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40年概述

2018-01-23

苏区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研究

有着“东井冈”美誉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与独特的历史地位。东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最早的根据地之一,也是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及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面颇有特点的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的兴起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井冈山根据地研究不同,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东固根据地研究起步较晚,到1978年才有相关文章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为了便于叙述,大致将1978至今这40年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拓的10年(1978-1988)

1978年,在郭化若研究朱毛红军反“围剿”斗争的文章*郭化若:《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中,东固革命根据地开始“露脸”。1979年,陈荣华发文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了一个简单梳理*陈荣华:《略谈东固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79年第3期。,东固研究开始“崭露头角”。1978年至1987年这9年中,涉及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文章的有18篇,相关的研究虽然非常微弱但也算是起步。1988年发表相关论文20篇,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当年,江西省、吉安地区和吉安县三级党史工作部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就东固根据地的形成与范围、“李文林式”根据地的特点及历史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编了一本会议论文集(未刊稿),其中有3篇会议论文入选了《江西党史资料》第10辑(即《东固革命根据地专辑》1989年6月),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东固研究起步的10年中,最值得一提的有2篇文章。一是赵敏的文章*赵敏:《“李文林式”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江西党史研究》1988年第2期。,让当年号称“东井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较为清晰地走入了党史研究者的视野。文中用较为翔实的史料(既用传统史料的中共文献、党史、文史资料,也用了史沫特莱与斯诺的作品作为佐证)论证了东固革命根据地颇具区域特色的五个层面:(1)农民协会即是红色政权机构。政治上特色是“赤色区域之政权,全由农民协会主持”;经济上有东固平民银行的创办;军事上特点有农民协会承担守土维安之责等。(2)土地政策:暂缓平分土地与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相结合。(3)对绿林武装(段起凤的“三点会”)的争取、教育与改造。(4)党的秘密工作与山区的武装斗争相结合(曾山在其《赣西南苏维埃时期斗争历史的回忆》中提到了东固根据地的这一特点)。(5)战略战术:飘忽不定的游击。至此,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东固根据地很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起始的10年中还有一篇文章,其新颖的视角值得一提,就是冯都的文章。*冯都:《东固大烧杀》,《江西革命文物》1986年第1期。他的文章从另一个侧面(中共的对手国民党的视角)较为形象地反映出了东固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文中提及1930年底,蒋介石开始以东固为中心进行第一次“围剿”,说什么“红军主力集结在东固,只要一举攻下东固,红军就完了”。1931年9月,蒋介石给五十三师的密令:“你师准备即日起放弃东固,开到富田待命,改归蒋鼎文指挥。查东固一带老百姓被共产党赤化,在放弃东固之前,务须以东固为中心,纵横二十五里一律平毁,老百姓格杀无余,焚毁殆尽,电仰遵照,并将执行情形电报总司令部备查。”(原五十三师宣传处第一分队中校分队长李荩宣的回忆)

二、相关研究全方位展开的20年(1988-2007)

以2007年东固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东固根据地的研究掀起了高潮,取得了丰硕成果。

1.编辑出版了一部《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共2册,116万字,时间跨度由1927年9月至1931年底。尽管在史料甄选和编辑上尚有不够科学和合理之处,但作者下了大功夫广泛搜集,力求完全,做到了史料丰富。其中包含最有价值的档案史料151篇,64万余字;根据地领导人和亲历者回忆近60篇,约24万字;此外书中收入遗址、文物等图片88幅,内容相当丰富。这部史料书的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研究者较便捷地看到与东固根据地相关的史料,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

2.对东固根据地的革命遗址、遗迹的发现、保护和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并以8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作了富有成效的推进。活动主办方用大量的实物,向参观者和研究者展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使之对东固这块中国革命史上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有了真切的了解。

3.召开了以“东固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为主题的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办方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将实地参观考察与会议交流研讨、专家座谈有机结合,推动了研究的深入。会议收到论文54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事斗争、人物研究等多方面。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了李文林式武装割据的特点,在东固根据地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方面与其它根据地相同的认识基础上,肯定其确有不同点和鲜明的个性,即实行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农军为基础,与争取改造绿林武装结合创建发展革命军队;坚持公开的武装割据与秘密的政权形态相结合,政权逐渐由秘密走向公开;实行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开展独创性的经济、文化建设。

与会学者对东固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它救援下山以来屡受挫折、人困马乏的朱毛红军,帮助其摆脱困境,为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创造了条件;东固根据地的斗争,为赣西南根据地的建立,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中央苏区和其他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原创经验;东固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牺牲和贡献;李文林式根据地的创造,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新形式新经验;东固红军建设经验为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纲领提供了思想渊源;东固根据地创造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尝试从新角度,运用新方法研究东固根据地。如黄琨、陈清毅以东固根据地为案例,研究了革命初创阶段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何友良分析了东固革命领导群体的身份构成、革命思想的源起、革命行为的特点和优势*何友良:《革命源起:农村革命中的早期领导群体》,《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游海华则从吉泰盆地的生态环境、东固革命领导者自身成长环境方面探讨了东固革命兴起的原因。此外,在史料的挖掘和运用上也有新进展。

总之,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盛会,它把东固根据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三、研究的新进展(2008-2017)

自2007年的高潮后,东固根据地的研究持续开展。在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中,相关研究有了新的力量,新的视野,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1.东固根据地研究进入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先后有5篇学位论文问世。其中硕士论文3篇:江西师范大学李清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2008届)、西南大学王赟的《“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研究》(2009届)、华东师范大学薛洋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研究》(2013届)。博士论文2篇:华东师范大学叶福林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2010届)、复旦大学王才友的《“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和地方因应》(2011届)。

