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星》报看长征时期红军的宣传工作
2018-01-23
长征是中共党史和红军史上的壮丽篇章,因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行程遥远及地区跨度大而彰显其伟大,也正因此保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很少。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转移出发前,作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的《红色中华》暂时停刊,《红星》报*《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5年8月红军长征进入川陕甘地区后终刊。其主编先后为张如心、邓小平、陆定一。据《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丛书《红星》出版说明,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成为了该时期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喉舌。现存长征时期的《红星》报有24期,是研究长征史的重要原始史料。目前《红星》报被学者广泛使用于长征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代表作有:金耀云:《长征途中的〈红星〉报》,《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第1期;郝先中《〈红星〉报在长征中的历史作用》,《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刘慧娟《从〈红星〉报看红军长征中的群众工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等。此外,还有萧裕声《中国共产党军事史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陈信凌《江西苏区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著作也利用《红星》报对红军长征进行论述。但是,由于一手资料较难看到,系统而大量使用《红星》报对长征时期的红军宣传工作的研究并不多见。*严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宣传工作初探》(《党的文献》2005年第1期)、汪三汉《〈红星〉报在长征中的宣传教育作用》(《政工学刊》2006年第10期)、刘庆田《党史军史政权史的珍贵资料——1935年《红星报》有关贵州的报道综述》(《新闻窗》2013年第1期)等都利用《红星》报从某个角度论述了长征时期红军的宣传工作,但难免不够系统全面。本文根据这24期《红星》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长征时期红军的宣传工作做一点粗浅的考察。
一、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
重视宣传工作是红军的优良传统。红军是无产阶级领导下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阶级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宣传工作是红军极其重要的工作。它的革命任务不仅仅是打仗,在新型人民军队创建之初,也就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是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之一。为了贯彻宣传组织工作的任务,毛泽东继而在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上对单纯的军事观点提出批评,“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红军宣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阐述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红军宣传工作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红军宣传工作的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以达到建立政权的革命目标。
在开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宣传工作已然成为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那么在跨越大半个中国,并且是无根据地的艰难长征中,红军的宣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934年4月28日,在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指导下,广昌保卫战失败了。此后,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但由于临时中央对战略转移问题的保密,作为中革军委机关报的《红星》自然也没有对战略转移的问题进行宣传解释。广昌失守之后,5月5日该报号召“夺回广昌,保卫苏区,粉碎敌人堡垒主义”。*周恩来:《广昌虽然陷落了,我们无论如何要粉碎敌人!》,《红星》报第40期,1934年5月5日,第1版。7月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该报又提出“纪念‘八一’,我们要消灭敌人在苏区门内”。*周恩来:《纪念“八一”,我们要消灭敌人在苏区门内,要瓦解敌人在我们的背后!》,《红星》报第53期,1934年7月15日,第1版。直到8月1日,该报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主张红军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才对战略转移发出了某些信号。但是,到了9月5日,该报仍然号召:“消灭更多的敌人在苏区门内……我们不能让卖国的法西斯国民党侵入苏区的墙。我们不惜最后一口气,最后一滴血,最后一个人,来保卫我们的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为扩大红军的紧急动员的号令》,《红星》报第63期,1934年9月5日,第1版。9月29日,《红色中华》发表张闻天的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暗示了红军将要进行战略转移,但没有具体说明何时开始转移、转移到何处。由此可见,红军战略转移的工作是在“消灭敌人在苏区门内”、“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等口号掩护下秘密进行的。
