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的新收获
——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棉》

2018-01-23温长青

殷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刘延东中棉报告文学

温长青

(安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纪实性、及时性与文学性三种特征。自上世纪30年代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宋之的先生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问世,中国的报告文学一路走来,就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步。特别是随着新时期社会剧烈转型,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作家们的深切关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直到新旧世纪之交,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它们植根于人民之中,社会之中,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足迹,真正发挥了“文学轻骑兵”的作用。周艳丽倾力打造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棉》,就是这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棉》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中棉所近60年的发展历史。作者在以不小的篇幅介绍了棉花的复杂坎坷的种植历史后(这部分即可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关于棉花的知识),即以此为背景,开始了对中棉所发展轨迹的勾勒。从周艳丽的笔下,我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棉花不仅是农业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高度重视棉花生产,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须把棉花抓紧”。即使在文革那样的特殊岁月,毛泽东主席也从未放松对于棉花生产的关注。这一部分中,除了对既往历史的正面回顾,更多的是引述中棉所老同志的回忆。这样既显得所叙有据,又内容充实,增强了可读性。

作者详尽地叙述了中棉所的成立和迁址安阳决策的由来。1957年8月27日,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的中棉所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28日,为响应党中央“科研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专业所要深入产区”的号召,中棉所整体搬迁至河南省安阳市白璧镇大寒村附近,从此也拉开了中棉所飞速发展的序幕。作品通过对中棉所第三次所务会及其他会议记录的引述,让我们知道了以冯泽芳、胡竟良、李庆为首的第一代中棉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址,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几乎是白手起家,平地建起一个研究所的。这里主要也是引述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让读者对老一代知识分子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报效国家的情怀不由得肃然起敬。

接下来,作者以大量篇幅,以浓墨重彩,叙写了中棉所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这不平凡的历史,是同一个个闪耀着光彩的名字分不开的。冯泽芳,这位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中棉所第一任所长,作者以小传的形式,展示了他六十年的人生轨迹,这位曾留学美国的博士,这位曾为中国的棉花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农业科学家,虽然在新中国的棉花事业刚刚起步时就因政治方面的原因服剧毒农药而撒手人寰,但他在中棉所发展史上的开创之功却永远被人们铭记!还有胡竟良,这位中棉所建所时已经年届花甲、为中棉所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棉花专家虽然在文革中屡遭磨难,但却不改初衷,临终前最后的遗言竟是要儿子一定要相信共产党,其行其言令人感佩。还有李庆,这位出生在穷苦家庭,从小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事实上是中棉所1957年到1966年真正的当家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他也有过左的错误,但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则是他对中棉所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至于曾担任中棉所所长11年的喻树迅,这位培育了中棉所24、中棉所27、中棉所36等多个短季棉品种的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棉花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作者则抓住他在中棉所的称谓“喻头”和媒体给他的美誉“魔术师”展开叙写。喻树迅作为中棉所领导,作为棉花育种权威。部下从不称他“所长”或“院士”,而是亲切地称他为“喻头” ,这种和群众打成一片,平易近人的品格,具有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而媒体称之为“魔术师”,则是因为作为棉花育种专家,喻树迅先后主持“九五”国家攻关棉花专题、“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18项,主持或参加育成棉花新品种19个,累计种植约2.6亿亩,获奖成果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8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37篇。这么丰硕的科研成果出于一人之手,不是魔术师又是什么?

其他有名有姓的棉花专家,书中写了数十位之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中棉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撑起了中棉所的一片天空,撑起了新中国棉花发展的一片天空。

作者在叙写中棉所的发展历史时,是把人物的勾勒同事件的展示交织在一起的。于是,通过作品,我们既了解到了新中国棉花事业发展的轨迹,也感受到了培育棉花新品种的艰辛,同时还体现了中棉所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我们知道了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中棉人怎样殚精竭虑,刻苦攻关,培育短季棉的奋斗历程,我们明白了中棉人是如何应对棉花的枯黄萎病虫害,进而保证棉花高产的,我们对棉花南繁的种种不易也感同身受。特别是通过第20章《“顶天立地”中国棉》,作者告诉我们,在近六十年间,中棉所作为中国棉花科技领域的领头羊,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起到了“顶天立地”的作用。作者引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中棉所后对中棉所的高度评价,昭示读者,中棉所是棉花研究领域顶天立地的“国家队”,中棉人是为新中国棉花育种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功之臣!当然,我们也不无遗憾和痛心于历次政治运动给中棉人带来的伤痕,还有当下中国的棉花生产正遭遇种植面积锐减、质量问题严重的尴尬。可以说,《中国棉》是我国首部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棉花发展历史的佳作。该书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高,给我们传递了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真正接地气的言之有物的作品。

