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化瘀止血辨治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

2018-01-23胡莉文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

余 莹 程 健 胡莉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高白细胞血症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危急重症表现,当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时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1],占急性白血病的 10%~20%[2]。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是高白细胞白血病严重并发症,颅内出血为常见死因[3]。治疗高白细胞血症的关键是迅速降低血液白细胞,但由于目前较常应用的细胞单采技术对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4],而化疗的耐受性差、并发症病死率高,在众多医院应用受限。鉴于HAL目前治疗手段局限,且其所致急性脑出血不同于动脉硬化、血管瘤及外伤等所致脑出血可以外科治疗的特点,故临床应积极发挥中医内科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的优势。笔者试以化瘀止血为纲,辨治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现试述如下。

1 中医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脑出血的认识

急性白血病属中医学的 “血证”“虚劳”“积聚”“痰核”等范畴,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的中医病名归属意见不一,当代中医家多将其归于“血证”“中风”“积聚”等范畴。中医对其病机认识及治疗方面,有医家根据西医划分的疾病进展分为4期,初期为热毒炽盛导致血热妄行而出血;急变期多为邪毒内蕴、肝脾血瘀而致出血;化疗期气阴亏虚多见;化疗间歇期因气血亏虚、脾失统摄而致出血,以此4期为基础辨证论治[5]。另有医家认为其病机为邪毒壅盛,迫血妄行或气阴两虚失于固摄,投以清热凉血止血或益气滋阴止血之品[6]。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实践结果认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脑出血发生时情况十分危急,治疗刻不容缓,在中医四诊资料无法及时收集完备的情形下,分期分证分型论治较困难。然则,虽其证型各异,但病机均不外乎因虚致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出血,“血瘀”贯穿其不同时期不同证型中,活血化瘀止血并非急性脑出血的禁忌证,而是其中医治疗的有效法则[7]。

2 “瘀”与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联系

急性白血病属中医学的 “血证”“虚劳”“积聚”“痰核”等范畴,病因病机以素体禀赋不足、脏腑亏虚为本,正气虚弱,防御功能低下,抵抗邪毒无力,邪毒深入脏腑、直犯骨髓而致病[8]。高白细胞白血病隶属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范畴,其具体病机古籍并无明确记载。西医认为,HAL的病理基础为白细胞瘀滞[9],因大量白细胞淤塞在小动脉和微循环内,尤其是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微循环系统[10],一方面恶性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致出血;另一方面,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减慢,出现机体脏器组织供氧不足、栓塞、DIC、多功能脏器衰竭等危急情况。笔者认为,西医中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解释与中医“因瘀致病”观点不谋而合。急性白血病患者素体本虚,五脏六腑俱亏,推动、运化、调摄、温煦等功能不足,脏腑气机运行失常,气虚、气滞均可致血瘀,加之邪毒入侵,煎熬血液,加重血瘀形成,此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说“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11],正气本虚,外邪又袭,内外皆受邪,脉管统摄无力,血溢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因“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此标为出血,本亦为瘀,正是此意。

3 化瘀止血法应用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理论基础

高白细胞白血病所致的急性脑出血中医病机为瘀血阻滞,停积于脑内脉络,血不循经而致脑络出血[12],其邪愈烈,血瘀出血症状更重。对出血的治疗,《血证论》有其系统独到的见解,唐荣川言“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权,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13]。他针对出血的不同病机,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对当代临床血证的诊疗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起病急、病程短,疾病发展迅速,瘀血既为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的病理基础,又为出血所致的病理产物[14],“离经之血便是瘀”“见血休止,首当祛瘀”,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应把握时机、及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则,用药兼顾活血与止血,“活血勿动血,止血不留瘀”,使瘀去而血自止,如失笑散、生化汤、温经汤、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等临床活血止血经方使用甚多。现代诸多药理研究均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15],降低白细胞的黏滞性,防止凝血机制紊乱及微循环障碍[16]。有研究[17]总结了以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为主方加减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明显,并证明丹参、牛膝、桃仁、红花、大黄、三七、泽兰等[18]针对脑止血的中药,能降低HAL脑出血病死率。

4 辨证论治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有“异病同治”之特点,故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的治疗以“治血”为基础,加以辨证。临床证型以热毒炽盛、气虚不固、阴虚虚火妄行等多见,笔者认为,虽然其证型有侧重,但均以“血瘀”为主线贯穿其中,治疗上以化瘀止血为主导辨证施治。

4.1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热毒炽盛者突发剧烈头痛,甚则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吐血,衄血,伴见高热,大汗出,烦躁,口渴喜饮,颜面色红,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无力等正虚火热邪毒壅盛之证。此证头痛痛势剧烈难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急则治其标,投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大剂量凉血止血同时予活血化瘀药物,以避 “血寒而凝”之嫌,临床多投赤芍、牡丹皮、大蓟、小蓟、藕节等活血化瘀而兼清热凉血作用的药物。