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回忆,“我们三军团从奉命离开阵地到离开中央苏区,只有九天时间……应当说,作为三军团的指挥员,德怀同志和我对长征思想上毫无准备”。*《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连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也是到1934年七八月份才知道红军战略转移的消息。由此可见,连党内、军内的高级干部都对战略转移问题认识不清晰,更不用说一般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了。由于对战略转移问题的宣传动员做得不够,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对为什么要转移出中央苏区,将要转移到什么方向去,以及转移的重要意义等问题不了解,结果是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进行,许多问题回答不了。
没有在红军中就长征的战略转移问题进行广泛的宣传解释,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对转移的宣传解释工作没做好,造成了在行军中部队掉队、减员厉害的情况。其次,没有提前对部队和群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造成搬家式的转移和惊慌失措的逃跑,这对于行军极为不利。陈云就曾指出:“由于没有进行解释工作,一部分青年战士和个别人开了小差这种情况发生在湘南,这些青年战士不明白我们转移的目的与前途,这给苏区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陈云:《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1935年10月15日),刘统整理:《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行军时在“红章”纵队的李维汉也证实:“几乎天天都被敌人围追,掉队的很多,收容队里人员大量增加,部队人员大量减少……由于长征前没有进行动员解释工作行军情况很不好队伍稀稀拉拉,有时先头部队出发了,后卫才到达宿营地。”*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正是这种行军状态,最终给红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湘江战役的失败,使党内大多数同志认识到临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指导的错误,引起广大红军指战员的不满。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第一次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由此红军改变了行军的战略方向。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内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重新在党和红军中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革命危在旦夕之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有了党的正确领导,《红星》报开始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在长征时期的宣传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文书科长并且承担《红星》报刻印工作的赵发生回忆,“长征后《红星》报改为油印的,约十天一期,每期二至四版,发行量改为五六百份,下发到每个连队。如遇到特殊情况出八版或‘号外’甚至两天一期”,*赵发生:《长征号角〈红星报〉》,《新闻三昧》1996年第9期,第28页。成为红军战士喜爱的“革命喇叭”。长征时期《红星》报的版面编排主要有社论、要闻、专电、捷报、前线通讯、重要消息、最后消息、铁锤、卫生常识、国际时事、“本报号召”以及红军指战员回应的“回答本报号召”等。从中可以看出,《红星》报宣传的内容广泛,涉及思想政治工作、军事消息、群众工作、军队建设等方方面面。
二、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
长征是无根据地的长途行军,并且经过的大都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苏维埃区域相比,这些地区较少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党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为此,红军各级政治部中都成立了宣传队,宣传中结合当地风俗,创造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一)利用标语进行宣传
标语宣传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宣传方式。红军长征途中,战事频繁,而且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确切的说,受到来自南、西、北、东、天上和水里六面夹击”。*陈云:《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1935年10月15日),刘统整理:《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第2页。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利用标语宣传方便、快捷、持久有效的优势。
长征出发后,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行军,为了发动群众,《红星》报号召“写标语画壁报”是“一件不应当忘记的工作”,并指出“写标语画壁报是红军专有的特长,但是在行军中有不少的部队都忘记了这回事”,要求“各级政治部引起必要的注意,立即重视宣传队的工作,不要忽视宣传工作对于争取群众,瓦解白军的重要意义”。*《一件不应当忘记的工作——写标语画壁报》,《红星》报第2期,1934年10月25日,第4版。为了健全连队中的宣传队工作,使一切的标语口号能更加深入到群众中去,《红星》报号召实行写标语竞赛:“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个至五个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不管字的大小);四、凡是宿营地及休息的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五、各连队每天写的标语数目要报告政治处统计起来;六、政治部(处)要经常检查这一工作,并随时给指示并将情形写给《战士》报”。*转载《战士》报:《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红星》报第5期,1934年11月25日,第3版。由此可见,长征中标语宣传方式运用较为普遍。
