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2018-01-23左小强

农业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美丽生态农村

◎左小强

美丽乡村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涵盖了农业生态、水系生态、乡村植被生态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生态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生态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就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必要性

大力开展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整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基于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大力开展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农村地区生态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和保护的需要

农村生态景观作为农村整个生态系统和资源的载体,对实现农村地区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发的加快,构建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实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农村生态景观的建设,现有的农村生态系统被重新构建,生态资源被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使其更加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发挥。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积极开展美丽乡村视野下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是实现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步前进,形成了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的衔接。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化景观建设的优势互补,展现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对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变成了具体的实践。美丽乡村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秉承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用美丽乡村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突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和谐发展、科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生态软环境,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美丽乡村视野下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景观的建设势在必行。美丽乡村视野下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始终围绕生态发展的理念,其建设基本目标:利用农村原始的自然资源和现实条件,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对农村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和谐发展、生态建设为中心,努力具有中国现代化农村特色的生态建设景观。通过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实现原始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方文化特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挖掘农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并逐步改善和恢复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建设和营造美好的农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推动和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1]。

(二)美丽乡村视野下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

美丽乡村视野下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要把握以下几项原则,实现科学、规范和生态的建设。一是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科学制定生态景观建设长期规划,在长期规划的发展战略中,要通过农村空闲的土地利用、基本农田耕地的保护以及生态发展的规划,对现有原始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二是重点突出生态艺术性原则。在农村生态建设景观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出农村生态景观的时代感,要突出农村生态景观的空间美和动态美。要将农村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现有的农村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美好、健康的农村生活环境与发展空间。三是重点突出整体协调原则。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要时刻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纳入整个农村发展的大局中来管理和思考,要兼顾和统筹各方的利益,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要以当地的实际地域环境为根本,实施整体协调性的建设。

三、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生态景观建设区别于城市的景观建设,农村地区地容地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农村地区的生态景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而且要紧密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在目前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保证农村生态景观的美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不够合理

在现有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还存在生态景观建设设计不够合理,过度抄袭和模仿城市化景观的建设,存在高、大、上的现象。很多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受到小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影响,直接进行了城市化的改造,不能够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的规划区别开来,使得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附庸品,失去了美丽乡村视野下,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农村地区固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生态景观建设缺乏相应管理机制

目前在农村的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更多依据的土地管理办法和城乡规划管理条例,针对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还没有相关的和相对应的管理机制出台[2]。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无法做到依法依规管理,不能实施整体有效的规划,也直接导致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的随意性。在部分地区过分注重短期利益,短期的盲目建设、盲目上马现象比较突出,破坏性的建设也时有发生,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随意建设开发的现象必须加以遏制。

(三)生态景观建设文化传承理念有待加强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重点是生态文化的传承。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文化传承理念还有待加强。在一些农村地区,过分的强调了生态景观建设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景观建设的生态文化传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的问题,作为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主体,对于生态景观建设理念的薄弱,使我国农村地区很多非物资的生态文化面临失传的局面,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高度认识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景观特色建设不足

农村生态景观特色建设不足,生态景观同质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对于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当地的特色自然、人文景观元素,只是简单的学习和复制,没有深入挖掘符合当地生态文化特征的新内容,造成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特色缺失。最为明显的就是近几年兴起的各类古镇建设、玻璃栈道建设等,极大的浪费当地的资源,有的甚至形成当地生态系统无法逆转的破坏[3]。

(五)生态景观建设破坏环境问题严重

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偏重于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上,环境保护的评估落实不到位,建设的整个环节存在很多违法违规现象,但因为当地政府部门追求经济发展目标驱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违法违规不到位,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破坏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这种现状与农村地区健康、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必须从源头上加以纠正,还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片真正的绿水青山。

四、美丽乡村视野下实施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长期发展战略必不可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时刻秉承“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宗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实现生态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努力将农村生态景观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生态景观建设

科学设计和统筹规划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村生态建设的设计和规划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农村人口的分布等因素,结合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对所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来详细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方案。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详细论证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和农村生态活动的各项数据指标,科学合理的划分生态景观中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对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配置,要始终将生态景观建设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科学建设、生态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开展。

(二)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管理制机制

保证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相应管理机制。健全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管理机制,需要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配合,政府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主导管理机制的制定与实施,要严格依据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实际,落实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同时加大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监管力度,保证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有序开展。要针对破坏生态、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农村生态景观项目坚决制止,对于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制度,谁主管、谁负责,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纳入地方环保建设目标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监管局面,确保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依法依规进行。

(三)树立生态景观建设文化传承理念

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要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原始生态文化的有序传承。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克服传统生态文化的断裂,克服单纯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牢固树立正确农村生态文化理念,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生态景观建设中来。农民作为当地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当地生态文化的传承人。要突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当地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重点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风貌,科学修复或再现当地文化遗产景观,实现生态文化的历史传承。要依据当地土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合理的实现生态景观的布局,科学有效的加以利用改造,形成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景象,将生态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4]。

(四)突出地域特色生态景观建设

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要开拓思路,突出特色。要依据当地的农村和农业发展特色,挖掘景观设计,发现当地的景观特质,利用当地的文化历史和背景,突出原生态的景观模式,对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加以展示,形成具有当地突出特色的生态景观建设。要与当地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合理共享资源,坚决避免重复建设,通过乡村特色旅游来带动生态特色景观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要突破传统思维,开发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新亮点,要将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的生态景观建设相融合,有效融合“互联网+”的建设理念,利用网络展示、多媒体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农村生态景观的外界推广,实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五)重点实施保护性生态景观开发建设

对于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环境保护是工作重点,要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只有坚持保护性开发,才能切实实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的目的。一是要合理划定环境保护区域。要在科学、客观的环境评估基础上,详细划定重点环境保护敏感区域。在保护区域内,坚决不允许各类人为的开发和利用行为,详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格局保护区的氛围,划定环境保护的红线,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必须严格遵守。二是要优化农村生态景观结构。要持续发挥生态景观的功能,就必须合理优化农村生态景观结构的完整性。通过合理规划农村现有的河流、林地、山地、绿地等资源,划定合理的边界,杜绝人为的破坏,加强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薄弱环节的管理,保持好农村生态景观的完整性。三是科学施工建设。在进行农村生态景观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工程作业方式,避免强硬的、暴力的传统改造方式,用科学的生态工程方法进行施工。努力通过维持生态环境的自我繁育、自我修复等功能,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生态不被破坏,同时要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重点突出生态景观的生态环境自我设计,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要合理利用原始生态。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要依据当地自然原始生态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原始的自然生态具备生态多样性的特点,这是人工建设生态景观所无法比拟的。要根据原始生态的自然条件,建设原始生态景观,并根据原始生态景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设计、规划、建设和保护方案。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还要加大对此类原始生态景观的保护宣传,强调对原始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性,真正让原始生态自然景观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

总之,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美丽乡村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关系到我国农村发展的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发展,建设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生态景观,在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的乡土生态文化、自然文化的传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美丽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