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同志对中国富强之路的几点思考
2018-01-23张文彬周自豪
张文彬,周自豪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胡耀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也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主要旗手。他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不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关于中国富强之路,胡耀邦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带来了启发。
一、中国富强的路径选择: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
建国初期受国内外环境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为了迅速改变当时贫困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了“一化三改”,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分配方式上的平均主义使得地区、企业、人与人之间收入缺乏差距,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明确了国家走上富强的前提和基础。
“文革”结束后胡耀邦同志复出一直积极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开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打开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之路的“执行者”。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富强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历史的经验集中了党心、军心和民心,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这个基本要求上来。他总结道:“我们党成立六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旧世界,推翻三座大山;另一件是建设新世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502“过去,我们把一个黑暗的中国改变成了一个光明的中国。现在,我们要把一个落后的中国改变成一个富强的中国。”[1]489“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但在东方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1]513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胡耀邦同志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他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艰巨的任务,是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同志问:能不能开出一套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来?我们说,这种预先设想好的一套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1]537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遇到一系列特殊问题,不得不采取一些特定的措施和步骤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因此,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知识。
二、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历史必然性
胡耀邦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六十年来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要有一个能够确立和坚持这条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面对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我们深深感到,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党。”[1]276“第一条,如果没有我们党,中国革命能不能成功?中国人民的翻身,新中国的出现,没有我们这个党是办不到的……第二条,谁能领导我国人民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能靠别人,不能靠别的党,只能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1]165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自觉,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一致、组织上更加巩固的,能够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1]276。那么,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呢?胡耀邦同志从党的组织建设、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三方面展开论述。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全体党员的意志与信念集中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党员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积极性。胡耀邦指出:“当前,组织工作的重点,一句话,就是要提高全党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坚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性,就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积极性,就是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根绝派性……创造性,就是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1]141
加强领导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就是搭建理想的领导班子,选拔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胡耀邦认为:“什么是理想的领导班子?中央讲过了,基本的条件是,班子里的成员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1]193“组织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所讲的接班人的三条来办,第一看政治表现,第二看年富力强,第三看有没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1]227“为了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必须从现在起,用极大的努力,选拔和培养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让这些同志参与各种领导工作,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的锻炼。”[1]284
深入基层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胡耀邦多次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凝聚党心民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正能量,带领民众共同致富。“我们全党同志首先是党员干部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服务。过去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现在就要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积极拼搏,勤奋工作。”[1]591“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2]密切联系群众,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还有助于发挥劳动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胡耀邦指出:“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还缺乏充分发挥的条件。劳动力资源如果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变包袱为财富。”[1]360因为“农民富起来、工业富起来……税收也有了。他们不富,我们富不了”[1]191。 因此,“一个是干部、群众人人出主意,一个是政策要对头”[1]360,这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富强之路的关键步骤
胡耀邦同志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认为唯有大力发展经济,使百姓富裕起来,才真正符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况,符合百姓的迫切要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才真正合乎马克思主义。
(一)建立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思想
1.“三个有利于”
胡耀邦同志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条,没有集中主要精力全心全意搞经济。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搞阶级斗争,偏离了要集中主要精力搞经济建设的这个方向。第二条,经济建设实行了一条不对头的方针。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过分强调搞钢、搞重工业。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关系没有处理好。第三条,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的发展。解决这三条的主要方式是:第一,把生产搞上去,这是压倒一切的政治。要较快适应、紧紧围绕、认真服务于、坚决服从于四个现代化。第二,不能为了生产而生产,要在积累和消费之间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杠杠’来,要调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解决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问题,要做到分级管理,要搞企业的自主权。”[1]153-155
胡耀邦主张积极地看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指出通过改革建立合理的商品买卖关系,充分调动民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打破多年历史所形成的‘大锅饭’,彻底实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志。”[1]4761983年胡耀邦的“三个有利于”是后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三个有利于”的最初版本。
胡耀邦还强调对外开放、开拓国外市场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地位。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1]382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 既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可以使自己的资源要素获得最佳配置和合理利用。
2.“联社办工业”*联社办工业是随着人民公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起于1958年的“公社工业化”,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文革”开始后,国营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冲击,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急需物资出现匮乏。社队企业弥补了工业生产不正常引起的短缺和紧张的局面,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出现了一次性质上的大变化。
