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2018-01-23吴有进
◎吴有进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当今时代看,我国城市人口都把乡村旅游当做休闲、放松、体验农村生活的重要途径。而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也造就了我国乡村民宿旅游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已经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还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正是促进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与壮大的关键。
一、民宿旅游起源及其定义
(一)民宿旅游起源
为了解决观光地区住宿设施的问题,满足旅客的住宿需求,催生了国内外旅游民宿的产生和发展。旅游中的“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叫法“Bed&Breakfast”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只是单纯的提供住宿和早餐的民宿而已。一般情况下,游客到一个地方观赏,为了好好欣赏美景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会安排两天以上的旅游活动,其中住宿就成了一道难题,一些旅客便住宿在旅游区附近的村民家中。于是,民宿形态的住宿模式不断发展起来,并且随着民宿的发展,当地的村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衍生出不同的民宿经营模式。
我国的旅游民宿起源较早,其中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台湾地区。随着海峡的交流不断加深和旅游景点的不断完善,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不断涌入,导致当时的旅游区域内的旅馆无法容纳,于是民宿在当时得到的衍生和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各个区域的风景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比如:垦丁风景区、阿里山、南投县的鹿谷乡等,民宿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甚至还产生了一些不具旅馆规模,但是却有游客居住的类似民宿模式。
(二)民宿旅游的定义
民宿是指利用农家住在的空闲房间或者是闲置的房屋,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以及旅游资源等,以家庭副业的形式,提供给游客的住处。民宿是自主经营的私人服务,与普通的酒店和旅馆有很大的差别,游客除了能够和主人直接沟通交流,享受当地农家的经营者提供的乡土味道,让游客真正的融入到风土人情中。同时,法规对旅游民宿的地理位置和经营方式有一定的规定,要求经营的规模为5间以下除了特殊地区可以达到15间。我国有关人员就台湾地区的合法民宿做了统计,截止2004年台湾共有民宿625家,平均的房间数为4.1间,此外还有未合法的民宿,并且民宿的发展规模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民宿在我国大陆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也就是“便民招待所”、“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我国地方政府不断借鉴国内外民宿的管理经验,引导和规范接待的主体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由于游客来自四面八方,乡村的旅游形式在各地区也存在差异,为此,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比如:北京为民俗旅游接待户、西部为“农家乐”接待户。同时,由于当地风俗文化的不同,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特色民宿,出现了“渔家乐”、“林家乐”、和“牧家乐”。
二、国外民宿旅游发展经验的借鉴
国外民宿的发展根据当地的旅游规划和民俗风情呈现出多种独具特色的民宿,建筑的风格和房间的装修都十分符合当地的民族风情。由于民宿是自己建造的房屋,在建筑上因地制宜采用传统的房屋建筑,收费也较为合理,其中具有主要特色的国外民宿有以下几种:
1.日本乡村旅游民宿。主要特点是给游客家的感觉,因此,日本的民宿是旅游景区周围的居民经营的小旅馆,大多数是经营者自家多余的住房通过改造而成的,但有些是居民为游客单独建造的。一般的要价在90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70元。
2.苏格兰乡村旅游民宿。主要特点是给游客情趣盎然的感觉,民宿的经营模式是一般的“Bed&Breakfast”,通常情况下,房主会将自家房中多余的房间让出来给游客住宿,而民宿的管理和打扫是由家里的女主人负责。要价一般在17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60元。
3.肯尼亚乡村旅游民宿。主要的特点是给游客休闲放松的感觉,民宿的经营者多为原籍欧洲的移民,经营的民宿业于其他国家的不同,主要是乡村俱乐会所和家庭牧场。其中,乡村俱乐会所为高档民宿,但是一般人也可以投宿。
4.巴西乡村旅游民宿。主要的特点是民宿设施齐全。同时,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民宿的发展历史较长,普通的农庄旅馆数量庞大,而且旅馆的住宿设施齐全价格合理。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农庄旅馆,体验当地的生活领略各种自然环境下生活的乐趣。
国外的民宿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由于国外的民宿起源时间较早发展过程长,相关的执法部门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在民宿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大多数都具有相当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各个国家的民宿管理各不相同,比如:英国的民宿管理,将民宿分为了四个等级,即“四冠”,每一个等级的判定都有详细的要求和评判的标准。法国的民宿管理,将民宿分为五个等级,即“五支麦穗”,和英国一样不同级别的判定都有相应的要求。而民宿等级的判定一般范围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面与服务面、交通、客房的布置与基础设施等。苏格兰的民宿管理则是将民宿分为五个等级,即“五星”,但是与上面两个国家的等级判定不同的是,苏格兰的民宿等级判定是有旅游协会评定,对豪华的基础设施要求不严格,重要的是符合民宿的规范,有家庭居住的温馨体贴。
三、我国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特征
民宿旅游大多分布在农村,并由农村当地人口自主经营。因此,在我国的民宿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投入和无秩序发展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对于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总体来说,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缺乏规划破坏乡村原有风貌
当前,我国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建设大多数都是由乡村本地人口自发投资,并以此来满足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因此在乡村民宿旅游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我国的乡村旅游建设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此外,由于乡村人口对乡村民宿建设进行盲目建设,以至于在建设过程中,乡村土地重复开发的现象严重,而这种重复开发的现象造成了乡村原有的环境风貌遭到破坏。[1]部分业主为了向游客提供良好的观景点,还存在任意增设相关设施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旅客提供了较为良好的视野,但这种任意增设观景点的行为,本身就对乡村旅游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二)缺乏农村文化内涵
在乡村民宿旅游建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经营者都是看到别人开办的民宿旅游经营状况良好后才开始投资建设的。因此,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建设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并且许多业主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还大肆收购农民的旧宅,加以改装后便用于民宿旅游经营。事实上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脱离了乡村民宿旅游的本质,并且也没有体现出乡村文化的内涵。其结果就是造成了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和普通的旅社别无二致,并且在提供的产品上也和一般旅社雷同。
(三)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民宿旅游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机构进行管理。因此,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建设还缺乏有力规划和引导。该问题在实际的乡村民宿建设中通常都表现在民宿、休闲、农业者各自为政的现象。首先在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经营者都是采取的点缀式发展,并没有重视旅客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在休闲配套设施建设上,大多数经营者都没有大力的投入,虽然短期内可以节约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极为短视的做法,并不利于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最后由于缺乏机构管理,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四)经营者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
