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究
2018-01-23◎胡牮
◎胡 牮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增多,如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贡献了积极力量。正是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景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景观化的出现为休闲农业提供了支撑元素,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一、 农业景观化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功能
农业景观化是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进行结合,在原有的农业景观基础上构建特定的景观结构与功能。
(一)农业景观的基本要素
自然环境景观要素。自然环境景观在地形、地貌、气候、生物等条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构造,自然环境也是农业景观化最为基础的要素,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具有生命和美学价值。
人文实体景观要素。所谓的人文实体景观主要是指人工化的景观,在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经过认为的设计和改造,为原有的生态景观格局增添了艺术人文气息,此类农业景观最为典型的就是农田。
人文精神景观要素。人文精神景观是相对于人文实体景观而言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符号在农业景观化中的反应,为农业景观增添了文化底蕴,映射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二)农业景观化的类型
农业景观具有复杂、多样、生态性等的特点,农业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且依附于各地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等环境[1]。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景观作为一个复合体出现,融合了多种元素,我们可以按照依附元素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产业类景观化和支持类景观化两种类型。
产业类景观化。农业景观化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产业类景观化重在体现农作物的自然美,同时通过一些创意的设计元素,向人们展现一个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生态性的农业景观,比较常见的如大地景观。
支持类景观化。支持类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农业生产工具和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注重对农业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如休闲农业园区景观;另一种是对特色农业元素进行提炼和挖掘,形成富有美感和文化意蕴的农业景观,如主题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三)农业景观化的功能
农业景观化是对自然、人文、精神等各方面要素进行再造,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农业景观价值的开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追求。农业景观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为人们提供生存要素和生活空间,同时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
一是生产生活功能。农业生产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农村作为我国农业人口生产、生产的地方,农业景观化同样也应具备这一功能,为人们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二是生态服务功能。由于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农业景观化要达到农业生产与自然共生的状态,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空间;三是文化维系功能。农业景观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景观化的设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为游客提供休闲、惬意的环境空间的同时,也是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的交融的过程;四是美学功能。农业景观化是建立在美学理论基础上,自然景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有序性,农业景观化利用美学思想将这些原有的农业景观进行塑造,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农业景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农业景观化具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都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农业景观化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农业景观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发展契机。
当温度低于0℃时,电池内的水会结成冰,阻止电池的启动。针对电池的结冰问题,采取吹扫除水的策略来提高冷启动性能,实现燃料电池的冷启动。
(一)有助于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难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严峻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一改以往“脏乱差”的局面,就要在农业发展和整体规划上下功夫,发挥好农业景观的功能。
首先,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面临一些难题,如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容易引发污染;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许多“空心村”现象,农村布局分散[3];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容村貌亟待改善;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由于新农村建设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工程,因而,如何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是关键。农业景观化发展是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农业景观化的出现更是为缓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合理规划和农业景观设计,形成了多种特色的农业景观风貌,有效的治理了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是将农村环境焕然一新。
(二)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繁荣
农业景观化能够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手段,从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都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变革,传统农业生产只注重产量,而农业景观化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该注重对农业休闲、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景观化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对农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的创新融合,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农业景观化在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对经济的繁荣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促进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交流,将先进的思维方式引入农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农业景观化吸引了大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均发生巨大变化。
(三)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一,农业景观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业景观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考虑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基础条件和生态机理,还要在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换句话说,农业景观化既要保留原有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还要有所创新,实现整体的协调。
其二,农业景观化使农业增加了美的属性。农业景观化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遵循自然规律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宜居环境,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在传统印象中,农业生产十分艰苦,很难与“美”联系在一起,而农业景观化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印象,为新农村增添了美感。
(四)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
其一,农业景观化加速城乡交流。农业景观化作为一种开放产业,与城市景观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田园生活创造了契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有助于加深两大主体之间的理解,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4]。
其二,农业景观化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包含经济建设、民生、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发展,还包括乡风文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精神风貌,因而,通过农业景观化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人员、农事人员等人才,有助于充实农村地区人才队伍,缓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 农业景观化的原则与具体实施
