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玉米产能过剩的原因与治理路径分析★

2018-01-23尹义坤曲文春

农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吉林省玉米生产

◎尹义坤 曲文春 娄 高

吉林省位于玉米黄金生产区位之内,玉米产量在粮食产出结构中占据绝对比重,纵观历史,吉林省玉米生产为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时至今日遭遇玉米产能过剩的尴尬,由此进入此轮镰刀湾地区玉米去产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范围之中。吉林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继续承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此次化解玉米产能的出发点应该是帕累托改进,落脚点不应是零和博弈,总体而言,此次玉米调产能既不应以牺牲粮食总产量为代价,也不能以降低或放弃玉米产业链发展潜力为筹码,因此,精准梳理玉米产能过剩的成因,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平稳地启动和推进玉米去产能工作,是吉林省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玉米产能过剩的原因

1.玉米种植传统悠久

吉林省坐落在松辽平原上,土壤肥沃,具有悠久的玉米种植传统,文献资料显示,吉林省种植玉米萌芽于1682年,成长于民国初期,快速发展于日伪统治时期。建国以后,吉林省玉米生产在粮食生产结构中渐居主导地位,出现玉米品种不断改良,耕作方式不断改进,优良品种得到推广,玉米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等积极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惠农政策的环境润泽下,玉米生产惯性推动玉米生产迅猛增长,到2015年,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3800千公顷,占当年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91%(吉林省统计年鉴,2016)。据此,吉林省玉米种植传统为玉米产能过剩提供了软环境的支持。

2.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诱导

为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2008年国家开始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等四省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确实创造了玉米价格稳居高位的彰显业绩,数据表明,临时收储政策价格实施之初,吉林省的玉米价格为1.4元/kg,到2014年玉米价格上涨到了2.24元/kg,增幅高达60%。玉米高位价格形成超额利润增量,诱导出农民种植玉米的极大努力,据此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催化玉米产能过剩可见一斑。

3.玉米收益率较高

在成本层面,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玉米的种子成本略高于水稻、大豆等其他粮食作物;玉米已经完全实现机械生产,在节约人工成本上面有着其它作物生产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化肥、农药等成本支出上面与其它作物大致持平;在收获、运输及保存至出售时所发生的成本上面明显低于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的成本。总体而言,同其它作物相比较,玉米在总成本上占有较低的优势。从产量方面,玉米单产独占鳌头,在播种面积居绝对比重条件下,玉米总产量具显性规模优势,在量大价优的前提下,玉米的总产值明显高于其他作物。比较总产值与总成本,玉米具有较高的收益率,由此,引致玉米产量突飞猛进,形成明显的粮食内部生产结构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4.玉米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吉林省玉米的消费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饲料需求、深加工需求和食用消耗。从整体占比上分析,饲料消耗占约占65%,深加工占30%,食用方面仅为10%左右。目前,由于禽畜疾病的发生、国内玉米价格过高、禽畜产品的市场发育不完善,禽畜产品销售困难等原因,造成国内养殖业不景气,对玉米的消费需求减少,再加上国家鼓励饲草性畜牧发展,进一步导致饲料玉米需求的疲软。深加工方面,目前整个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惨淡经营,部分企业甚至开不了工,开工的也仅在维持,主要原因在于玉米价格远高于加工企业的收储平衡点价格。食用方面,由于质量和转基因等问题,饱受诟病,因此食用方面的需求严重不足。综合而言,目前吉林省玉米市场三元需求不足,形成玉米产能过剩的结症。

5.国内玉米出口受阻

近几年,由于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国内价格高位稳定,造成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外玉米到港税后价,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玉米的进口大幅增加,2009年18.4万吨,2010年157万吨,到2014年增至260万吨,并且价差也在不断扩大,从2013年7月的111元/吨扩大到2014年10月的933元/吨,创历史新高,国内外玉米价格的差异,导致我国玉米出口严重受阻,无疑为吉林省玉米产能过剩浓浓地撒上一把盐。

二、玉米产能过剩治理路径分析

观察吉林省的地域和自然资源状况,东部山区适合种植林下经济作物,中部平原适合粮食生产,西部盐碱地带适合生产杂粮、杂豆和油料等作物,从东到西应该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形成以中部粮食生产带为躯干,以东部经济作物生产带和西部杂粮、杂豆和油料生产带为两翼,三种生产应该形成各自有别、同步协调发展态势。为此,缩减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总体路径可描述为:东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中部地区划定玉米专属生产区;西部盐碱地带,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和草原畜牧业。

1.充分利用东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东部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潜力,通过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群,将东部打造成具有东部长白山特色的粮、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区。在通化地区建设黄金水稻带,在延边地区建设水稻、大豆产业基地。利用东部山区的板栗、山梨等资源,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发展果材兼用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利用山野菜、食用菌、蓝莓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开发山野菜、食用菌、园艺特产等系列产品。

2.特种玉米具有普通玉米无法比拟的指向性特殊优势,具有专用性、优质性、高效性等特点,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场上对特种玉米需求旺盛,然而国内市场上特种玉米供求缺口较大,据此,依托产量大县业绩指标和当前玉米生产分布格局,在中部地区划定区域,建立玉米专属生产区,在保障大宗玉米基本需求的同时,积极发展甜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等特种玉米。以农安、扶余、双辽、长岭、前郭、通榆等地区为重点,依托玉米专属生产区功能定位,推动生产要素向专属区集聚,政策向专属区倾斜,将其建成吉林省重要的优质特种玉米生产基地。