长征时标语的内容,最先是战略转移之前宣传队在中央苏区准备好的。出发前准备的一些宣言、传单、苏维埃的法令,其内容都是党和红军的基本口号,比如“打倒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主力军!”等。后来,部队行军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大白色区域中,群众长期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这些基本的标语口号,已不足以激发其革命热情。为此,口号必须反映群众的迫切要求,如“反对侵占民田!”“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反对强迫修马路!”“取消一切高利贷!”*社论:《关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红星》报第3期,1934年11月4日,第1版。等。口号标语只有符合群众的迫切要求,才能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红星》报要求:“把这种标语在所有的墙上、房内、屋外到处写满,写的时候不仅用粉笔,要用各种颜料,写的清楚醒目,不易抹去”。*《写标语 要注意》,《红星》报第12期,1935年3月10日,第2版。这样的标语适应于行军条件下的新环境,极大地激发了沿途群众的革命热情。
(二)利用化装进行宣传
化装宣传是长征中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以其通俗、形象、与观众互动、富有感染力等特点,成为“一种最活泼的有效方式,值得广泛的运用起来”。*舒同:《十天行军中化装宣传的一瞥》,《红星》报第2期,1934年10月25日,第4版。由于长征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行军,广大群众对苏维埃革命不了解,所以仍用在苏区时的宣传主张是不适应的。《红星》发表社论指出:“宣传的方式必须首先从群众切实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到苏维埃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言语、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不然,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就引不起群众的兴趣与注意”。*社论:《关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红星》报第3期,1934年11月4日,第1版。新的行军环境下,必须创新宣传方式。
因此,长征中红军对化装宣传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例如,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和部队中某些特点,以宣传战斗胜利、行军卫生、巩固新战士、粉碎敌人的进攻为化装讲演的主题。出发前夜即将口号、谜语、画报、政治部问答围绕着化装的内容事先提出。同时初步地预演各种化装的动作,准备好简单的画报或谜语歌词。到行军时,化装讲演和唱歌在队伍前面进行,使红军战士的精神格外活跃;行军中充分地利用途径亭子、村庄或者路口,有配合地布置谜语、画报、问答,并安排一个宣传员站在旁边解释。当部队到了驻扎地休息时,在离宿营地不远的地方搭好宣传棚,用与化装主题一样内容的标语、口号、画报来布置场景,在棚里面进行化装表演、唱歌、喊口号;并且在离宣传棚二百多米远的前面留一个宣传员,布置一道谜语,当部队通过时,即预告前面有化装讲演。当部队进城时,宣传队在部队后面列队,前面一个宣传员,中间化装讲演,后面唱歌喊口号,跟着部队进城。“于是各个兴奋起来,笑的笑,讲的讲,喊口号的喊口号……沿途的居民和对岸的船夫飞快的跑过来,停止了手上的工作,争看胜利为民的英勇红军……直到宿营地当地小孩们还在跟着走”。*舒同:《十天行军中化装宣传的一瞥》,载《红星》报第2期,1934年10月25日,第4版。可见,化装宣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红色歌谣进行宣传
艰难的远征,靠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靠的是伟大的革命理想,靠着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取得胜利。红色歌谣体现了长征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宣传,利用红色歌谣的感染力、号召力,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鼓舞红军指战员的斗志,燃起广大群众的革命激情。
《红星》报设有“山歌”“猜谜语”“红色歌曲”等栏目,发挥它作为全体红军俱乐部的作用,“它会讲故事,会唱歌,会讲笑话,会讲苏联红军兄弟们的情形给大家听,会变把戏,会作游戏给大家看”。*《见面话》,《红星》报创刊号,1931年12月11日,第1版。这样可以调节部队的行军生活、鼓舞广大红军的士气、增强胜利的信心。配合政治工作编歌谣在红军的宣传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为了在广大战士中宣传红军当前的任务,就编了《红军三大任务歌》;为了加强对敌宣传瓦解白军工作,就编了《瓦解敌军歌》;为了加强遵守行军纪律的宣传,“在红军中流传一首《赔锅歌》,‘我们红军不小心打破你家一口锅,留下五个袁世凯(银元),赔你一口好铁锅。’这首歌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红军铁的纪律,因此被刊登在《红星》报上”。*赵发生:《长征号角〈红星报〉》,《新闻三昧》1996年第9期,第29页。当红军跨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的时候,争取同红四方面军迅速会合成为当前的中心任务。为做好宣传,当天《红星》报发出号召:“各政治机关即行准备与会合时的联欢晚会,又总政治部宣传部征求剧本,山歌诗歌,备联欢晚会使用,并备赠品酬劳”。*《号召》,《红星》报第20期,1935年6月11日,第1版。为了响应号召,《红星》主编陆定一在宝兴县自编词曲,赶写《两大主力汇合歌》,为了使广大战士尽快学会此歌,在《红星》上登出歌词,并且对歌词中生僻字的读音和节拍进行解释。如,歌词“两大主力军邛崃山脉胜利汇合了”中“‘邛’音‘穷’,‘崃’音‘来’”,歌词“团集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心的力量”中“‘维埃’二字合唱半拍”*《两大主力汇合歌》,《红星》第21期,1935年6月15日,第1版。。这样做,便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红军战士学会唱这首歌。