胡耀邦同志认识到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他认为,斯大林时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业利润的积累及工业化的发展层面,农民的负担过重,这是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斯大林曾设想把农民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工人,以“产品交换”的形式建立起工农业、城乡互动的全民所有制社会,并以此方式进入共产主义,但这种道路和形式少有实现的可能性。胡耀邦指出:“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下就更困难。要么就是共产主义遥遥无期,不可实现;要么就是在一定时候人为地强制推行产品交换。”[3]15在他看来,农业和农民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农业第一线,大办农业,不仅是党当前的革命措施,而且是党长期的战略方针”[1]31。
通过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失败和苏联计划经济工业化的教训,胡耀邦在1969年3月5日给毛泽东递送了《建言信》,提出中国可以走一条与苏联“产品交换”完全不同的创新道路,即“亦农亦工,农工结合”的联社办工业之路。胡耀邦在《建言信》中指出“联社办工业优势是:能够调动几万个公社和几亿社员办工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增添了一支最大的力量,这是办工业最广泛的群众路线;能够根据工种不同,实行男女老幼搭配,并且有些工业可以农闲时生产,做到劳动力的更加节约和合理使用;联社办工业因为是中小型的,有些可以实行季节性生产,非生产设备可以因陋就简,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做到建设快、成本低、不要国家负担;联社办工业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社员生活需求,提供农业生产资金或者技术力量,随着以后经营规模的扩大起到的作用会更大”[3]17。胡耀邦同志联社办工业的思路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3.为知识分子“正名”
胡耀邦同志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极力避免政治挂帅对知识分子和科学研究的干预。在“文革”后期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委派胡耀邦同志到科学院主持工作,进行整顿,实际工作120天。面对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他大声疾呼在科研机构要以科研为中心,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而不是当作阶级知识分子加以歧视。他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绝对必需的智力因素,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1]507,是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必须尊重和依靠知识分子,犹如我们必须尊重和依靠工人和农民一样。”[1]506
胡耀邦同志对科技研究和科技干部的培养特别重视,他指出:“20世纪末我们一定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列”[1]70。“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不是闭关锁国。”[4]2胡耀邦特别强调科技干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1979年他在谈到如何改善厂矿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时指出,“对知识分子出身的科技干部的状况不了解,没有直接的考察,心中无数”是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议“中组部在半年之内,直接考察三百个左右的大企业和经济部门,并从中提出二百人左右的名单,直接把这些人提到厂长、总经理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去”[1]126。
(二)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经济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更牵扯多层利益。胡耀邦同志的富强观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关系、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关系
胡耀邦认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是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我们在政策上绝不是只讲社会利益,否定和抹杀个人利益,而是兼顾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实行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1]618。他赞同邓小平关于富国必先富民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讲,衡量是非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人民是不是富起来了。管子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把这句话改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个战略思想是对的。苏联为什么几十年富不起来?就是因为苏联领导层脑子里没有老百姓,光搞钢铁,扩充军备,争霸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大得人心?根本之点就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导人民用智慧和劳动的双手富裕起来。”[1]5321983年8月30日,胡耀邦同志在接见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立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事业是充分支持的,对从事集体和个体劳动,为国家富强,为方便人民生活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敬意”[1]527。
2.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胡耀邦在谈到文学艺术的作用时说道:“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们的文艺工作就要紧密地结合这个最大利益并为之服务。”[1]594“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种文明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财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而精神财富、精神文明反过来又促进物质文明向前发展。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要努力攀登精神文明的这三个高峰:思想理论高峰、科学技术高峰、文学艺术高峰。为了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四个现代化的决定性胜利,有成就的科学家有责任带领大批的科学工作者去努力攀登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峰。”[1]185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胡耀邦同志较早关注到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提出应妥善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环境质量的问题。1980年他在北京郊区考察时提道:“北京已经变成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了。发展生产不能反对,不发展生产还叫什么共产党,我们还叫什么共产党员?现在首先解决城市污染,否则叫什么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问题尖锐地提出来。要把水力发电搞起来,烧煤一步步减少,以至完全停下来……电可以减少污染,烧煤还要投资净化空气。二者比较,哪个更合算?净化环境要综合办,不要单项办。”1985年他在中央党校学员毕业典礼上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央和国务院一再指出,不要过于强调速度,而要首先强调效益。十二大关于翻两番的目标,就有个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1]600
四、富强的保证:加强国防建设,走和平发展之路
人民的富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胡耀邦认为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巩固富强成果。“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主要靠人民解放军来保卫,因此他们是最可靠的人。”[1]168“决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把我军建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进一步提高我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使我们的军队不仅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1]446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胡耀邦就对战争与和平、发展与革命等时代特征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立足于全球化,提出中国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富强之路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他指出,无论过去和现在,中国从来没有在任何外国的任何压力面前屈服过。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中国从来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尽管目前国家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是在霸权主义的武力威胁面前,或者是在同任何强国富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一贯保持民族自尊心,没有任何卑躬屈节的思想行为。首先,中国不屈服于武力,也不会选择穷兵黩武的政策。“迷信武力,争夺霸权,以各种借口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甚至出兵占领别的国家,到头来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们要教育子孙后代,即使将来中国富强了,也要实行和平政策,永远不称霸。”[1]649其次,“不参加军备竞赛,反对军备竞赛,尤其反对核军备竞赛;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化学与生物武器、太空武器,并且大量裁减常规军备”。再次, “社会主义的中国将来富强起来,也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同全世界人民在一起,致力于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不损人利己、恃强凌弱,永远不称霸”[1]2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加强,距离真正建成富强中国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更是进入了“全面发展进步富强”的时期。这一过程中,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寻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强之路做了大量工作。胡耀邦同志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杰出代表,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带领人民尽快致富,推动我国对外工作的积极实施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工作,值得正迈向富强的当代中国人认真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胡耀邦.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N].人民日报,2010-04-15(2).
[3]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国科学院.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