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继承、创新和运用
2018-01-23徐来富吴家华
徐来富,吴家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伟大征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及时准确地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的重要理论观点,最终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的邓小平经济理论。当然,邓小平经济理论是被涵盖在邓小平理论之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适应和把握新的时代背景与形势,积极抓牢现实机遇和应对现实挑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珍贵经济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在经济建设领域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其中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科学理论和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继承、创新和运用,是站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巨大肩膀上的创新和超越。毋庸置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论析阐述,抽丝剥茧,理清脉络,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解和推动当下的改革发展之路,适应和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一,其经济理论基本立场实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立场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立场的继承和创新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工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立场。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论述更多的是站在唯心主义的视角上,没能形成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的认识。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透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从而敏锐地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后来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是:“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2]。在十八大前后习近平就明确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并且,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方法的继承和创新的本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运用这一总的方法论,马克思用他那把锋利的解剖刀解剖着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并形成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首先,“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3]。以现实社会中拥有的经济关系和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出发点,从经济的事实着手,在充分掌握大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材料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微小的组成颗粒——商品出发,从而分析众多的经济现象,得出科学合理的论断。其次,灵活运用辩证的逻辑分析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许多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入手,除去事物众多外在的表象和形式,进而将其抽象化,然后又将抽象出来的一般本质的东西运用到许多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去,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隐藏在背后的现象揭露出来,并公之于众。最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用在解构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上。当然,摆在邓小平和习近平面前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现实的处境有所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还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在对待经济制度上,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4]。这是邓小平关于“主体”和“补充”的辩证法的应用。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学习中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从现实的实际状况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两手合力”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二、对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内容的继承和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内容的继承和创新,主要包括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创新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和创新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和创新自主改革开放的道路等,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
其一,坚持发展生产力,创新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有关生产力论述上,马克思、恩格斯就一直坚持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5]。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生产的提高是依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6]。所以说,邓小平经济理论中,最重视的和最需要解决的也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其他的一切都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对于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在2014年7月29日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7]。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两位领导人都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者都是走在坚持发展生产力这条康庄大道上,但习近平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是有所创新的,从破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现实藩篱,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准确定位;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城乡一体化等,都是对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发展上的方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其二,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和创新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现实的要求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它是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在邓小平看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他在归纳社会主义本质时也将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的目的。不管是先富帮后富还是“阶梯式”发展,它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与此相一致的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习近平一再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当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就必须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等,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中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真正使农业强起来、农村农民富起来,从而在新四化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步,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减贫脱贫的工作尤为突出。因此,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工作是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对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具体创新和运用。早在196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就提出“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9]。其实这里的生产关系按照当下的理解可分为所有制和分配制等,其中“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所有制上就可以划分为公有制及非公有制,在分配制上可以划分为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只是当时还没有突破对生产关系传统狭隘的理解。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的根基上,创新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例如,在对待国企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10]。这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其三,坚持和创新自主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既有对内的改革和开放,又有对外的改革和开放,但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这种改革和开放都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引进来和走出去。邓小平曾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这是对近代以来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时时代现状的深度把握所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深远决策,并指明了“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4]。当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将依靠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始终走自主开放的道路。对于改革开放,习近平提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1]的新论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确,改革开放既是一项已经确定了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完善的事业,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既需要踏着先人走过的痕迹,又需要开辟新的局面和景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其中最重要的自主对外开放举措就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它是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更多更好的舞台,也为全球经济治理创建了又一良好稳定的平台。坚持和创新自主改革开放的道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
三、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灵活运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新时代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集中表现为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和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等。
第一,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要进一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充分准确地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新常态带来的最明显和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增长速度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需求的一侧来观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在下降,而提高美好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部分奢侈品的需求有所上升;从供给的一侧来透视,部分传统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一些新兴行业的产能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力度。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此,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势在必行,也势在可行,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最后,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加关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把它和农业现代化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走共同共享共富的发展之路。
第二,创新引领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推动发展,在追求新时代新目标时变得更强?靠什么来培育巩固和提升新的增长动力?唯有创新。创新才是应对发展困境的良策和久策。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这是习近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判断。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这一重大论断。因此,要做到创新:其一,必须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做足创新的功课,唯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创新的体制机制,才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创新的行动。其二,注重在科技上实施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这是创新的核心。如果说理念的创新是无形的,那么,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则是有形的。例如,近年来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信息等重要领域内取得的创新成果正是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真实写照,因此,必须不断实施新的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逐步建成创新型国家。其三,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应当发挥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时候的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万众创新的社会新风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创新依靠人民,创新为了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经济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延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经济上的表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内来看,要打造国家整体的经济命运共同体;从国际来看,要打造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这一点实则是被囊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维护合理的市场规则,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其次,发展共享经济,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大众。如果所有人参与经济建设,但分享成果的只是少数人,那么就谈不上命运共同体了。所以,无论是国内的经济转型发展,还是国际经济发展都要将经济社会取得的硕果惠及大众。最后,要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涌现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警示我们,要想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打造绿色GDP、坚持绿色发展,才是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才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9,364,117,26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
[7]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30(1).
[8]人民网.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
4.htm.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4.
[10]人民网.习近平就国企改革频“发声”:“三个有利于”确立成败标准[EB/OL]. [2015-07-23]. http://gx.people.com.cn/cpc/n/2015/0724/c179665-25701
918.html.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31.
[12]白天亮,刘志强,赵展慧.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述评[N].人民日报,2016-01-30(1).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