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化自信助推高校学生工作深入开展

2018-01-23白光霁

华夏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辅导员

□白光霁

一、大学需要文化自信的指引

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和大学生们打交道,和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从国家大政方针到校纪校规,从政治思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等诸多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自从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那天起,笔者就感到和大学生处理好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辞色俱厉,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使学生们噤若寒蝉,从表面上看似有效果,但实际上这将使辅导员和学生们的心离得越来越远。不能真正体现辅导员的价值,也难以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水平和创造性的大学生。因此,做好辅导员工作,既要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理解学生,也要具有亲和力,使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紧密相连。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先刚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我们每个人生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独一无二,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同样的世界,折射到不同人的心灵里,产生不同的景象。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从前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相同,为把他们熔铸成一个集体,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与学生们携手前行,将心比心,以爱育爱,和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在这个思路指引下,笔者认为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入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可以有力推动学生工作迈上新台阶。

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我们当前对学生的教育是要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高”从根本上说体现为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就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同时也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必须深入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自觉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培养的实践当中。

二、深入探寻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对其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开展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注重从中华文明的丰富宝藏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年),热爱古代传统文化,以西周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并加以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孔子的理想是要推行文武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保存优秀的文化传统,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国。他晚年周游列国,向许多诸侯国的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能得到重用,但没有人重用他,孔子叹息道:“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于是,他开办私学,倾尽全力教育学生,造就君子,也就是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理想的人。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是在艰苦困顿的生活中形成的,它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其中包含着孔子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切体验。只有对孔子的生存境况有深入的体察,我们才能明白孔子的精神追求是多么伟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正是孔子一生不懈追求理想生活的生动写照。在《论语·为政》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思想境界每隔十年就有一次质的变化,完成一次自我超越。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由少到多的积累,更是人生阅历、生命体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考验。孔子的这种不断进步的力量从何而来?他非常强调“学”与“思”的结合。《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说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和体验,知识一天比一天多不见得是好事,重要的还在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这些知识身体力行地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由此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知行合一的。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带来的启示是:在大学期间,不能片面追求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二者齐头并进才有望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才。

孔子注重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他特别强调“学”的重要性。“学”是一个漫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孔子终生好学,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明白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主要靠自学,没有具体的师承,随时注意向别人请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子贡评论自己的老师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制礼作乐的思想传统没有因为西周的衰亡而消失,它们散入民间了。有才能有见识的人能够得其精髓,没有才能目光短浅的人得到一些细枝末节。周文王周武王留下的文化传统在许多地方都有体现。孔子处处留心学习,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传授。孔子学习是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受也促使他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在学习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孔子能择善而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自觉而主动的,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也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以求之。可见,孔子的“学”不是单纯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他把传承和创造古代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使命。“学”成为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接受文化传统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融入其中,完成对生命的意义的创造,以及对文化传统、意义世界的探求。这正是文化自信经典而生动的案例。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高等教育主要面向青年,辅导员在高校主要从事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灌输和死记硬背,需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敢想敢干的特点,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强大内在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大学生活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都需要从心出发,认真学习,不断超越,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共同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国家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为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辅导员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