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句丽灭亡后的人口流向问题

2018-01-23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旧唐书新罗高句丽

王 旭

高句丽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建国,存续了705年,于公元668年灭亡,此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旧唐书》记载,唐乾封元年(666)“冬十月己酉,命司空、英国公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①,唐总章元年(668)“二月戊午,辽东道破薛贺水五万人,阵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三万余人,器械牛马不可胜计”②。根据文献的记载,高句丽亡国之时,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这些人口都流向了哪里?其一,被动迁徙至中原内地,这种迁徙过程是分批次进行的;其二,流入契丹、突厥等地;其三,流入日本、新罗,但这部分人数并不占遗民总数的主体。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口因为战争而消失。这样算起来,留在高句丽故地的人口并不多,之后逐渐迁徙四散,高句丽也因此湮灭在历史尘埃中。

一、迁居唐朝内地

高句丽人口大规模向中原地区迁徙总体上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从唐太宗时期,高句丽人就以战俘的形式迁往内地: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共攻克高句丽10余座城镇,俘获人口约18万人,并将驻跸之战投降的全部高句丽军官迁往内地,以防战后高句丽残余势力进行反扑影响边疆稳定。史载攻辽东城之战“帝亲率甲骑万余,与李勣会,围其城。俄而南风甚劲,命纵火焚其西南楼,延烧城中,屋宇皆尽。战士登城,贼乃大溃,烧死者万余人,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6页。。驻跸之战胜利后,唐太宗“简褥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余众放还平壤。获马三万匹、牛五万头、明光甲五千领,他器械称是。高丽国振骇,后黄城及银城并自拔,数百里无复人烟”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5页。。白崖城之战,“获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岩州”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6页。,班师回朝时,将7万高句丽人(“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26页。)一起带回中原。到了唐贞观二年(628),迁到中原地区的高句丽人口数量已经比较可观,房玄龄曾经在奏表中称:“高丽历代逋诛,莫能讨击。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示经旬月,即拔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369页。可见当时内迁人数之众。

第二阶段是在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内。唐永徽六年(655),“新罗诉高丽、靺鞨夺三十六城,惟天子哀救”⑥(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145《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24页。。为此,唐高宗派李勣为主将出征高句丽,战后所获战俘和高句丽富户,被强制性迁至莱州、营州,甚至是江淮、凉州、黔等地广人稀的地方安置,并在高句丽故地设平壤都护府。这一系列军事、政治举措,《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人口迁移数据也大体相同,这说明这段时间内的高句丽人口流向和数量是较为确切的。

高句丽灭亡过程中,大批军事将领在战败后率众归降,与此同时,人口又一次被唐朝大规模迁入内地,此为高句丽人口迁徙的第三阶段。唐总章元年(668)“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2页。。对此《旧唐书·高丽传》记为“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华人参理百姓。乃遣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其后颇有逃散”⑧(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6页。。

《旧唐书·高宗记》曾经记载:“总章二年(669),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顺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⑨(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4页。

《通典》中记载:“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三百,配江淮、岭南、山南、京西。”⑩(唐)杜佑:《通典》卷185《边防一·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85页。《资治通鉴》记载的人口数量则比《通典》要多:“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贞观四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第6238页。

《三国史记》中的记载则和《资治通鉴》基本类似:“总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据笔者分析,《通典》诞生的时间比较早,可信度明显要高于后两本史书,“三万八千二百”很可能是“二万八千二百”的笔误。按照每户5口人来计算,这次参与迁徙的人数大概有14万多人。

以上所列迁徙数据再加上高句丽国灭后归附于唐朝政权的人数,可以推算高句丽迁徙至唐朝境内的总数是30万人至50万人左右。

二、融入其他民族

唐灭高句丽后,高句丽遗民除了被唐王朝进行大规模内迁外,还有一部分民众迁往新罗、突厥、契丹等地,在长期的共生共存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性,最终融入当地民族之中。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流向:

1.迁居新罗

高句丽覆灭之后,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南迁到了新罗,大致可以分为主动归附、被动掠夺和战俘三种情况。

隋炀帝时期,新罗就曾经“趁火打劫”,在隋军征讨高句丽时,侵吞了高句丽东南部的一部分领土。泉盖苏文曾经对唐朝使者进言:“我与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人入寇,新罗乘衅夺我地五百里,其城邑皆据有之。自非归我侵地,兵恐未能己。”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9《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9页。可见,这“五百里土地”上的居民自然也归入新罗。高句丽人亦为这件事与新罗生出矛盾,后来高句丽人企图夺回这片领地,曾多次出兵,但受到了当时的各种情况制约,最终只夺回了两城。