4.2 固涩止血,活血化瘀 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气虚不固者头痛稍缓,神志朦胧,意识不清,伴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不振,甚则全身瘫软,气息微弱,口唇青紫,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脉微,舌淡,苔白润等症。素体本虚,脏腑之气皆衰,五脏之气外泄,气不摄血,脑络血出,病势危重。此时治当急予益气固涩,收敛止血兼顾活血化瘀,补正不留邪,祛邪亦扶正,可予固冲汤、温经汤等方,配以海螵蛸、香附、蒲黄、茜草化瘀兼能止血。

4.3 养阴止血,活血化瘀 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阴虚火旺者头晕头痛,虚烦躁扰,汗热而黏,身灼烦渴,皮肤皱瘪,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素体阴血不足或是邪耗阴液,阴不制阳,热邪内生,致脑络血流不畅,血溢脉外。《景岳全书》有言“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此型多因虚致瘀,固在养阴止血之时须配以调气活血之品,如四物汤、胶艾汤,多以当归、川芎、清酒等养血且化瘀,旧血流通,血可循常道,新血又得道滋生。

5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58岁。因“全身骨痛1月,加重伴双下肢皮下出血1 d”于2016年10月19日入院治疗。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游走性骨痛,以腰臀部及双下肢为主,未经诊疗。1 d前患者骨痛症状加重,双下肢出现散在针尖样出血点,现症见:腰背部、臀部、四肢关节呈酸痛感,压之痛甚,行动受限,头晕,咽干,烦渴,口腔黏膜溃疡,舌体见深红色圆形溃疡面,直径大小约0.5 cm,双下肢散在暗红色针尖样出血点,压之不褪色,纳眠差,夜梦多,大便干硬,每日1~2次,小便黄,舌暗红,舌体中间可见瘀点,苔黄稍厚,脉弦细。入院后行骨髓穿刺+活检术结果提示:原淋及幼淋细胞占82.50%,考虑急性B淋巴细胞可能性大。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见原幼细胞群97.70%,表达HLA-DR、CD19、CD38、胞内 CD79a、部分表达 CD1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626.64×109/L,淋巴细胞总数37.60×109/L,血红蛋白71 g/L,血小板总数37×109/L。结合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中医诊断:血证(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西医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则:养阴止血,活血化瘀。拟药:当归15 g,熟地黄20 g,川芎 10 g,天麻 15 g,白芍 15 g,延胡索 20 g,三七 10 g,蒲黄 10 g,知母 15 g,女贞子 15 g,墨旱莲 30 g,炙甘草6 g。服药7剂后,患者全身骨痛感明显减轻,可正常行走,双下肢无新发出血点,舌体溃疡面愈合,但纳寐未见明显改善,以此为基础方稍作加减变裁后续服15剂,骨痛缓解,双下肢出血点消退,余症明显改善。

按语:患者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损,又感邪毒,侵犯骨髓,耗损人体气血津液,阴精伤耗,“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虚火煎灼,迫血妄行故有出血;血流瘀滞,瘀血痹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诸痛症;阴虚无以制阳,故见咽干、烦渴、大便硬、小便黄等一派阳亢征象,舌脉亦为阴虚血瘀之佐象。治则以养阴止血,活血化瘀尤宜。予四物汤养血活血止血,改原方中赤芍为白芍,取其养阴柔肝止痛之义;延胡索、三七、蒲黄活血行血止痛又避留瘀之嫌;知母、女贞子、墨旱莲养阴助消虚热;天麻定眩止痉,以防瘀血痹阻脑络;甘草炙用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6 结 语

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基础病为白血病,本已病情危重,又见急性脑出血,病情更复杂,治疗更难,预后更差,故现况下,寻求多方法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以期减少病死率成为血液科临床医师的共识,中医以其整体合参、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三因制宜等诸多特点,逐渐发挥优势。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为本虚标实,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体现中医逆治“通因通用”之法,又不忘“标本兼顾”之道,灵活运用化瘀止血法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急性脑出血,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个治疗思路。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214.

[2] 王敏,王立茹.高白细胞白血病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4):298-300.

[3] 宋善俊.白血病[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0-285.

[4] 唐成和,石太新,王颖超,等.儿童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临床诊治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5):351-352.

[5] 潘铭,楚文瑛,邓伟,等.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32 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9,37(3):65-67.

[6] 焦中华,顾振东,李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19 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562-563.

[7] 顾维明.浅谈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药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98.

[8] 黄礼明.急性白血病阴液病变及其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75-377.

[9] 张伟丽,刘淑萍,曲志刚,等.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31-332.

[10]关永丽,冯建明.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4):68-70.

[11] 马武开.白血病从瘀论治析微[J].四川中医,2004,22(3):25-26.

[12]赵永辰,彭广军,刘荣欣.出血性卒中的活血化淤治疗[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08-1009.

[13]赵李琳,刘方.化痰息风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病案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548-549.

[14] 郑春叶,李哲,雒晓东,等.刘茂才从“瘀血”辨治脑出血[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6):1107-1110.

[15]郭强中,李云英.血瘀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45-49.

[16]吕金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对肾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 2002,24(4):52-54.

[17]文明,田绪蓓,李道昌,等.中医药干预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研究,2015,7(17):142-145.

[18]刘泰,张元侃.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2,53(22):1965-1968.

猜你喜欢

白细胞白血病脑出血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白细胞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鸡住白细胞虫病防治体会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