”二字。31年前,陕西法门寺地宫14件秘色瓷出土,人们才看到古代文献上被文人描述如何美的“秘色瓷”。而上林湖瓷质匣钵上“秘色椀”三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碑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至于“罗湖师”,郑建明说,这代表秘色瓷不是谁都能做的,可能是一种技术等级,像职称一样。

66号窑也有大发现。“上林湖越窑从唐代开始,到五代、北宋,一直到南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序列。”郑建明说。结果一挖,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出土多件“太平戊寅”款青瓷,主要在北宋早期前后。这些青瓷绿是绿的,但又和前年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不一样。晚唐五代青瓷是素面朝天的,而这些青瓷流行复杂的纹饰装饰——以细划花为主,有凤凰、龙、白鹭、孔雀、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越窑从唐五代走向鼎盛,一直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不拼装饰。郑建明道出变化的原因:“华丽实际上可以掩饰很多瑕疵,表现在制瓷技术上,就是胎开始变粗,颜色开始变深,釉色以青黄为主。所以,从窑业技术的本质来说,它已经转向衰落了。”而这也跟优质瓷土的枯竭有关,伴随着胎釉质量下降,南宋还烧造秘色瓷吗?“越窑到北宋晚期可以说穷途末路了。作为最高等级青瓷的代言人,秘色瓷开创的天青色,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北宋灭亡以后怎么办?随着宋室南渡,窑工回到了南方,这对越窑来说,是一次回光返照,最后一次给宫廷烧造瓷器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从文献来看,南宋时余姚烧秘色瓷是有一定信息的。根据他们多年的调查,窑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古银锭湖一带,有低岭头、寺龙口、张家地、开刀山等几个窑址。

考古队员在当地也确实发现了一批南宋早期产品,其中的官窑型器物的釉色呈天青、月白、乳浊、半失透状,釉面滋润而含蓄,与北宋汝窑风格颇为相近,同其后的南宋郊坛下官窑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是南宋越窑的学术意义:上继汝窑,下启南宋官窑。早期,宫廷在越窑地区定烧,临安稳定后,就自己设官窑了。”郑建明说。(来源:《钱江晚报》)

猜你喜欢

秘色博物馆儿童
博物馆
“秘色瓷都 智造慈溪”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