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8-01-23李冬梅
◎李冬梅
纵观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对生态农业没有独立的专门的论述,其生态农业思想散见于其著作中,植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贯穿于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深刻批判中,最初,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重视,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石油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农业发展中破坏生态
早在100 多年前,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助推下,在经济理性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马克思曾经指出“绝大部分的土地是自由农的劳动开垦出来的,而南部的大地主用他们的奴隶和掠夺性的耕作制度耗尽了地力,以致在这些土地上只能生长云杉,而棉花的种植则不得不越来越往西移”。[1]在欧洲,生态的破坏很严重,树林被砍伐,畜牧业的根本被破坏,山泉大部分枯竭,洪水肆虐。正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持续破坏,使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为了耕地破坏森林,正是这些行为,使很多地方变为不毛之地。伴随经济理性,资本主义农业为了发展不惜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结果导致自然对人类开展报复,马克思把其称为自然的异化,而这正是人的异化导致自然的异化,但是在这种发展的背后却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避免的。
(二)农业发展中受科技“过度”支配
新时代的农业依靠的是科技支持,但由于农业这种特殊性,它所要求的技术又不同于其他领域所要求的科学技术,现在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科技的驱动,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对农业的“过度”支配。首先是农业科技的大规模应用,例如育种科技,这种技术的发展让从事种植的农民愿意选择那些高产优质的品种,而原来的地方品种被大量取代,优质的种质正在慢慢的流失,现在的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其次是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壤里的大量营养元素被浪费,使大量微量元素流失,使土壤的本身肥力下降;最后就是单一的使用农药,让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使得病虫害的进化频率更高,进化速度更快。
(三)农业发展中人的欲望“过度”
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限制并且阻碍了农业的合理发展与种植。他认为对土地的私人占有和对人的私有占有是一样的不合理,是荒谬的,他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应该是土地的所有使,而应该只是土地的受益者,并且应该对土地进行改良,然后传给下一代。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追求产量追求效益,因此对自然有了过分的要求,渴望有最大的产量,最优质的产品,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其实人们没有必要在冬天吃到最绿色的黄瓜,吃到颜色最艳丽的西红柿,因为健康的食物最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最重要,但是人类过度的欲望,对利益的过度渴求,让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之中。
二、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农业发展注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为了让自然界能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持续使用,就要保护自然善待自然,马克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农业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2]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绝对不能违背它,因此马克思强调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发展注重科技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他没有直接使用过“生态农业”这个术语,但是马克思本人却表明了对生态农业的最初构想,提出发展农业要注重科技,人类要靠科技来进行劳作,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3]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提倡使用有机肥,对闲置的土地和沙地进行开发,使它们变成良田增加产量为家禽提供饲料,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已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
(三)生态农业发展体现人类文明
生态农业发展要体现人类文明。首先,人要靠自然生活,要靠土地来生存,土地是广大农民的直接劳动对象,通过耕作产生粮食,因此,对土地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其次,通过劳动人与自然达到统一,劳动能够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二者的关系向合理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善待自然,体现人类文明;最后,生态农业要提供合格、安全的食品。所以,食品的安全显得极其重要。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还是在提供安全食品上,生态农业发展都要体现人类文明。
三、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关注生态环境,理性发展农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困境,应该关注生态环境,理性发展农业,使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就需要以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面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避免经济理性,改善农业资源的耗竭,改变农业污染现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生态为本,使农业生产摆脱被增长被束缚的局面,使农业与自然达到统一、和谐、包容,这既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生态转向,实现科技兴农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转向,认真处理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上,一块耕地可以进行多种作物种植,一块耕地内可以从事诸多生产经营活动,马克思认为可以将谷物和根茎植物轮流进行种植,这不但可以实现产品的丰收,还可以改良土壤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激发生态潜能。在肥料上,排泄物对农业至关重要,可以转化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料,实现生态种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科技所导致的异化,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改变自然的报复行径,实现自然的自我修复。
人类应该充分运用科技实现农业发展,要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关注自然的发展,这既是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产量的提升,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科技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再利用,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利用循环科技发展农业。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要构建优质且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是要实现生态转向,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农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总之,面对新时代要注重生态转向实现科技兴农。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应该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统一,应该是人类社会和农业生态系统相统一,应该是生态和农业科技良性互动,是一条具有生态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之路。
(三)实现农业发展,加强制度建设
人类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生态环境,就要加强制度建设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合理的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和农业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同合理的农业发展是相矛盾的,因此,种种生态现实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7]马克思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他的理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土地的异化状态,实现生态的修复,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摆脱这种生态困境,生产者联合起来,合理的转变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物质交换方式,实现农业合理发展。
只有这样,在自由国度里,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农业生产也将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才能实现人本身的解放和自然的真正解放。马克思的生态农业理论关注制度构建的重要性,这也为新时代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总之,马克思从各个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整体把握,为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理性发展农业;要实现生态转向,科技兴农;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