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唐代景教

2018-01-23刘清一

华夏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波斯基督教教会

□刘清一

当我们说起基督教的东传,我们往往会想到明清时期的基督教的大规模传入,但实际上,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华大地,时人称为景教,而景教的首次传入,也是基督教与中华文明相遇之始。在今天西安周至县东南角,仍然还保存着一座七层的空心砖塔,从外观上看起来和平常的佛教寺庙并无不同,但在明天启三年,却出土了令人震惊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揭开了这个以大秦寺为基础,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神秘宗教——景教。

景教本身就是基督教,所谓景教,特指唐朝传入中原的基督教。之所以称为景教,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因“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根据李之藻的分析,“景”字代表光明、伟大之意,因此借“景”字寓意景教前途光明伟大之意。

景教乃外来宗教,其来源还要追溯到其发源地叙利亚。自耶稣升天之后,在其门徒的不懈努力之下,并借着罗马帝国的统一之利,基督教以叙利亚为中心,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北至今天的英格兰,南达东非高原,西到伊比利亚半岛,东抵今天的伊朗高原。而来到中国的景教,从建制上来说,就直接来源于中亚的波斯教会。

基督教向东方的传播自其创建之初就没有停下。早在使徒时代,巴多罗买、多马和马太就前往东方的波斯、印度传教。这就使得东方教会深受早期基督教的影响,产生出所谓的各种异端教会,如后来的亚美尼亚教会、雅各教会和科普特教会。而在波斯地区,从公元280年的巴波成为波斯首都泰西封主教开始,基督教就在波斯扎下了根。但是,基督教在波斯一直受到本土宗教的歧视与迫害,而真正影响到后来景教发展的,却是第三次以弗所大公会议之后的波斯教会。

在第三次以弗所大公会议中,基督教内部的安提阿派和亚历山大派就基督论问题发生了巨大的争执。当时的君士坦丁主教聂斯托利主张两性两位说,试图通过对基督人性的保全来纠正亚历山大派对于神性的过于强调,而且对于基督两个位格的承认却似乎导致了两性的彻底完全的分离。而亚历山大主教西里尔则强调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但这似乎造成了基督人性的彻底湮灭。最后,由于复杂原因,聂斯托利的教义被大会定为异端,其本人也被革职驱逐,最终客死埃及。

实际上,后来的卡尔西顿大会所谴责的欧迪奇主义,和西里尔所主张的基本如出一辙。因此,关于基督论的争执在当时并没有在神学上得到真正的解决。此外,作为君士坦丁大主教,安提阿派的领袖聂斯托里的教义对于当时整个叙利亚教会影响巨大。而且其老师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是整个叙利亚语世界最受尊崇的教士,而作为其学生,聂斯托里获得了叙利亚教会的支持与推崇。所以许多教士对于以弗所会议的决定十分不满,认为这次会议只不过是西里尔玩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结果,不满者来到了波斯,而这些仍追随聂斯托利的基督徒被称为聂斯托里派。由于当时波斯萨珊王朝和东罗马帝国处于长时间的对峙对抗之中,波斯有意扶植敌人内部的分裂势力,因此聂斯托利派获得了波斯的宽容与庇护,使得聂斯托里的思想最终成为波斯基督教会的主导思想。此后的波斯教会,一方面由于波斯帝国故意扶持其与罗马帝国教会的对立,另一方面,波斯教会地处异域文化,其本身就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早在410年举行的泰西封大会上,波斯教会就已经断绝和罗马帝国教会的任何从属关系。而在教义教理上,由于受到聂斯托里思想的影响和波斯本土文化宗教的影响,例如波斯教会采取了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的规定,最终,波斯教会和罗马帝国教会就越行越远。

从公元489年东罗马皇帝关闭位于埃德萨的聂斯托利派神学院开始,聂斯托利派的大本营就迁移到了波斯的尼西比斯(Nisibis),并建立著名的尼西比斯神学院。以此为据点,聂斯托利派逐渐向中亚传播,而到了公元6世纪末,聂斯托利派已经广泛流传于整个中亚地区。当时的传教士们,沿着丝绸之路,打开了通往东方帝国的大门。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景教首次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年份是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当时的波斯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并受到了唐太宗的接见,并被允许传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又下令在长安城内建造了波斯寺,即后来的大秦寺。到了唐高宗在位期间,唐高宗李治下令在各地修建景教寺庙,阿罗本本人更是被赐予“镇国大法主”的称号。时情正如碑中所言:“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当时景教之隆盛,可见一端。此外,除了陆路传入以外,景教也从海上丝绸之路,随商业贸易往来而传入中国,在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扬州和泉州,就有景教的活动。