长征时期宣传的方式除了标语宣传、化装宣传、红色歌谣外,还有漫画、布告、戏曲等形式。例如,《红星》报第11期发表《帝国主义军备竞争更加尖锐化》文章,旁边就配上了一幅画有飞机坦克的漫画。据赵发生回忆:“至于《红星报》的漫画和文章插图几乎皆出自在宣传部工作的黄镇同志的手笔,他是众人皆知的‘长征画家’”。*赵发生:《长征号角〈红星报〉》,《新闻三昧》1996年第9期,第28页。这些宣传方式生动形象地传播了党和红军的主张,宣传了党的革命形象,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的反动与罪恶。
三、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政治工作宣传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上,《红星》报宣传了代表工农利益的英勇红军,有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会取得胜利。同时,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宗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唤起群众的革命意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卖国贼国民党在塘沽协定之后,早已秘密承认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实行与‘满洲国’通邮,以便实行承认‘满洲国’”,*《卖国的国民党正式实行中满通邮》,《红星》报第11期,1935年3月4日,第3版。揭露了国民党软弱无能的卖国行径。在新的任务、新的战斗面前要求,“在革命战争的紧急的转变的关头我们每个红色军人,都要坚持自己的力量,坚信共产党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社论:《突破敌人封锁线 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红星》报第1期,1934年10月20日,第1版。在红军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占领宜章城后,报道指出这些胜利“表现出蒋介石、陈济棠、何健的堡垒政策,不能阻止或限制我们红军的活动与苏维埃革命的开展”,来鼓舞红军的士气。*社论:《我们在反攻中的胜利》(讨论提纲),《红星》报第4期,1934年11月11日,第1版。
长征出发后,《红星》报开始解释“为什么要转移出中央苏区”,指出:“如果我们继续采取防御的阵地战,将使我们自己束缚起来而无法求得发展。同时全国红军的胜利是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正需要苏维埃红军去开展去领导”。*社论:《突破敌人封锁线 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红星》报第1期,1934年10月20日,第1版。并且说明,红军的任务是“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斗争,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社论:《在新的环境下的政治工作》,《红星》报第2期,1934年10月25日,第1版。但是对于在行军中极为重要的目的地问题,即“将要转移到什么方向去”这个问题,直到红军通过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11月11日《红星》报才指出“我们现在正向着广大的湖南省西部前进”。可见,长征初期的宣传工作还受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影响。
关于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临时中央最先的设想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是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必须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及时作出改变。《红星》的报道反映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到达遵义后,1月15日号召“当前的任务是要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转入反攻”;*社论:《用我们的铁拳消灭蒋介石主力争取反攻的全部胜利》,《红星》报第68期,1935年1月15日,第1版。在遵义会议后,依据当时的情况,“四川的敌人却又动员了较大的兵力来对付我们,使得我们暂时不能顺利的向川南前进”;为了不受川敌的牵制,而限制了红军行动的机动性,最后确定了“我们赤化的目标是在云贵川边”;*社论:《为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而斗争》,《红星》报第9期,1935年2月10日,第1版。胜利地渡过金沙江之后,又决定“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社论:《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红星》报第17期,1935年5月22日,第1版。在红军渡过大渡河之后,说明“争取两大红军主力迅速会合,成为野战军当前的中心战斗任务”。*社论:《同四方面军会合去》,《红星》报第20期,1935年6月11日,第1版。不久,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红星》报报道:“这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件,是决定中国苏维埃运动今后发展的事件,是五次战役以来最大的胜利,这一胜利使法西斯的头子蒋介石垂头丧气”。*社论:《伟大的会合》,《红星》报第21期,1935年6月15日,第1版。懋功会师的成功,证明了遵义会议后党路线的正确,证明了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上述《红星》报关于长征战略转移问题的宣传中,可以发现遵义会议作为党和红军史上伟大转折的作用。遵义会议过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战争问题,所以到什么地方去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需要我们根据某一时期的情况,与主客观的条件来灵活的提出我们的斗争策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处处站在主动的地位,寻求广大的机动去消灭敌人,达到我们创造新苏区的目的。不顾任何环境,死守一个公式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社论:《为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而斗争》,《红星》报第9期,1935年2月10日,第1版。因此,“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党中央委员会、中革军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红星》报第10期,1935年2月19日,第1版。可见,遵义会议之后,在军事指挥上,中央开始实事求是地选择战略目标,避免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并运用红军擅长的运动战来消灭敌人。
