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美及其培育
2018-01-23崔东方
赵 平,崔东方
美是纯洁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表征又是纯洁道德和精神丰富的能源。而我们常说的“五讲四美”“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最美乡村医生”等“最美”系列之美并不是与“丑”相对应的“美”,而是与“恶”与“不善”对应的伦理美。伦理美追求的伦理和谐(美)包含心灵美和行为美两个基本范畴。
一、心灵美彰显心灵秩序和谐
伦理美作为一种心灵秩序,指称的就是心灵美。心灵美是指认知、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心理因子有序地排列组合形成的结构合理、运转正常的心理活动状态。当“思想的社会关系”内化于心、真诚达到了“心心相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状态,也就达到了心灵美的境界。正如音乐的旋律承载的真挚情感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产生共鸣一样,心灵美因其心灵和谐秩序承载的善满足他人善的诉求而产生灵魂震撼也是“共鸣”。这就是一种美。
心灵美美在和谐。即心灵秩序稳定,心理和谐,心态平衡。表现为内部和谐、外部和谐和发展均衡。外部和谐即内外和谐,是指心灵秩序适应社会伦理环境秩序,二者和谐统一。内在的心灵因子、伦理情愫运转正常,换句话说,大脑功能正常,可以正确地感知、分析、判断、推理、选择伦理关系,并且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伦理理念。内部和谐,是指心灵内部秩序的和谐稳定。首先是心灵健全,即道德情愫、心理因子等心灵内容齐全。物质层面而言,大脑皮层之兴奋区域、疲惫区域、痛苦区域、睡眠区域、饥饿区域等神经元完好;精神层面而言,各种正能量的情愫尊严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等以及负能量的情绪挫败感、自卑感、羞耻感、危机感、焦虑感等健全。我们知道正能量的情感是人们祈求的,负能量的情绪是人们避之而恐不及的。其实,负能量的情绪也是不可或缺的,如适度的焦虑就是动力,如果负能量情绪没有用的话,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早已被过滤掉了,因为预感到要受到攻击产生的强烈不安全感、焦虑感,促使人类祖先不断迁移躲避才避免了种族的毁灭。所以,可以说,没有负能量情绪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正负都有,显得从容自然而和谐。其反面就是缺心眼儿、一根筋儿。其次,结构优化,井然有序。各种心理构成部分及心理因子不是杂乱无章地随意堆砌,而是有条有理,内外、上下、左右错落有致,各在其所,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是一四平八稳的规整几何体。稳健的结构给人以安全感、温馨感。当然,这种稳定结构不是静止结构而是动态结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被打破,经过调整优化达到新的稳定以适应变化过了的伦理新秩序。发展均衡,内外环境能量交换、发展和谐,此其一也。社会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物质的社会关系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建立其上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也会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在交互作用中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共同发展。其二,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喜怒哀乐愁怨等各种心理构成部分之间关系和谐、数量合理、力量均衡。此消彼长、能量守恒,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乐就有苦、有喜就有悲,没有某种情绪或因子表现得异常突出或异常不突出的极端情况。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固执,自爱而不自恋,自强而不自狂;以和为贵;所以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正所谓,上善若水。
心灵美美在善良。即心灵温暖,充满阳光,良心纯正、守护初心(初善)。尊重接纳等差的伦理关系基础之上,追求心心相印。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不忘初心,传递正能量。善于“同心”,乐于分享强者成功的快乐,也善于“同情”弱者,乐善好施,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并分担弱者的不幸且予以心理援助,正如自己会设法摆脱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困难处境一样,也会设法帮助他人走出困境、摆脱消极情绪。也可能一开始还达不到“仁义礼智”的境界,但他们深知没有恻隐心、没有羞恶心、没有辞让心、没有是非心就不能成为人。
心灵美美在健康。心灵健康美是说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是指主体面对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挫折的出现,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该变化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和能力。敢于直面逆境挫折,也经得起顺境诱惑。善于构建友好的人际关系,快乐一起笑,痛苦一起哭。当别人不把你当人时一定要自己把自己当成人;当别人都把你当成人时一定要自己不把自己当成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做无节制的宣泄也不做无条件的控制。坦然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欣然接纳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不愤青,也不做“佛系青年”。处事不惊,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永远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有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共同体。共同体内不会让人独自承担风雨。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嫉恨强者,不嘲讽弱者,不沾沾自喜也不幸灾乐祸。