高句丽国灭后,新罗趁机拓展自己的领地,兼并了北到平安南道西南、南浦和平壤南部、黄海北道遂安、江原道安边以南,庆尚北道加恩、奉化、蔚珍、忠清北道深川以北,忠清南道以北以东的广大地区。按照《三国史记》的记载,新罗共占有了一百六十多个郡县,掳掠的人口自然也不在小数。新罗文武王回朝时,就曾经带“所虏高句丽人七千”②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6《新罗本纪·文武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高句丽的一些王室成员、贵族曾主动投奔新罗,并得到了当时新罗王室的承认和妥善安置,这类移民以泉(渊)净土家族为代表。史料记载,唐乾封元年(666),泉盖苏文之弟泉渊净土率众投于新罗,“以城十二、户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来投。净土及从官二十四人,给衣物、粮料、家舍,安置王都及州府”③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6《新罗本纪·文武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81页。。明确记载这次投于新罗的人数是三千五百四十三人。但他们刚到新罗一年多以后,也就是唐总章元年(668)春,文武王“遣元器与净土入唐,净土留不归,元器还。”这个家族再次分裂,受遣出使唐朝的泉净土,被唐朝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所吸引,从此不再回归新罗。但大部分人众依然留在新罗④苗威:《渤海国的高句丽遗民》,《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唐总章二年(669)二月,宝藏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⑤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宝臧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此时约有2万人投奔新罗国。

“唐咸亨元年(670),安舜杀剑牟岑,奔新罗。”①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宝臧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此次史书对投奔新罗的高句丽人数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叛乱的规模上看,应该不少于千人。

唐咸亨四年(673),将军李谨行大破高句丽残部,有几千高句丽军人被俘,“余众皆奔新罗”②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宝臧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唐咸亨五年(674)正月,“新罗王纳高句丽叛众,略百济地守之”③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文武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99页。。还曾经引起了唐朝的不满和征讨,由此可见,此处新罗所纳的高句丽人应该人数较多。

唐仪凤二年(677),宝藏王集合军队企图复国,结果失败,一些强壮的士兵被流配,而羸弱者则留在原籍,这部分人当中也有一些流入了新罗国中。《三国史记》中曾记载:“贫者留安东城傍旧城,往往没于新罗。”④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宝藏王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72页。

唐弘道元年(683),安胜(舜)进入新罗,带了4,000多户人口,并改了姓氏。第二年,“安胜族子将军大文在金马渚谋叛……”,神文王“命将士讨之,逆斗,幢主逼实死之。陷其城,徙其人于国南州郡,以其地为金马郡”⑤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神文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唐开元二十三年(757),唐朝政府赏赐给新罗一部分土地,新罗王特地派使者上表致谢:“伏奉恩敕,赐浿江以南地境。……赐臣土境。广臣邑居,遂使恳辟有期,农桑得所。”⑥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圣德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后来,新罗王更改了这里州县的名称:“汉山州为汉州,领州一、小京一、郡二十七、县四十六。首若州为朔州,领州一、小京一、郡十一、县二十七。熊川州为熊州,领州一、小京一、郡十三、县二十九。河西州为溟州,岭州一、郡九、县二十五。”⑦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景德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居住在这里的高句丽人逐渐融入新罗国之中。按照学者杨军的推断:“如果每个县居住200户人口,那么生活在这里的高句丽人有3万多户,在残存的高句丽人当中占了不小的比例”⑧杨军:《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东北史地》2006年第5期。。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先进入新罗,后来又转道进入了唐朝。

综上所述,虽然从这些记载中不好估计流入新罗的高句丽遗民总人数,但新罗是高句丽遗民的流向地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新唐书》卷220《高丽传》中记载了大长钳牟岑反叛,立藏外孙安舜为王的事件,说明当时唐朝政府内迁高句丽人的行为曾经引起过当地人的不满。

“大长钳牟岑率众反,立藏外孙安舜为王。诏高侃东州道,李谨行燕山道,并为行军总管讨之,遣司平太常伯杨昉绥纳亡余。舜杀钳牟岑走新罗。侃徙都护府治辽东州,破叛兵于安市,又败之泉山,俘新罗援兵二千。李谨行破之于发庐河,再战,俘馘万计。于是平壤痍残不能军,相率奔新罗,凡四年乃平。”⑨(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220《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7页。

