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升级研究*
2018-01-23张建奇
◎张建奇
一、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关系
当前,产业集群现象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非常常见,供应链网络日益庞大与完善。依托于此,集群供应链产生,但是其有效地突破了地域方面的限制,不但带有集群的特点,还具备供应链组织的特点。在集群供应链中,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有效地对接起来,形成了共生系统,两个产业下的企业能够借助集群供应链而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这两类企业,一是整个集群形成的实体基础;二是供应链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共生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之下,笔者将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组建的联动共生系统一种有四种形态,如共生单元、单供应链共生体、集群供应链共生体、区域两业共生系统[1]。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关系所有不同,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如下几个阶段来对两业间的联动共生关系展开研究。
(—)联动共生形成期
早期,农产品加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主要采用自营物流的形式。因为保鲜技术与相关资源的缺乏,在物流运输中,农产品的损耗非常大,成本非常高。为了有效地减少物流成本方面的投入,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物流外包。最早,集群下个别农产品加工企业将物流运输业务分别外包给多个物流企业,尝试寻找最佳的物流企业。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尝试性的相互接触,进行短时间的接触与合作后,催生了“点共生”。由于没有固定的合作对象,其均依赖自身的力量进行运行,非常不方便。在两方面了解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很多加工企业将物流业务对外打包出来,开始由优势突出的物流企业获得,两者构建起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也就是单供应链共生体。在物流集中外包的过程中,规模经济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都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促使两业共生的程度加深,逐步产生了“线共生”关系,两业企业逐步形成了共生关系。在这一阶段下,两业之间的联动共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够稳定。该阶段下,两业间的合作是基于市场规则而确定的,两者间的联动关系为交易性契约治理的外在表现,为典型的供需型联动关系。并且,其均是依托于市场而展开交易的,在资源共享方面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联动共生成长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农产品质量与多样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走上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对于很多加工企业来说,其原有供应链下的相关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方面的物流目标,供应链空缺现象出现。如此一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寻找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供应链外的企业也千方百计融合到供应链内,与供应链内原有的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在竞争的作用下,企业间的分工更加细化,企业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除了以往的储运企业外,很多JIT配送及物流系统设计增值服务企业开始出现。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形成更密切的联动关系,物流企业最大限度地帮助加工企业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加工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就产业联动共生的角度来看,企业针对资源与能力方面的制约,积极打破原有的供应链,融合到更多的供应链中,从更广泛的范围中过得支持,形成集群供应链联动共生体,使得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之间从“线共生”发展成为“面共生”。“面共生”使得产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促使单个企业能够享受到共生利益。整个过程中,农产品加工行业和物流业的分工与协作更加频繁,双方都能够专注自身的某一环境,得到快速成长。在互动中,企业逐步认识到联动共生的价值,为保持联动共生,企业在嵌入集群供应链的过程中从以往的交易型嵌入转变为“交易性与关系性的双重嵌入”。这样一方面能够借助市场契约而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借助互动而强化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使得顾客需求能够被有效的满足,企业能够和多个伙伴缔结联动共生关系,在分工的基础上,两业间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2]。借助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企业能够实现设备、信息等多种资源的共享,促使以往分离式的资源向叠加式的资源国度。在资源共享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共生介质也发展了显著的变化,技术标准与信息都成为了共生介质。在这一形成期内,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共生关系更深厚,稳定性更强。
(三)联动共生成熟期
经过上述两大成长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进入了联动共生成熟期,集群供应链下的产业集群是基于单个性质的生产环节逐步拓展到整个价值链的。与此相关的是,集群物流发展使得以往零散的状况有所改观,逐步趋向于本地一体化发展。当前,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开始出现,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不断健全。随着集群外部经济性的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中介组织开始加入进来,填补了集群供应链上的断层状况,构建起了立体化的合作网络,相关企业内的物流联系更加频繁,使得相关企业逐步组建起了战略联盟,形成“网络共生”,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共生进入了成熟期。
对于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来说,其在联动共生的关系来逐步成长,双方在管理模式与价值方面逐步达成了共识,进而产生深层次的信任感。在这一过程中,高频率的互动促使两方面在情感方面更加信任,整个网络下的凝聚力显著加强。在具备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前提下,双方拥有更深厚的信任,促使企业走向关系型治理。在关系治理下,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企业能够得到市场机制下所无法获得的信息。除此之外,地理位置方面聚集还使得企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经验,提供发展。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第三方物流业发展
政府部门积极推出各项有利政策,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加工业自身所带有的各种物流要素渐渐地退出市场。为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有关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自营式的物流运输模式,物流活动集中在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物流成本非常高。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一是农产品社会化专业物流行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传统思想严重,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物流资产剥离成本非常高,不利于其物流要素的顺利推出。基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采取多种有利政策,激励大型物流企业应用更先进的管理技术,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二是引导中小型物流企业向着更为专业的领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三是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两业缔结联动共生关系,借助示范效应,引导两业的发展。四是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物流要素的退出,政府有必要从税收等方面给予补偿。
(二)构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起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协调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联动共生成长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满足农业加工企业多元化的物流需求。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相当一部分没有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两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没有有效地对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水平非常低,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这些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处于低层次的联动共生关系。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一是构建起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二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物流供需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三是支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创建信用评价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在构建关系性治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关系创建与维护成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物流企业往往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借助自身的强势地位挤压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之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激增,这些都影响了两业间联动共生关系的缔结。相关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合作,寻找合适的发展伙伴[3]。相关政府部门也应有所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包括:一是创建信用评价体系,为两业间联动共生关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推动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的发展,给企业间的交流提供有效平台。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联动共生关系的缔结成本,促使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升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的过程,居民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营的运输业务成本非常高,而当前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之间应构建起联动共生的发展关系,双方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