二、行为美体现道德智慧
“让美走在伦理的后面。”[1]行为美是对“思想的社会关系”的道德维护。行为美就是创造性地适用道德原则规范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活动。“它在道德方面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评判生活时获得一种精微而柔和的公正判断。”[2](P104)而这种精微而柔和的公正判断正是人的主体性张扬与显现,这种主体性张扬与显现的结果是满足主体的存在感、尊严感的诉求,存在感、尊严感的满足进而为主体带来了精神愉悦,这种愉悦情感又会感染到受众。
正如绘画的色彩构图承载的真挚情感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产生共鸣一样,行为美因其恰当的行为选择承载的智满足他人智的诉求而产生灵魂震撼,也是“共鸣”。“美美与共”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行为美美在仁爱。积德行善,自觉遵循各种道德规范与原则的行为是仁的表现。仁者爱人,爱者情也。人是社会关系存在物,为人者知恩感恩,感恩父母,亲亲孝悌,自然而然。维护人伦、伦常,爱亲尊礼也是爱的表达。人是情感动物。人人都愿意体验温馨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换句话说,人人都愿意生活于浓浓的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氛围中。而亲情友情爱情的背后是责任,要拥有这份真挚情感就要担当起其背后的责任。反过来说就是,认真践行道德责任就是真情的经营与呵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长惠幼顺”,慈孝友恭和柔慈听惠顺等是伦理的呵护更是真情流露。建立于骨肉血亲之上的情感,自发而为、浑然天成,情感动天。
从血缘到亲缘,从亲缘到地缘,从地缘再到同类的推及于人;无论是顶天立地伟岸人格的可歌可泣、波浪起伏、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的惊心动魄;还是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之中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坚守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波澜,都是仁爱的感动。仁爱给人以人性美、人情美的洗礼与共鸣。
行为美美在勇敢。伦理维护依赖于道德行为。道德践行没有笔直大道,充满荆棘与坎坷。面对他人误会、狐疑、嘲讽甚至打击等各种逆境,需要坚定信仰支撑自己一路前行。面对荣誉、利益、诱惑各种顺境更容易走向迷失,半途而废。所以,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不管顺境逆境、社会风气好坏,自己坚守道德是需要勇气的。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忠厚义气,义薄云天。这种行为给朋友以归属感,温暖我们的心灵;大道直行,刚正不阿,永不言败,直面恶言恶行、对危及共同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呵护同心同德的伦理关系,所谓见义勇为。这种义举,澄明着世界。或扶危济困,力所能及地助人走出困境,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或惩治邪恶,路见不平一声吼,给人以不吐不快之感,带来的是快意恩仇的精神愉悦;家国情怀,坚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民请命舍我其谁,大义凛然,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其大义感天地泣鬼神,给人以心灵震撼、崇高感、敬畏感,是壮美。“中国轴心时代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集中反映在对人的发现和人的价值的赞美中,反映在对人的德性的肯定和对君子、圣贤等理想人格的建构中。”[3]
行为美美在智慧。道德践行需要勇气、信仰更需要智慧。行为美是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复杂的道德问题、善于处理“经”“权”关系的行为,就是讲原则更讲究方法艺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过之”也不“不及”,不会暴虎冯河。“人性有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是它的一切活动所必需的,那就是感情和知性。”[4](P523)行为美美在行为人总能根据具体的道德情景和自己的能力做出真假是非判断和善恶价值判断,将美好的善心用美好的方法以达成美好善果。给人以美感。行为美的对立范畴不是“丑”,而是不智慧即“拙”“笨”。“千里送鹅毛”的故事,送鹅毛行为怎么也表达不出其情谊的重量,就是“拙”就是“笨”。
孟子也多次谈到道德践行的智慧问题。“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就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一切根据具体的道德情境、具体道德事件而判断。
三、心灵美与行为美的逻辑关系及培育
心灵美是行为美的根据。一个人内心阴鸷、灰暗,给他阳光也不会散发出丝丝热量。自私自利、离心离德,不可能有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义举,也不可能有见义勇为的壮举。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显现。行为美是心灵美的表达与呵护手段。没有道德践行、没有道德智慧指导道德行为,就无法彰显自己的心灵美,相反还会遮蔽和丑化美丽心灵。
如果说,心灵美是对“心心相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和谐伦理关系的认同与渴望的话,行为美就是对“心心相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和谐伦理关系的追求与呵护。
只有心灵美、集美好德性于内心,却没有德行将其善心形之于外,我们体验不到他的心灵美,也无助于共同体的和谐建构。有践行行为,而没有行为美的支撑,“拙”“笨”行为会导致好心办坏事的后果。伦理美是善良之心、善良动机、善良目标、善良行为、善良结果的统一,所谓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形式与质料的统一。所以,伦理美的培养方法也需要内外兼修。
