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伦理: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
2018-01-23彭柏林卢先明
彭柏林,卢先明
任何伦理价值形态,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不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伦理价值形态,即使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所决定,也会产生不同的伦理价值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即共享伦理。所谓共享伦理,其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伦理作为一种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状况的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产生背景之新时代性
共享伦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其客观必然性就蕴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状况之中。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共享伦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我国尚处于“欠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和贫穷。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1](P312)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大国。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末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2](P251)是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如何把资源和力量集中起来快速发展经济并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我国“欠发展阶段”,不仅人才资源稀缺,而且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力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主要依靠人以外的“物”来推动经济增长。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模式,并提出了“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不仅我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稳定解决,小康已在总体上实现,而且我国的经济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3](P128)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让我们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难题和明显短板,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正是针对以上难题和短板,为了让人民能够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由一部分人获得感不够的发展走向人人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使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而共享伦理就是基于这种共享发展理念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价值形态,它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状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
二、价值体系之开放性
何谓价值体系之开放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一种价值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扬弃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东西,生发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二是指一种价值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使自身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依据这种理解,所谓共享伦理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即指共享伦理价值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相关思想资源,以及不断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品质。
共享伦理价值体系之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对时代之开放上,也就是说,它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为了缩小社会差距,降低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构建资本主义“和谐社会”,西方许多国家在发展理念上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放任发展观念转向管理型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念,广泛采用社会公共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定程度的共享。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思想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针对有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共享从而出现“经济总量增长而社会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的状况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普惠式增长”“分享型增长”“益贫式增长”“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等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取得了一定成效。”[4](P207)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展开,由于社会诉求日趋多样化,民众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增强和提高,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公民权利不平等等问题,也由于政府转变职能缓慢且服务意识、危机管理能力与人民需求和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等,人民共享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4](P31)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我们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问题,本着对人民群众现实诉求的直接回应,为了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共享伦理这种伦理价值形态。
其次,共享伦理价值体系之开放性表现在它对实践之开放上,也就是说,从共享伦理价值体系产生的实践基础来看,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本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总结而凝炼出来的。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并首次提出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论断。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强调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共享伦理这种新的伦理价值体系也就相应地产生了。
最后,共享伦理价值体系之开放性,表现在它对历史之开放上。一方面,它批判地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伦理思想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礼记·礼运》对“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描述是世界上有文字可查的的最早表达共享伦理的思想。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价值形态的共享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儒家这种“天下大同”共享伦理思想的现代诠释、价值升华和创造性转换。另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伦理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及以前阶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中,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系统论述中,提出了非常丰富的共享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提出要“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5](P224),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劳动的成果以及各种技术改良和使用机器带来的好处,都由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来享受”[6](P400),而且认为共享的内涵应当是全方位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领域。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伦理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艰苦的探索,才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共享伦理价值体系。
三、伦理主体之人民性
所谓共享伦理主体之人民性,指的是共享伦理是一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伦理形态。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P64),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那么,为何要发展呢?当然不可能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因为“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有其目的和归宿,发展必有其价值指向”[7],也就是说,发展必然有一个“为谁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
“为谁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既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离开了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谁发展”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习近平强调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8]这就是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推进共享发展。也正是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发展就是让人民共同享有更多的改革红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给百姓以更好的生活,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扶贫、视频安全等方面给人民以实惠,让公平与正义之光普照在人们的心中,让人民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4](P52)。
共享伦理之所以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其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9]。本质地看,共享伦理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正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共享发展的积极途径,是达到共享发展根本实践目标的重要手段”[10]。因此,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11](P128-129)。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基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而建立起来的。既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那么基于这一原理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然要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人民当家作主是保证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践中的必然体现。我们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享。
四、伦理诉求之公平正义性
共享伦理所涉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无疑首先要把“蛋糕”做大,也就是说,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12](P96)在这里,我们必须警惕“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转向以分配为中心,只注重“蛋糕”的分配,一味地强调调高分配水平,以避免陷入不可持续的“中等收入陷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13](P258)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P225),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正是以这种正确认识为指导,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并不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够实现,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14](P74)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12](P96)尽管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但是由于在分好“蛋糕”的制度设计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以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所要紧迫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克服分配不公现象,公平合理地分好“蛋糕”,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