2.东固根据地研究入选国家和部门的社科基金项目。唐莲英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DJ001);黄琨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经验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DJ003);应星的“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形态研究”入选教育部社科项目(14YJA840016);陈胜华的“井冈山斗争研究述评”入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重点课题(07DS03)。项目的立项,特别是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东固根据地的研究是很大的促进。其中项目所驱动的论文成果较为明显,仅“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就发表了19篇。

3.出版了几本书。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的《东固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梅黎明主编的《东固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和黄惠运、石劲松、刘军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简史》(巴蜀书社2011年版)等图书的出版,扩大了东固根据地的影响。

4.发表了一批较有质量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以东固为篇名搜索,截至2017年10月8日,10年中发表的与东固根据地相关的文章有50篇。以东固为主题搜索,有相关文章65篇。除去已收入出版了的论文集的11篇,实际新发表的文章54篇。尽管发表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但从文章的内容看,研究确实有所深化和细化。这一时段的研究论文成果可分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新的研究理路与分析框架。如青年学者王才友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来说,外来干部与地方革命的张力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王才友:《土地革命的地方因应:以东固根据地分田运动为中心》,《开放时代》2011年第8期。,作者以东固分田为个案,较为立体地展示出了这一困境与纠葛,是党史、苏区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以本文考察的分田动员为例,作者认为分田必然对本地干部利益形成冲击,从而引起两大群体的冲突。本地干部虽拥有地缘和武装优势,但当外来干部以更为强大的红军作依恃时,其优势便无法体现。不过,严厉惩处并不能解决地方干部自肥的问题,外来干部只能以频繁重分来消解地方干部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重分还损害了农民的耕作利益,甚至导致普遍抛荒的现象。

第二,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然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热点。吉安本地学人丁仁祥对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作了深入考察,认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丁仁祥:《试论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领导干部结构,形成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与众不同的特色。但是“左”倾错误及肃反扩大化,也给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带来了破坏性影响,使东固、赣西南党的建设遭受致命创伤。继黄琨以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对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后,社会学学者应星吸纳了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采用了个案与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江西吉安的两个根据地的组织形态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对比,重新认识了“地方干部”和“外地干部”的内涵,认为地方干部与外地干部既是动态的、相对的、可转换的,又是相互为用的。*应星:《苏区地方干部、红色武装与组织形态——东固根据地与延福根据地的对比研究》,《开放时代》2015年第6期。文中还考察了外地干部作为个体与作为群体出现时具有的重要差别,认为地方干部所创造的红色武装及其根据地的内聚力的差异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并且这种差异不仅仅取决于内聚力本身,还取决于与上级党组织与外部军事力量复杂的互动。应文的分析展现了土地革命初期根据地和红军中党的干部群体的复杂状况,对理解东固根据地的兴衰和赣西南根据地的肃反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建设仍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对政权建设的研究上,凌弓、唐莲英*凌弓、唐莲英:《东固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辨析(1927-1930)》,《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3期。对东固革命政权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作了系统考察,揭示了其形成的背景和变动的原因,并对政权的体制、产生方式、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及特点做了概括,对其历史作用做了客观评价,指出不论哪一种政权形式,实际上都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薛洋硕士论文从东固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的主客观条件、经济建设成果、经济建设的特色及历史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东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还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若干“第一”作了历史考证,指出其不恰当处,观点比较客观。除了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的研究有了深入外,根据地的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研究也有了进展。此外,叶福林*叶福林:《浅论东固及赣西南苏区的文化建设事业》,《井冈山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6期。、丁仁祥*丁仁祥、李明:《东固、赣西南苏区的红色卫生事业》,《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唐俊琼*唐俊琼:《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东固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模式初探》,《党史文苑》2012年第16期。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妇女运动、卫生事业等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第四,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道路、历史地位及其作用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方位和视角不同,党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不同评价。叶福林的《论多维视角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井冈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一文,在梳理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立论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史料佐证和学界研究成果,从东固革命根据地对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升华的启迪、对中央苏区形成发展的贡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四个维度,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问题作全面论述,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唐莲英、黄亚玲对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了实证考察,并对其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的主要举措作了归纳,即:具有极强的制度保证,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具有党的指导与监督的统一性。这些举措体现了东固根据地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的特点,在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关于东固根据地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关系,在纪念东固根据地建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是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会后,随着毛泽东1929年4月13日的信(《党的文献》2008年第2期全文发表了毛泽东1929年4月13日在于都写给湘赣边界特委的《前委来信》,透过信中所述,我们可得知当年毛泽东对东固有一深入而又细致的调查,毛泽东把其总结为东固经验)的摘要发表,余伯流、丁仁祥、唐莲英、叶福林等学者再发文章,进一步考察了东固李文林式根据地的经验对毛泽东的影响,提出其不仅促使毛泽东完成了战略转变,而且给正苦苦思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思想灵感和智慧之光。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为毛泽东彻底破除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确立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初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维启迪。

综上所述,在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的今天,经过地方政府、学界同仁与民间力量40年的努力,东固根据地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这是前进的基础。但历史研究无止境。研究进行到今天,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终止时限问题、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和探讨。原因恐怕是与大家对根据地建立的标准、根据地的范围、东固根据地与赣南闽西及中央根据地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有关。此外,在对东固根据地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上如何能够更客观?在下“第一”这个定义时如何更科学?如何在充分利用史料的前提下尽力挖掘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区域特色与普遍意义?在充分肯定东固根据地的成就、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是否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运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何加强实证研究?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