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2018-01-23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以下简称《20世纪》)一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2007年所承担的北外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之一,隶属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一书系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编制多语言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编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与积淀价值。2015年该书系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这是国内外学术界首次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整个项目共涉及四十余个国家,二十多个语种,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国际汉学领域内可谓开山之作。三十余位国内外学者用了近十年之久完成了这一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之际,本书系的出版为国家制定宏观文化政策和相关学术领域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一、内容概述
《20世纪》一书将本项目成果23卷中编年系列的每卷导论全部收录,并将张西平教授编写的几章也纳入其中,这使得书稿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之作。这主要是由于编年系列内容详实,在全部书卷中编写最为扎实,最具创造性。作为一本导论性著作,本书按照“历史”“理论”“文献”的思路展开。
第一到六章为历史部分,重在梳理所研究国家汉学发展的谱系,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翻译之历史承接与传统。
第一章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亚的传播历史,涉及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日本部分侧重于从两个基本层面把握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接受,一是日本近代中国学家的学术谱系及对他们相应业绩的评估,二是揭示日本变异中国文化成为它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材料对21世纪学术的警示。韩国部分则是在20世纪历史背景下介绍韩国的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概况。
第二章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传播历史,涉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首先概述古代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传承与变异、民族的交融与文化的融合等,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20世纪百年间中国古典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意义和价值。随后则将视角放在南亚地区,勾勒中国文化在南亚传播的时间脉络,归纳文化交流的特征并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南亚的传播与影响。
第三章追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史。中阿文化交流史部分侧重于文化经典的译介,古代阿拉伯典籍中关于中国的记载部分则归纳关于中国记述的特点,同时重点阐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阿拉伯的传播与影响。
第四章内容较丰富,集中描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美等国家的传播历史,涉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以及美国。英国部分简略梳理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英国早期汉学史及其特色,考察期间中国文学(文化)在英国的流播与译介;德国部分勾勒20世界上半叶德国汉学的发展历程,战后德国汉学的重建与中国学的展开;法国部分较为简洁,概述了20世纪法国汉学的演变;意大利作为汉学的故乡,历史悠久,内容涉及研究范围及参考文献、意大利汉学的前世今生;俄罗斯和美国部分都分别概述汉学的传播过程和轨迹。
第五章旨在以时间为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中东欧的传播历程,包括20世纪以前中东欧民族与华夏文明交往的萌发,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传播的奠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在1949年到1989年间的社会主义年代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成就,以及1990年到2000年间转轨之初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与前五章不同,第六章将研究视角从海外转向国内,叙述中国本土传播古代文化经典的历程。本章重点介绍了民国期间由中国学者自主创办的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杂志——《天下》(T’ien Hsia Monthly),并梳理了国家外文局所承担的开创性工作:中国古代作品翻译出版史、《中国文学》《熊猫丛书》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借助翔实的数据回顾了新中国六十年以来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传播的概貌。最后一部分则聚焦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探讨许老在典籍翻译领域的成就、理论贡献及其中展现的中国特色。
第七章仍旧沿用本书写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节点式的研究,力图从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的个案中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影响,从而为今后更深入、宏大的研究打下基础。以庞德与中国文化的连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读、翻译和现代诗歌创作及对中国文化吸收的思想意义为主要论题展开研究,凸显了庞德身上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后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在以上七章中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几个问题做了初步探索,第八章是对全书的小结,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外译历史和实践探索中对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做初步展望。本章主要采取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首先从跨文化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西译,分析翻译主体、西方汉学家的误读、中国译者的地位等;继而梳理中西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聚焦传播主体的困境——中国知识界在思想与文化上的争执;最后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学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意义予以总结。
作为文献研究的第九章意在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用西文书写的中国文献的研究方法提出初步的设想。西方语言的中国文献是研究中西文化互动的关键,对其进行梳理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面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的复杂历史,文献学是基础。本章从经学、史学、文学三方面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外译做了一个编年史的梳理。这是国内首次在涉及24种语言范围内,在几十个国家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的基础数据调查,其学术贡献,功莫大焉。
二、特点和不足
整个项目书系共计23卷,本书代表了整个项目的精华,一卷在握,可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有一总体性了解。就研究内容而言,《20世纪》一书集中在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所涉国家大体集中在东亚、东南亚、阿拉伯世界、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作为典籍外译领域首部贯通性研究著作,本书立足于从学术史角度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发展轨迹的研究,以经典外译为内核,试图以此为路径梳理域外汉学的历史沿革。作为导论性的通史性著作,本书秉承“贯通厘清脉络,概略而彰明意义”的原则,力图从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经典的对外传播中概括出基本规律和特征,展现出较为全面的中华古代典籍外译史。具体而言,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1.译史领域 开创之功