这样,此后虽有起伏,但景教在中国的发展总体处于平稳向上的趋势,这种情形直到会昌法难的发生。会昌法难一役,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受到了牵连,大量寺院被关停没收,许多景教徒被勒令还俗或改信他教,剩余的教徒则大都逃到了西域,并在当时的边疆地区保留下来,而内地的景教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后就一蹶不振。至此,景教在中国内陆的发展历史就告一段落,下一次大规模的传入还要到元朝的也里可温教。

景教传入中国,大体上采取了上层传教的策略,大批的景教徒通过献礼、行医术来接近达官贵人,并为其出谋划策,以此获得国家上层的支持。而且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对于景教的态度也充满了现实利益的考量。自大唐大破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西域,希望利用景教徒在波斯和西域地区的影响力,来达到稳定西域的目的。唐朝的统治者,基本对景教都采取优待拉拢的策略,这使得景教在入华之初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并得以在中原腹地快速发展。但是,这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弊端。

景教虽然在各地建寺译经,但其影响力主要还是在寺院和西域胡人之中,皈依景教的汉人数量很少。按史料记载,当时很多皈依景教的汉人大都是下层贫苦百姓,因受到景教的慈善接济活动而皈依景教的,对景教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能给景教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士大夫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支撑力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者,自身就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士大夫的态度对于统治者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在这一点上,景教对于士大夫阶层影响极为有限,并没有成功地在士大夫阶层中发展信徒。因此,很大程度上,景教的失败要归于这一点。

而且,景教还面临着一个外来宗教本土化的问题。景教在传入中原之初,就采取了积极本土化策略。景教借用了儒家思想改造其伦理道德,如敬爱父母、尊君尊上的思想在景教中被侧重宣传。此外,为了避免和佛教的冲突,还曾在译经过程中删去重要的“不可敬拜偶像”的诫命。景教还积极地运用佛老词汇来解释教义教理,如把三位一体译为“三一妙身”,把耶稣译为“世尊”等等,这导致了很多景教文献被误认为佛教经典。这样看来,景教的本土化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在传入之初,没有太多语言上的障碍。但是,正如学者指出,景教的中国化很多是套壳的中国化,在核心教义教理上并没有实现深度的融合,甚至为了本土化而违背了自己最为独特的教义,这使得景教丧失了自我的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当然,这也是缺乏士大夫阶层支持的后果,缺乏融贯中西的高知识水平的汉人景教徒的参与,保存下来的7部经典没有一部有汉人知识分子参加编写。因此,无法像佛教那样,吸引大批精通儒道的汉人士大夫,在融入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能保留自我特色。于是,在当时的思想竞争中,全面败下阵来。

这样看来,唐朝景教更多是像无根之萍,漂浮于中华文化的表层。景教的传教策略与本土化策略,都造成了其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民间基础和士大夫的支持,一教之兴衰皆决于上。随着时局变化,武则天在位时期,统治者政策发生变化,景教的发展就受到了压制,而到了会昌法难,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算一算,从阿罗本入长安传教到会昌法难的发生,景教传入中国共有210年之久。在这210年里,景教成为大唐帝国绚丽多彩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景教的传播体现了唐帝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帝国开放包容的气度。

事实上,景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时来华的波斯僧侣很多都是兼职,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工匠。借着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与经济贸易的往来。许多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如医学药物、工程机械就随着景教的传播而来到中国,深深地影响了唐朝文化。此外,景教自身的传入,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大量的汉语景教文献和叙利亚语经典都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而各地出土的景教碑刻和壁画、雕塑也成为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时至今日,景教早已成为历史,但基督教在中国却没有因此中断。回看历史,景教的种种境遇,预示了两种文化的首次相遇,如何处理好基督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宗教和对外政治联系在一起,这无论对于基督教本身,还是对于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波斯基督教教会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