3.西部地区的松原、前郭、拉林、镇贵、大安、沼七儿河等区域,水源丰富,一直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产区,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在水稻发展方面的天然优势,走绿色、优质水稻发展之路,将其建设为有机水稻生产基地。长岭、洮南和通榆西部地区,在绿豆生产上具有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绿豆产业,在此建设绿豆生产基地。通榆的兴隆山和洮南的二龙地区以盐碱地为主,适合种植葵花,可大力发展葵花产业。通榆县的向海地区和洮南市车力县地区的土地以淡黑钙土为主,适宜种植蓖麻,建设蓖麻生产基地。通榆县、大安市、长岭县、镇赉县、洮南等区域是西部主要的草场区,这些草场地区都是的发展都是各自为主,相互独立发展的小草场,并未联结起来,形成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为此,应加强通榆县、大安市、长岭县、镇赉县、洮南等地的草地建设保护工作,尽可能地将这些小的草场连在一起,形成规模化管理的大草场,进行食草性畜牧养殖,同时实施草原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畜牧业,并实现产业化经营。

三、对策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搞活玉米产业

转变玉米发展观念是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要转变玉米发展观念,首先应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玉米产业化发展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用产业化的思维模式指导玉米产业发展,依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玉米品种生产结构。要做好玉米发展观念的转变,搞活吉林省的玉米产业,应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面进行。政府方面,应以国家玉米宏观发展方向为指导,结合吉林省省情,出台适合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结合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支持和扶持,促进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重新焕发玉米需求的活力,同时玉米相关企业应转变发展思维和模式,加强对玉米深加工技术的创新与研发,运用高新技术研发以玉米为原材料的高分子材料、淀粉糖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实现玉米加工由初级产品生产向精细化工等高级产品的转变,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农民方面,转变旧的、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与理念,以市场为核心组织玉米生产,摒弃传统玉米种植安排,积极发展特用玉米,成立特用玉米发展专业合作社,依靠组织的力量抵御市场风险。

2.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

目前,吉林省的特色农产品存在着竞争力不强、品牌少、品牌建设薄弱和品牌知名度低等诸多问题。为此,吉林省应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利用好长春农交会、农产品博览会等现有平台,积极进行宣传,为企业搭建走出去的平台。开展品牌整合工作,对相似品牌和小品牌产品进行整合,集中优势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新的大品牌,依据资源禀赋和创造玉米质量优势等条件,开发绿色、特色无公害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玉米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品牌竞争的基础。发展特色农产品替代玉米生产,是吉林省缩减玉米生产路径设计的可行性路径之一,为此吉林省有必要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以促进吉林省缩减玉米路径的实施。

3.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打造信息化农业生产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信息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吉林省在这两方面的发展上还都比较落后,为此,缩减玉米生产,加快吉林省的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有必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在政策、制度、税收等方面,应给予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在土地流转、信贷、保险和社会保障上,享受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建立信息相关的培训和认定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认定和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以此提高经营主体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同时开展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在短信、网站等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运用,加强农情调度、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打造信息化农业生产体系。

4.构筑新型农业服务平台,为转型发展提供融资、保险服务

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且是弱质产业的特点,因此相比较工业生产,农业的生产的转型更加困难,由此需要在资金、技术、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吉林省要进行缩减玉米生产,发展特色的农产品等经济作物的转型升级,就必须需要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目前的商业银行和一些保险服务机构,大多数不愿为其提供帮助,这就需要新的服务平台的出现,并为其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为此吉林省应大力构建新的金融服务平台,同时还应改善现有金融、保险服务机构的职能,使其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改善地方银行的功能,强化对农投资服务。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土地抵押业务。充分利用国家保险政策,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业务全面覆盖农业,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农业风险的保障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机构向农业投资,建立农业网络支付、网络借贷、小额信贷、网络众筹、电商支付和网络结算等业务。

5.改造和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作物发展

吉林省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因为年久失修,改造升级不足和配套建设缺失,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具体而言,中西部降水较少的地区,灌溉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基本的灌溉需求;东部属于山区,降水较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当地的水库大都年久失修,河道、沟渠堵塞严重,很难应对突发的洪水状况,严重牵制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因此,需要加快改造和完善农业生产基础实施,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堵塞的河道、沟渠,进行疏通加固改造,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电网改造、农产品储藏、冷藏库等方面的建设,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排涝、农产品运输等问题,从而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同时还应加强滴灌、喷灌、大棚、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电、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进而带动调减玉米生产工作的进行。

6.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培训新型农业生产人才

相比于二、三产业,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农民种粮的收益较少,为此许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着进城务工的强劲需求。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诱导农村人口涌入并转变成常住居民,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严重下降,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空心村,老人和妇女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务农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些现实的问题无疑对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谁来种地的问题亟需解决。未来农业的发展朝向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吉林省在缩减玉米生产,发展非粮特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中,需要高、新人力资本给予支撑,目前吉林省农业劳动力不具备这种素养,因此需要培育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人才,来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培训,在县、乡、镇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或与当地的农业大学或高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从多方面、多层次对青壮年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未来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参与文献

[1]冯淼.吉林省粮食安全政策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1(03).

[2]吕捷,余中华,赵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演变[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

[3]王艳华,韩星焕.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吉林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07).

[4]孙成韬,王延波.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15(03).

[5]赵予新,李文琦.“四化”同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2016(06).

猜你喜欢

吉林省玉米生产
收玉米啦!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我的玉米送给你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