《20世纪》一书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西译传播的导论,从宏观上展示了中国典籍西译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就其研究所涉范围而言,本书可归属于翻译史领域,但其学术视野开阔宏大,研究内容丰富,不局限于译史研究的狭隘范畴。此外,该书明显有别于传统翻译史的著述方式:首先,在过去20多年里,据笔者初步统计,叙述中国翻译活动的通史类和断代史专著已有近20种,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范畴仅限于外译中。本书的关注点正好相反,是以研究中译外为主,且涉及国家地区众多,远远超出传统翻译史的中译英研究范围。其次,我国翻译史研究著作大都侧重于以文献记录为主的史料钩沉和梳理,其中的原因多与早期的历史学和文献学不分家有关。本书没有停留在罗列事实以及史料的发现和堆砌上,而是着重于分析翻译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关注历史进程中的译者和问题产生的动因,并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再次,作为首部贯通性外译史专著,本书汇通古今,融贯中西,保持一种“通古今之变”的追求,而又不失深入研究。其书写特色鲜明,学术新意迭出,可以说在相关领域无出其右者。
2.文献目录 泽被后学
张西平教授认为,就学术研究而言,汉学研究领域内的文献学和目录学研究都存在极大的拓展空间。这对于海外汉学研究界和中国学术界开展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的学术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做中国的学问,文献学是基础,是重中之重。西方之中国文献是完整记载中国近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文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学西书的目录整理是学术界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在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课堂上,张教授也多次强调,一流的学者研究目录学,本书便是张教授及其合作者们身体力行的成果。第六章辟有相当篇幅列举民国期刊《天下》、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熊猫丛书》中文化外译作品的目录,第九章通篇梳理域外中国文献传播编年举要,附录部分提供的统计数据等都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们第一次把自己的语言能力与中国学术的基础性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袁同礼先生的目录学事业上推进了重要一步。①张西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79—91页。
3.研究方法 一以贯之
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成果构成本书的出发点,重点则是中国文化向域外传播的基本轨迹和方式。本书的研究视野并未局限在将经典文化研究限定在中国本土的传统做法,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放眼世界,以历史学为研究基础,遵循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提出的学术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将汉学的递嬗演变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全书采取横向地域性写法,基于国别研究,在每章写作中从原始文献出发,立足于一手材料,力图做到章章有新意,有突破。
4.规模宏大 语种繁多
《20世纪》一书共分九章,叙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地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涉及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为国内开设语种最多的外语类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最为丰富的语言研究和教学资源,约有四十位学者参与了编写,一些小语种的教师如东欧语、东南亚语、南亚语的老师大都参与进来。同时,该项目还吸纳了不少校外的学者,包括福建师范大学的葛桂录教授及其团队、法国汉学家何碧玉(Isabelle Rabut)教授、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都得到张西平教授的邀请加入其中。可以说,这是一个国际化、专业化的学术团队。无论从编写阵容、写作范围抑或所涉语种都保障了本系列丛书的学术含量及参考价值。
5.几点不足
诚然,和所有学术专著一样,本书也存在若干微小瑕疵。正如张西平教授所指出的,本书主要是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汉民族文化为重点展开的研究,但我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文化彰显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独具民族内涵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经典已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体当中,成为中华文化得以充满活力、不断丰富的动力和根源之一。囿于时间、篇幅和认识所限,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经典作品的外译传播和影响并未全面展开,在语言和国别的广度上也有待进一步扩展,如欧洲语言中的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北欧语言等未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印地语、乌尔多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及波斯、中亚几国的传播编年也未涉及。
三、“中译外”呼唤理论指导
作为一部讨论中国经典外译、传播和影响的研究著述,《20世纪》一书的编写很好地将宏观历史与微观个案相结合。本书第六章以许渊冲先生典籍翻译为例,探讨了中国本土译者在典籍外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贡献。许老是翻译大家,在文学翻译领域著作等身,译作包括中文、英文、法文等,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可谓当代典籍外译方面的典范。以许老为切入点,本章对“中译外”理论做了初步的探索,总结其翻译理论的文化价值,强调立足于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注重本土社会现实和实践,理论创造必须来自于本民族语言。事实上,由于汉语的特殊性,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之上的西方翻译理论难以完全支撑中西翻译实践,“中译外”和“外译中”在理论上又各自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通过英汉对比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当前“中译外”的系统工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中译外”规律的研究。正如张西平教授所言,许渊冲、林语堂、杨宪益等老一辈翻译实践家具有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他们的实践成果,提炼“中译外”理论是学术界一项亟待努力的工作。书中指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认真钻研西方语言学理论,从比较语言学领域寻求突破,将“中译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重点探讨其独特的规律,为“中译外”翻译理论体系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深入了解、认识汉语这一本民族语言的语法规律,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到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去,立足本土资源,借鉴国外成果,吸收外来精髓,不忘本来传统。据悉,总计23卷,包括1卷导论、10卷编年部分、6卷文学文化部分、6卷专题研究部分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近期将要问世,张西平教授在其中就“中译外”理论与实践还将有更为深入的探讨和阐发,这是对“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出的高屋建瓴式的学术观照。
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①参见张西平:《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的一个尝试》,《国际汉学》2015年第4期,第171—185页。从这个意义上讲,由张西平教授等学者编著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及其系列丛书可谓筚路蓝缕,继往开来,为海外中国学研究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完善和充实的空间。张西平教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二十年如一日,勤勤勉勉,踏踏实实在海外中国学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不断耕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书作为其中之一,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基石,为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展开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学术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