报告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及时性。报告文学要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大众。《中国棉》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同样具有这样一种品格。中棉所的发展历程,中棉人的卓越贡献,对于激励整个科技战线乃至激励全国人民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因此,随着刘延东副总理2014年4月9日视察中棉所,并对中棉所近六十年间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随着2014年4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就宣传推广中棉所经验做出批示,随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指示,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向全院发出向中棉所学习的通知,随着农业部、科技部联合行文,做出开展向中棉所学习活动的决定,《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推出新闻、消息、通讯、纪实,向全国人民隆重推出了中棉所这个先进集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棉所所在地的安阳市,便有了自己的举措 :先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做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后由市委宣传部决定特别邀请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周艳丽牵头撰写大型报告文学《中国棉》。由此可见,对于周艳丽来说,写作《中国棉》,实际上就是完成一篇命题作文。接受任务之后,作者便通过网络查阅了有关中棉所的资料,她发现,新闻媒体早就开始关注中棉所了,仅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五六十篇之多。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周艳丽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棉所的创业、创新精神弥足珍贵,令人感动,越来越迫切地渴望了解中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历程,越来越迫切地渴望走进中棉所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她意识到,中棉所这个题材厚重而宏大,虽然新闻媒体已作了大量报道,但囿于新闻体裁的局限,中棉所的发展历程、中棉人的创业精神的表现还不是那么充分,中棉人的英雄群像还不是那么立体丰满。如果用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可能会更系统化、形象化地把中棉人的奋斗历史和创业精神展示出来。至此,事情有了质的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已经被中棉人的创业、创新精神所感动,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了。于是,在两年半时间里,作者先后奔赴新疆、海南、江苏、上海和北京等地,采访近百人,呕心沥血,几易其稿,终于使洋洋数十万言的《中国棉》问世。该书以棉花的发现、由印度传入到我国的历史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棉花生产状况为铺垫,以我所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为线索,讲述了中棉所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舍小家顾大家,替国分忧,为国担当,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服务农业农村一线的感人事迹。与先前的相关新闻、通讯不同,《中国棉》是全方位的,是立体式的。它既有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描绘,又有对中棉所发展历史较为具体的介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棉》的出版发行,是正当其时,它必将对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弘扬“中棉所精神”起到促进作用,而作为一种文学表达,《中国棉》的审美、教育、认识功能,也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报告文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就在于它具有一般新闻体裁所不具有的文学性。而所谓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一篇报告文学,如果其在文学性上存有欠缺,那它充其量就是一种资料汇编,虽然也会给人以知识,甚至给人以启迪,但却绝对不会给人带来审美享受,事实上也就失去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资格。周艳丽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作家,当然深谙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之重要,同时也有着突出其文学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我们读《中国棉》时,虽然也会有因作品中大量我们不熟悉的关于棉花育种方面的知识感到有些劳神,也会因大量相关政治背景方面的介绍使我们略觉沉闷,但给我们更多的则是一种阅读时的审美享受。