(一)农业景观化的原则
一是整体出发原则。农业景观作为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具有复杂性特征,因而在设计和规划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整体出发,对农业景观格局进行优化设计。整体出发原则即要做到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乡镇建设、土地利用、农民意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在具体规划中运用农业景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惟其如此,才能保障农业景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影响。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农业景观化的实现要对不同地区进行科学的评价,其中对于自然的适宜性评价是一个重要方面,即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衡量其是否具备农业景观化的条件。此外,在农业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特色、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农业景观的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规划。
三是生活化原则。农业景观化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更不能仅仅为了建设景观而进行规划,而是要考虑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农业景观化是否有利于其生产和生活的开展,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方面,农业景观化要能够为村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农业景观化要能够提升村民生活的便利性,为人们提供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
四是多样化原则。农业景观化贵在多样和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景观化建设成为一种趋势。农业景观要保持其可观赏性就要不断创新,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
五是生态性原则。农业景观化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能够为新农村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也并不说农业景观化会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农业景观化与一般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不同,其更加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满足。一旦出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应坚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主,通过优化布局来维持生态平衡。农业景观化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高度上的,旨在构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二)农业景观化的具体实施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生产形态、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景观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当前农业的生产形态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性和审美性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功利性有所下降[5]。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更加注重绿色、无污染、健康的食品,且对于食品的外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们不仅满足生理需要,还要得到精神和审美上的享受。
第一,提高农业景观化的利用率,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些问题。如何增强农业景观的持续性?农业景观化要怎样处理好新旧农村生活方式的关系?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农业景观化进程中,首先,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农村的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融,这些因素都在改变着农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但是,农业景观化不能完全摒弃农村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对旧有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而是要将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农业景观化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要衡量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农业景观化始终以生态原则作为第一原则,遵照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伙伴关系。
第二,按照景观类别进行合理规划,注重科技和创意。农业景观化的开展自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支持,在农业景观的规划和实施中,要发挥其生态、审美、旅游等功能既需要科技也需要创意。以产业类景观为例,在传统农业生产与人文创意构思的结合中,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活动,而是一种富有创意、多姿多彩、造型多样的农业生产艺术。而在支持类景观的规划和实施中,需要对农业景观进行重新塑造,以增强其观赏性,因而不仅仅是要改造农业生产本身,还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支持景观,推进区域化景观建设,打造农业景观观光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农业生产工具、器械等进行景观化处理,如传统的农机局变成具有变形金刚外形的器械,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6];另一个是构建具有农业元素和文化内涵的新景观。
第三,加强土地整理,结合农业景观功能进行开发。构建现代农业景观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反过来,通过农业景观体系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业景观化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规划,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土地的整理,按照农业景观的功能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重点考虑自然适宜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地理地貌等因素,同时运用科学的划分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第四,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完善农业景观的功能评价。加强对农业景观的功能评价能够更好地体现农业景观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当前通常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基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科学的评价方式要平衡好每一项功能,传统农业生产中比较注重生产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人们对于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越来越重视,因而,我们在推进农业景观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美学三方面的综合价值。
综上所述,农村景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体现在农业生产、经济增长、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美化环境等各方面,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村景观化以生态化为第一原则,注重平衡生态发展和新农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其目标在于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实现情景交融,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融合美学理论知识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布局,增强农业生产的美感,向人们展示丰富多样的生物环境和独具特色、趣味性的农业生产活动。此外,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景观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还需要在土地整理、特色开发、科技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不断努力。
[1]焦雪辉,白保勋,杨巧云 等. 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市郊区农业景观变化分析[J]. 河南科学,2016(2):292-296.
[2]王欣,陈乐谞. 新农村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优化探究[J]. 现代园艺,2016(14):80-80.
[3]任丽芬.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生态景观的保护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4).
[4]徐文婷,达发亮.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空间农业景观发展策略与价值[J]. 明日风尚,2016(12).
[5]陈晓刚,刘萍. 生态农庄理念的田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18(2):314-317.
[6]肖雍琴. 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现状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