这场叛乱一直持续了几年的时间,涉及地域比较广,而新罗军队也参与了这件事。这次叛乱造成高句丽人口大量减少,据学者统计:“在这四年的平叛之中,高句丽国中减少了23万多户人口,这些减员的人口当中绝大部分都是高句丽人。”①杨军:《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东北史地》2006年第5期。大同江流域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平壤痍残不能军”。

2.迁居突厥

在北魏时期,突厥逐渐强大,“西破挹怛,东走契丹,北方戎狄悉归之。”②(唐)令狐德棻:《隋书》卷49《北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64页。后期通过军事扩张,占有了大量疆域,“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33页。突厥的实力较为强大,当时有许多民族受其驱使。高句丽也曾结好突厥,两国还曾经进行过联姻。史书中多次记载了高句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往来活动情况,据此可推测高句丽国灭后,归附突厥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少。

《旧唐书》中记载:“圣历二年(699),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蕃。自是高丽旧户留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东夷传·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8页。

唐开元三年(715),高句丽灭亡后逃亡突厥的高句丽王莫离支高文简、大首领高拱毅率部依附唐朝,迁往内地。关于此次投唐的人数,史料记载得并不详细。据《旧唐书》卷194《突厥上》记载:“子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新唐书·突厥传上》记载:“(突厥可汗)其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硖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合万余帐相踵款边,诏内之河南。”⑤(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215《东夷传·突厥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38页。唐廷随后拜文简为左卫大将军、辽西郡王,拱毅左领军为将军兼刺史、平城郡公。《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书中对此也有相关的记载。此次投唐的6名首领中,高句丽人占了2名,“万余帐”约有五六万人,但这只是投入突厥的高句丽人中的一部分,保守估计,投奔突厥的高句丽民众应该在10万人左右。

3.投奔契丹

契丹兴起的时间略晚于突厥,在唐朝时才逐渐发展起来。武周万岁通天年间(698—699),由于对唐朝营州都督不满,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北的一支武装割据势力。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投奔契丹的高句丽民众的具体人数,但国内不少学者认为,高句丽国灭后,部分高句丽人投奔了契丹。这主要是由于契丹地理位置决定的,唐朝年间,契丹国力逐渐强大,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于高句丽遗民而言比较有吸引力。此外,契丹和唐朝之间有矛盾存在,也是吸引高句丽人来投的原因之一。

4.迁往日本

虽然史书上对高句丽与日本的关系记载得不多,但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高句丽国灭亡后,一部分人也流落到了日本。此前在战争中,高句丽人就有为逃避政治纠纷、战乱等以家族为单位迁徙日本的情况。

《续日本纪》中曾记载高句丽人1,799名迁于武藏国。《续日本纪》记载事件的时间段起自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终到唐贞元七年(791),而高句丽这1,700多人就是在这期间迁到日本的,从而为研究高句丽遗民流向问题提供了资料。而且,许多高句丽遗民贵族在日本的地位还比较高,日本朝廷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曾经颁布过一些比较优越的政策,如唐垂拱三年(日本持统天皇元年,687):“以投化高丽五十六人居于常陆国,赋田受稟,使安生业。”《续日本纪》唐开元五年(日本养老元年,717)十一月甲辰记载:“高(句)丽、百济二国士卒,澡本国乱,投于圣化,朝廷怜其绝域,给复终身。”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高句丽遗民还是比较优待的,这一方面是对高句丽贵族比较尊敬,一方面是希望和他们联合抵御唐朝,后期日本贵族还曾经和高句丽遗民贵族进行联姻,从而打破了日本的社会等级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高句丽国灭之前,中原地区和日本经常通过原汉乐浪郡区域进行交往,后来乐浪郡被高句丽所吞并,日本则经常通过高句丽国来和中原地区进行交往。东晋时期,日本使者曾经跟随高句丽使者一同前往中原。当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希望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逐渐开始重用这些高句丽遗民,希望通过他们尽可能多地学到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日本国比较注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曾经下设许多教育机构,培养绘画、医学、文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许多高句丽遗民也进入了这些机构之中。

猜你喜欢

旧唐书新罗高句丽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
关于新罗县几个问题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