作品开头的“楔子”,就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要在一部作品里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棉花发展的历史,要将中棉所近六十年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全面系统地梳理出来,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作者精心选择2014年4月4日下午这个时间节点。因为在这一天,正当中棉所长李付广下班后难得地陪着妻子到相距2千米左右的安阳师范学院散步、刚刚走进师院北大门时,他却接连接到了两个电话,前一个电话的内容是近期有重要领导要来中棉所视察,后一个电话的内容则是通知李付广晚上9点到安阳市政府大楼11楼开会。这一下就在读者心中形成一个悬念 :究竟是哪位重要领导要来视察?视察对于中棉所又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是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要来中棉所视察。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介绍了这次视察的缘起以及刘延东副总理与中棉所的历史渊源 :原来刘延东的父亲刘瑞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部的常务副部长,中棉所由北京迁至安阳白壁镇,就是经刘部长签字同意的;而中棉所的选址则是由刘延东的公公、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杨显东带领棉花专家考察后确定的。而更为直接的缘由便是2013年3月李付广所长曾代表中棉所给刘延东副总理写过一封建议我国今后棉花发展向西北干旱地区转移的信,刘延东曾就此信做过批示。至此,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一清二楚了。然后作者又正面叙写了2014年4月9日上午刘延东视察中棉所的全过程 :有对副总理外貌、穿着、气质的简单描写,有对副总理对中棉所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亲切慰问的形象记录,有对副总理充分肯定中棉所人取得的成就的具体介绍,有对副总理对中棉所今后发展的殷切期望的详细呈现。这一段文字,写人叙事,都非常细腻逼真。而刘延东副总理视察中棉所的重要意义则通过后面的一个个足以让中棉人激动万分的事件的粗线条勾勒彰显出来,最后回到了对本书创作缘由的交代上。整个“楔子”,显示了作者具有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语言是文学的建筑材料,也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位文学教授,作为一位资深编辑,作为一位散文作家,作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在《中国棉》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极为自如。作者的叙述文字,明快洗练;说明文字,中肯简洁;描写文字则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抒情文字则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即使议论文字,也要言不烦。我们来看一段描写的文字 :

“浅蓝色的衬衣,深蓝色的西服,黑色的短裙。永远是那样的得体!永远是那样的雅致!还是那样的温文尔雅!还是那样的气度非凡!还是那样的从容淡定!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这是对来中棉所视察的刘延东副总理的描写。描写虽说不上多细腻,但确实把刘副总理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了,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穿着的特点,更抓住了人物气质风度的特征,所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位文雅、睿智、干练的中共高级干部的形象,使人过目难忘。

作品的“尾声”里,议论抒情的文字比较集中。这是作者对中棉所精神的深刻感悟,是对中棉人创业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作者对“何为执着?”“何为敬业?”“何谓奉献?”的自问自答的文字,可以说是对中棉所精神的哲学意义上的归纳。“尾声”最后,作者针对当下一些人赤裸裸地崇拜物质利益、任意解构英雄、践踏崇高的卑劣行径,慨叹“即使作为凡夫俗子,不具备科学家的情怀,至少应该心向往之,脱脱俗气”。然后作者在引述了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绝笔遗言后,情不自禁地写道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无论历史跨越多少代,社会发展多少年,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深思。也许我们做不了文天祥,不妨就学学冯芳泽他们吧!”这是多么深沉的思考,又是多么痛心的呼唤,充分显示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

另外,作品章目的拟定,也使得作品充满诗意的色彩,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品位。如“花开世界暖”,立刻使读者感受到棉花给人类带来的暖暖春意;“那是一朵美丽的花”,是集中为几位科学家立传的一章,让读者马上悟出,棉花固然是一朵美丽的花,而在新中国,这朵美丽的“花”,是靠中棉所人的青春浇灌才吐芳华的;还有“花开花落一段痛”,读者自然会想到那不正常的岁月给中棉人、给中国的棉花事业带来的伤害;“科学的春天吐芳华”,当然是在写中棉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一路凯歌;“心若在 梦就在”,更是对“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的诗意概括。

当然,金无足赤,文无完文。作为一部具有真实的历史内容和较浓郁的文学性的长篇巨著,《中国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说,作者在创作那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的散文作品时,已经达到出神入化、得心应手地步的话,那么,作者在驾驭这样大题材的长篇巨著方面,难免还显出不够娴熟、甚至力有不逮之处。正如为本书作序的李炳银先生指出的那样,作品有贪全顾面的缺点,这就使得作品虽然知识信息足够丰富,但形而上的归纳则明显不足。当然,这与其说是作者主观能力方面的因素所致,倒不如说主要是是受到命题作文限制的缘故。而且,文无定法,密集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宏大的历史背景的交代,也未尝不可以成为报告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态。所以,对《中国棉》这样褒扬创业奉献精神,为中棉所英雄群体树碑立传,及其接地气的作品,我们有一千个理由为之叫好,为之鼓吹!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如今太需要这样传播正能量的作品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作者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成熟的文笔,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刘延东中棉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高温胁迫对中棉所63及其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刘延东: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刘延东副总理考察创业大街,接见黑马企业安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