此外,宣传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遵义会议后,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毛泽东等就分别到军委纵队和各军团干部会议上传达会议决议。第一次是在2月10日上午,军委纵队在扎西召开营、科长以上干部会议,张闻天在会上作了《五次反‘围剿’的总结和目前任务》的报告。关于这次干部会议,2月19日《红星》报第10期第2版刊登了《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决议案》,报道了会议的内容。根据报道,会议传达了遵义会议的决议,指出在整个第五次反“围剿”中“党的总的政治路线是绝对正确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突出地表现为“实行单纯防御路线”,并且指出这一错误路线的根源是,“由于政治形势之不了解,对敌人力量的夸大,对敌人堡垒主义的投降,以及对自己的力量估计不足的左倾机会主义出发的”;指出这一错误路线造成的恶果,“使中央主力红军遭到了相当的损失,中央苏区变成了游击区,使我们不能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直接点明了“华夫同志与□□(指博古)*这里的□□同志指的是博古同志,据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指出“决议到支部讨论时,指出华夫同志的名字,在团以上的干部会中才能宣布博古同志的名字”。此次是军委纵队营以上干部会,所以不能宣布博古同志的名字。同志”是这一错误路线的主要负责人;总结了反对五次“围剿”的经验,必须反对单纯的防御路线,才能求得军事上、战略战术上的正确领导,才能完成创造新苏区的任务。报道最后指出,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完全同意张闻天同志的报告,一致拥护遵义会议的决议。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在5天之内连夺桐梓遵义二城和娄山关天险,横扫二百里。3月4日,《红星》报第10期发表社论称:“这是我中央红军从反攻以来空前的大胜利,也是反对五次‘围剿’以来一年半中空前的大胜利”,并且指出“这一胜利,是在党中央局扩大会反对了华夫同志的单纯的防御路线,采取了正确的军事领导之后的胜利,在党中央与中革军委正确的军事领导之下”取得的,进一步用战斗胜利的事实向广大红军指战员说明了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红星》报第一时间将遵义会议精神向广大红军指战员公开宣传,使遵义会议精神得到贯彻落实,使红军有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战争与创造新苏区的胜利。
(二)宣传红军作战经验
在军事工作的宣传方面,《红星》报发挥了“无线电台”的作用。它像是“一架大无线电台,各个红军的斗争消息,地方群众的斗争消息,全中国全世界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形,都可以传到同志们的耳朵里”。*《见面话》,《红星》报创刊号,1931年12月11日,第1版。
在战斗动员方面,《红星》报指出,我们的枪炮和刺刀的瞄准点,“首先是向着南部的敌人,首先是消灭南面敌人的乌龟壳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每个红色指战员应该尽自己一切的努力,高度的发扬我工农红军应有之吃苦耐劳、坚决勇敢、顽强抗战的特性,以坚决进攻的战斗来完成当前的战斗任务”。*社论:《突破敌人封锁线 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红星》报第1期,1934年10月20日,第1版。向广大红色战士指明方向是南部的敌人,鼓舞战士们坚决完成任务。在传递战斗消息方面,在“前线通讯”栏目刊发《伟大的开始——1935年的第一个战斗》文章,详细地报道了乌江战斗的经过,指出了作战的成功经验有三点,“第一,战斗动员充分;第二,干部以身作则;第三,火力能和运动配合”。*《伟大的开始——1935年的第一个战斗》,《红星》报第68期1935年1月15日,第3版。并发布《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奖励战斗英雄,将红军勇士的名单记录下来,激励广大红军战士继续英勇奋战。此外,《红星》报还经常在“捷报”、“重要消息”栏目上报道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的战斗消息,宣传全国的革命形势,鼓舞士气。在“红板”栏目上经常表彰模范的连队和红军的英雄事迹,例如,发表《把遵义战斗的模范营连写在红板上》,有“攻城的模范”、“六个人击溃敌人二连”、“追击迅速,活捉敌团长”、“连打两次反冲锋击溃敌人”等英勇事迹。
对红军后勤工作的宣传,主要体现在筹集粮食、预防失火、预防疾病、爱护武器等方面。例如,号召“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注意自己的卫生,不生疾病就是巩固我们的战斗力”*《号召——不吃冷水不生病》,《红星》报第14期,1935年4月10日,第2版。;指出“武器是红色战士的第二生命……凡我红色指战员要一律注意,切实检查武器,爱护武器,擦干净我们的枪,磨砺我们的刺刀,准备好手榴弹,配备好每个人的弹药,检查枪弹,时时刻刻预备着作战”。*《武器是红色战士的第二生命》,《红星》报第12期,1935年3月10日,第2版。可以看出,长征时期的宣传工作是全面服务于军事工作的需要,一切为了革命战争。