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通常都是当地的农村人口,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大多数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都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并且由于农村人口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城市人口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许多城市人口并不乐衷于乡村民宿旅游。此外,由于缺乏服务意识,许多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都过于注重硬件配套设施的升级,而在乡村民宿旅游的服务特色和旅店环境优化方面并不愿意加大投入。而这一现象的存在更是加大了城市人口步入乡村民宿旅游的阻力。
四、民宿旅游发展对乡村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整合,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
乡村民宿旅游作为新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演变的产物,它极大的促进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整合,刺激了农村人口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得到了拓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具体来说,在民宿旅游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可以实行“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2]将我国农业经济与民宿旅游相互融合,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打造农业景观,即推动了我国民宿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乡村农业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促进了农村人口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实现乡村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民宿旅游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人口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一方面民宿旅游为我国乡村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民宿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为乡村的农产品拓展了销售渠道,并且对民宿旅游周边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2]而随着民宿旅游的发展与壮大,旅客对乡村农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这种变化趋势使得乡村农业的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有利于实现乡村农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基础建设改造进程的发展
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农业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旅客的数量不断增加,乡村农业产品的产出量也需要不断的增加。而要提高乡村农业产品的产出量,就必须要大力改善乡村农业建设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农业生产效率。这一点也正好体现出了乡村民宿旅游对于农业基础建设改造的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
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要满足城市旅客的需求,保证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提高乡村民宿店员的文化素养。比如,乡村民宿店员的接待能力、语言能力、服务意识、交际礼仪等等。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单方面由农村人口自行进行转变的,随着城市旅客的大量涌入,许多城市人口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知识文化也会逐渐深入到农村人口当中。[3]这种双向的影响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实现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构建以民宿旅游为引导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强化政府指导,存进农村民宿旅游科学发展
当下,乡村民宿旅游主要是由乡村本地人口自主经营开发,盲目投入和无秩序发展问题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证乡村民宿旅游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从而对乡村民宿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具体来说,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资源的整合,将乡村民宿旅游推向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并为民宿旅游经营者指明开发目的,避免乡村民宿旅游经营者进行盲目开发,进而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升级乡村民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增强民宿旅游经营者服务意识
乡村民宿旅游对于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加快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是一个较为可取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严重缺失,为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要对乡村民宿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和升级,从为城市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由于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为城市旅客进入乡村加大了阻力。因此,想要提高乡村民宿旅游的服务质量还需要对乡村民宿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三)结合乡村特色文化,生产特色农村产品
乡村文化内涵是乡村民宿旅游的灵魂,只有牢牢的抓住乡村文化这一核心,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建设才不会偏离原本的道路。因此,在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建设中,必须要以当地的乡村文化为基础,并致力于体现出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我国的乡村民宿旅游才会为城市旅客带来深刻的体验。[4]而这种体验的作用是可以通过旅客不断地扩大的,有利于提高城市旅客到访乡村民宿的数量,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监督,维护乡村民宿旅游经营者和旅客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乡村民宿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构,以至于我国乡村民宿旅游的经营者和旅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个前提下,我国政府必须要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制约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法行为,维护乡村民宿经营者和旅客的合法权益。
(五)优化宣传模式,提倡网上营销
乡村民宿旅游的宣传力度和我国其它风景区的宣传力度实在是难以相比,这也导致了我国乡村农业产品的销售量一直缺乏突破。为了解决该问题,乡村民宿经营者必须要优化其宣传模式,从而提高乡村民宿旅游的宣传力度。具体来说,乡村民宿旅游经营者可以采用网上宣传的模式扩大其宣传范围。在实际的网上宣传过程中,必须要以乡村文化特色为重点,利用乡村文化特色这一卖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将乡村民宿旅游的特色产品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平台,从而为关注人们的带来一定的置入感,并借助网络平台让乡村民宿旅游随处可见,深入人心,从而达到乡村民宿旅游的宣传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和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简单来说,通过提高乡村民宿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服务质量、宣传力度,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到访乡村民宿。而随着到访旅客的数量增多,也必然会带动乡村农业产品的售出,从而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利用乡村民宿旅游和乡村农业经济的协同作用,可以加快乡村经济的转型,从而加快我国乡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