更新公平理念,维护伦理关系。公平观的错位,使得一些人愤愤不平,心态不稳。仇富讥贫,比自己过得好,就是为富不仁,想方设法拉黑他;比自己过得差,就得意洋洋,落井下石、贬低他人。更新公平观念,调试自我心态才能准确把握伦理关系。伦理,伦,辈分、等级。作为“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承认等级差别的和谐。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平等、抽象的公平。
公平是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其与秩序和个人自由构成法律制度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合情合理地处理各类事物,不偏斜不袒护任何人、任何单位,保障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方都能够承担各自的责任、履行各自的义务,获取各自应当得到的权利。一个人的权利远远大于其责任,其获得利益远远大于其付出;或者一个人获得的权利远远小于其责任,其获取的利益远远小于其付出,就会让人感觉到不公平、不合理。很明显,公平不是吃大锅饭,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多少的差别,所以,社会地位、名誉、荣誉和权益是存在着实际的不平等的,“绝对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伦理秩序就是这种正当的社会秩序的反映。伦理公平的呵护就是伦理关系的维护。按照正当的标准、正当的秩序合情合理地处理事物,是制度、规范的重要的道德品质。科学的公平观念,是伦理关系维护的基础。伦理和谐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形上来看,社会关系的量的增加即人的本质的量的增加,人的本质的量增加了,人就活得越像人。形下来看,伦理关系和谐有助于人际资本的积累,人际资本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或法人之间的表现为人际关系,并对未来生产或交换有所助益的价值存量。是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第三种资本形式。人际资本的量越大越容易成功。而“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有利于一切人自由发展,而不应该是一个人处境改善同时使一部分人或一切人的处境变坏。”[5]明确了伦理关系,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属于自己的不觊觎,面对比自己地位高、成就大的人不嫉恨、不仇视,坦然分享他们的快乐、尊敬他们的付出。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不藐视不嘲讽,能帮则帮、真诚鼓励、共同进步。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重塑价值观念,呵护纯洁心灵。淡薄名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人所以为人者,在于精神,在于境界。境界是对象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对此的领悟。过分追逐名利就没有境界。保持一颗童心,少一点杂念,少一点私心,超然物外。呵护纯然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助人之心,自然地、纯然地悦纳“思想的社会关系”,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同心同德。
培养道德智慧,提升道德行为能力。行为美本质是“智”。道德智慧是伦理美的内存于心的心灵美与外化于行的道德行为美的和谐美养成的关键。道德智慧是主体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做出正确道德分析、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并获得良好道德结果的能力。绝大多数公民是愿意践行道德的,只是因为智慧、能力的缺位,造成好心没有好报、好心办坏事儿等恶果而挫伤了自己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当超越德育知识化倾向,知识不直接等于能力,所以应当强化能力训练。
首先,优化榜样教育法。超越榜样教育“英雄化”倾向,不是所有英雄都能做榜样的。所以,我们宣传赖宁扑救山火,更要宣传司马光砸缸。就是说榜样选择时要注意筛选。在塑造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席勒化”地将榜样变成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应当坚持“莎士比亚化”的原则有血有肉地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人物,呈现榜样遇到怎样的道德困境、怎样做出正确选择或别无选择地做出行为选择的状况,以警示后人。宣传过程中,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宣传适合的榜样、适合的情节。其次,实施道德情境教学。道德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道德悖论、道德困境等复杂的道德情境,让学生以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参与其中,进行道德情境分析、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践行的训练方法。比如,见义勇为问题,所谓见义勇为,指公民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先创设各种见义不为的情境:“见义不愿为”“见义不敢为”“见义不会为”,一起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再创设“见义智为”情境,培训受众暴力情境的“勇为”艺术,危险情境的“勇为”艺术,危难处境的“勇为”艺术。倡导把“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统一起来的新风尚[6]。最后,创设虚拟道德体验实验室。利用电玩心理,开发道德游戏软件,设置各种老怪(道德困境)、武器装备(智慧选择)、路径选择等等,在成功失败、选择重新选择的游戏中增长道德素养,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事可以重来?这里可以,且可以避免真实生活的道德错误践行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