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区融入的社会与制度壁垒及突破
2018-01-23◎朱彤
◎朱 彤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但是隐性的社会文化排斥现象却并未得到改善,这种基于个体理念产生的社会排斥性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文化,因此突破这种文化壁垒对于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农民工社区无法顺利融入到城市中来,那么将会对于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排斥现象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根结所在,也是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缺乏从宏观层面促进农民工社区融入社会的政策与法规。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
我国因为历史原因曾经国家权力一直在对社会基层进行全面的管理,而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决定减轻国家权力对于基层社会的影响,但是当国家权力试图从社会基层管理中退出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面临诸多转型期间的巨大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类型社区融合。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社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这种变化降低了原本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而由于部分新进入居民的文化背景不同也造成了部分社区公共意识的减弱,这些都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进一步影响到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细胞,社区的健康发展对于城市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社区遇到了一个新的重大挑战,就是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农民社区逐渐出现在各个城市,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理念的差异,目前农民社区融入城市面临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社会文化壁垒和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壁垒。
良好的社区自治能力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容,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社区治理的好坏与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包容性的城市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发展会更加迅速。而这样一个具有良好包容性的城市不但需要居民的包容性以及开放性,更需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管理制度的平等性,我们的政府应当首先从制度上避免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
二、农民工社区融入时的特点
1.延时性
农民工从乡村来到城市进行生产生活,他们原本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环境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一系列重大改变出现的时候,由于农民原本根深蒂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接受城市文明的过程比较缓慢。由于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这个过程十分迅速,但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农民工所聚集形成的社区在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也带有了这种延时性。而我国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早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这种稳定性使得农业文明具有明显的“文化滞后效应”。这种背景之下,农民工社区的融入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而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社区融入的延时性。
2.长期性
由于社会系统运转的复杂性和其独有的文明特征,决定了农民工社区的融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融入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而是缓慢的逐渐进行改变,这种改变首先从经济层面开始进行,逐渐蔓延到社会层面,最终到达文化层面。这是一个从农民工个体到社区再到农民工整个群体的逐渐适应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
3.融入程度的差异性
农民工因其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受城市文明的同化程度也有所差异,那些工作地位比较高的群体对于城市生活的接受程度也相应较高,其行为特征与思维模式也具有典型的城市人特征,而大部分农民工仍持有传统的农耕文化价值观与行为特征。这些人处于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交界地带,其融入城市文明还需要长期努力。在经过对农民工社区的长期观察后我们发现这一群体具有一种显著的次文化特性,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自己的同乡交流,对外界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局限于与自己身份地位类似的人们。这样的次文化特性使得他们融入城市文明更为困难,但也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了一个文化缓冲地带。
三、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的障碍
1.心态困境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政治形式使得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的约束极大,由于没有城市户籍,许多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与城市社区居民有所区别,这种先天性的不平等导致农民工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等情绪。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当进入城市发展的美好理想遇到现实的残酷时往往会丧失自信心,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都具有很大阻碍。很多农民工由于劳动强度大、生产生活环境较差,有无法融入到城市社区的生活中来,很容易使得农民工失去心理上的归属感。由于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和歧视,很多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具有对抗情绪,对于管理制度产生怨恨心理,这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农民工自身强烈的乡土情结和自我封闭更进一步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2.家庭生活困境
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虽然他们被动接受了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但是由于先天的农耕文化影响与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约束,其婚恋价值观和行为依然受到农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价值观使得其在城市生活中很难找到满意的伴侣。而很多雇佣农民工的工业聚集区由于男女比例失衡,导致未婚农民工很难找到配偶。而受限于现实因素,已婚的农民工很难将家庭整个带入城市,导致农民工家庭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在户籍制度面前,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极为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渴望下一代彻底融入城市的愿望。教育的不公平会使得农民工子女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脚步。
3.遭遇城市歧视
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原因,农民工大部分时候无法与城市社区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进而无法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同,这样农民工社区就被动的与城市社区隔离开来。由于先天文化素养的不足导致其被歧视,而这种歧视又加剧了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无法的到满足,进而形成农民工中独立于城市文明之外的非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上的歧视导致了城市在经济上接纳了农民工群体,但在社会主流文化上却拒绝农民工的进入。
4.社会制度的排斥
大部分城市公办学校目前并不愿意招收非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子女,而这只是社会制度对于农民工群体排斥的一个缩影。即便在国家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很多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都没有公平分配,城市户籍所拥有的特权带来了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的出现挤占了他们的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农民工社区在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上也很难和城市社区持平,农民工社区在城市中依然被边缘化。这种以传统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化结构通过行政制度固化了城乡居民间的鸿沟,并以此为衍生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对于农民工群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歧视。与此同时户籍制度还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使得农民工具有身份上的认同差异感,这种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文明的制度壁垒。
三、加快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的建议
目前我国社会成员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城市社区需要承担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功能,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通过农民工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互动,可以有效增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为二者的平等相处创造有利条件。
以社区为单位实现农民工社区与城市社区公共资源的平等共享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文化。作为帮助农民工实现角色和身份转变的场所,社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良好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工改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更为快速的接受城市文化,使得农民工了解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模式,一边农民工可以正常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来。
改变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十分重要,这种先天性差异的取消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工实现心理角色的转变,是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融入到城市文明中来,户籍制度的改变还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性。
构建农民工人文关怀体系,这种体系可以以社区为依托,使得农民工通过人文关怀积累城市市民特质,使得他们逐渐为城市居民所接纳。通过这样的人文关怀体系不但可以增进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认同感,还可以使得城市居民更加理解农民工的文化差异,推动二者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将农民工社区纳入到城市社区体系中来。这种人文关怀体系还可以帮助农民工提高文化素养,使得农民工能够从心里接受城市文化的种种不同,并主动愿意做出改变融入其中。社区人文关怀平台还可以帮助农民工解决婚恋问题,开展各种相亲活动,也可以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其自卑、焦虑的情绪。
四、结论
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辛劳与付出,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先天性的农耕文化影响,其很难迅速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而农民工聚集形成的农民工社区也就游离于传统的城市社区之外,形成一种独特的孤立状态。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户籍政策使得城市居民具有很大的优越感,也因此使得很多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群体挤占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和资源,这使得城市居民在心理上拒绝农民工群体的进入。
使得农民工社区融入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去除户籍制度影响的前提下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二者增进了解,理解彼此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农民工社区可以迅速而友善的融入到城市文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