另外,《红星》报还有“黑板”、“铁锤”栏目,它们与“红板”相反,是用批评的方法,揭示部队中违反纪律的现象,警示广大红军战士遵守行军纪律。长征途中红军减员比较多,扩大红军和巩固新战士是部队的重要工作。一方面,《红星》报披露了“地”团补充连发生的新战士逃跑现象,并指出该连巩固新战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第一,政治解释工作不充分……致新战士中有发生怀疑的。第二,补充连指导员谢安福同志工作不负责消极,政治处指示他巩固新战士的办法,他不去进行致造成这样恶果。第三,给养很差”。*《警人的——新战士逃跑现象在“地”团》,《红星》报第19期,1935年6月1日,第2版。要求补充连的工作立即转变过来,为巩固新战士,消灭新战士中逃跑现象而斗争。另一方面,《红星》报也表扬了自长征以来没有一个人逃跑、掉队、失联络的“锋”部第五连,指出该连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及时的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和适合情况的进行政治教育,上级的文件及胜利消息能及时的抓紧在部队中做鼓动”。*《把巩固部队的飞机送给我们的模范连》,《红星》报第6期,1934年,第4版。使得该连大多数的战士对部队目前行动的意义及任务都很了解,宣传工作做得好,提高了战士的思想觉悟,所以在该连杜绝了逃跑现象。
(三)宣传红军的群众纪律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在群众工作的宣传中,《红星》报起到了“一个政治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它“可以告诉同志们一些群众工作、本身训练工作的方法,可以告诉那些工作做的不对,应当怎样去做”。*《见面话》,《红星》报创刊号,1931年12月11日,第1版。当红军取得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的胜利时,便要求“把苏维埃反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的影响与种子散落在广大的白区,推动了赣西湘南千里地区中广大群众的斗争”。*社论:《以坚决勇敢的战斗消灭当前的敌人》,《红星》报第5期,1934年11月25日,第1版。长征途中大部分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并且经过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没有经过革命的洗礼,不懂红军和苏维埃的主张,经过宣传动员,启发群众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使广大群众明白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必须坚决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部队的群众纪律。长征时期的《红星》报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群众工作的报道,在红军刚刚出发时,就明确指出红军是苏维埃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报道指出:“争取地方居民的同情与拥护,还依靠于红军本身的行动,他的觉悟程度与阶级纪律。只有红军的高度觉悟与阶级纪律的模范,才会造成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与敬爱”。*社论:《关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红星》报第3期,1934年11月4日,第1版。要求全体红军指战员“把遵守纪律提到生活的最高位!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反对一切破坏纪律的行为”*《把遵守纪律提到生活的最高位!》,《红星》报第14期,1935年4月10日,第2版。。
此外,在对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中,充分贯彻党和红军民族平等的政策。当红军到达夷(彝)民的地区,要求部队:“第一,不打夷族的土豪,对于夷民群众痛恨的夷族土豪,也要发动夷民群众自己动手来打,如果在当地没有土豪可打,为了解决红军的给养,应当出钱向夷民群众去买,或经过宣传发动夷民自动捐助。第二,要求用写标语口头宣传等,像广大的夷民群众说明,红军对于解放夷民的主张”。*《注意争取夷民的工作》,《红星》报第14期,1935年4月10日,第2版。并且,在要求对夷民的标语中发现有用“蛮”字的,“必须纠正,因为‘蛮子’是汉人骂夷民的,夷民听到是很不高兴的。犭这一狗旁,过去我们也常常沿用起来,加在猺狪猓等字上……一律改用人旁,如(瑶、侗、倮)等”*《蛮?》,《红星》报第17期,1935年5月22日,第2版。《红星》报宣传的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党和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
《红星》报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扩大红军工作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红军到达宜章城时,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在三天中扩大了五十名新战士”。其次,党组织与群众组织也得到发展。“组织了几个工会小组,介绍了几个新党员,成立了几个党的支部。另外还公开成立了斗争委员会领导群众斗争”。*《宜昌城市工作的经验》,《红星》报第5期,1934年11月25日,第4版。贵州军阀王家烈从遵义逃走时欺骗群众,造谣“共匪”来了杀得鸡犬不留。红军用严明的纪律来揭破王家烈的无耻造谣,红军进入遵义城以来,“群众每天回家的成千成万,扶老携幼,一路走一路骂王家烈。他们都说:‘红军真正好,下次再不信王家烈的鬼话了!’”*《一路走一路骂,被欺骗的群众大批回来》,《红星》报第11期,1935年3月4日,第3版。可以看出,长征时期对群众工作的宣传,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说,《红星》报在长征时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肩负起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重任。当然,在长征初期,其宣传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影响,以至于在对长征战略转移问题的宣传解释上做得不够,尤其是在对战略转移目的地的宣传解释上还是秘而不宣,直到部队到达湘南地区,已经无密可保的情况下才向广大红军指战员宣布,失去了宣传的时机。宣传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好做,广大红军战士对转移的目的前途问题得不到解释,对部队的行军和战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大问题。此后,在中央政治局的正确领导下,《红星》报宣传了党和红军的革命主张,传达了最新的战斗号令,宣传组织了广大群众,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长征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