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现代农业体系创新路径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18-01-23陈俊江李金兆眭海霞
◎陈俊江 李金兆 眭海霞
“互联网+”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创新概念,它是指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最终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新的价值[1]。“互联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新常态”,它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正成为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刻变革最具活力的融合性创新元素。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发展“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发展现代农业纳入“互联网+”重点行动中。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全国各地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基于此,笔者选取近年来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西部城市、处于都市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的成都市为代表,在分析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视角下成都现代农业体系创新路径,以期能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体系是一个包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物流、农业金融、农业培训组织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元素的相对稳定的综合体系。从内在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体系是在传统农业体系基础上,经过提升、完善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个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安全化、智能化的新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互联网化的特殊历史阶段,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在此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建立供需平衡调节机制,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四是有利于构建绿色供应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成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坚持按照“以工促农、以贸代农、以旅助农”的思路,积极推进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路径,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产业链生态圈构筑、城乡双向互动推进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仍然还有较大差距。
(一)资源和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农业投入水平下降。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成都市政府“三农”投入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全市政府“三农”投入增长率仅为2%,分别较2013年和2014年下降15.7、6.0个百分点,其中龙泉驿区、双流区和郫县的这一指标甚至呈负增长态势[2];同时,由于宏观环境趋紧,社会资金仍处于观望状态,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日渐凸显。二是农业资源要素呈净流出态势。农业资源要素净流出趋势尚未改变,农村资金流出、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非农化、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污染治理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全市养殖业污染治理总体情况良好,2015年各区县的养殖业污染治理率均达到100%;但种植业污染治理分化严重,2015年郫都区和大邑县的植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而青白江区、双流区、都江堰市和邛崃市的种植业污染治理率均低于35%,种植业污水治理水平落后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二)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分业还不够充分,从耕地开沟、播种施肥、灌溉打药、到收割运输等所有生产过程,往往都是由单个农户家庭独立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由于“跟风生产”导致农产品生产过剩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偏弱。从农副食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看,2015年成都仅1.15: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3:1),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农产品“卖难”“买难”亟待双向发力破解
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目前成都农产品物流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导,农产品由产地市场运送到批发市场后,再配送到农贸集市、农产品商店或者百货超市进行再销售。流通环节繁多增加了农产品成本,造成了“卖贵”“买难”问题。二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系统落后。随着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冷库、冷柜等冷链设施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标准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生鲜农产品的“卖难”“买难”问题。
(四)农产品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年来成都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的郫县豆瓣、蒲江猕猴桃、龙泉水蜜桃等农产品品牌,但由于这些产地的农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其品牌口碑和声誉受损,品牌价值难以实现。二是宣传推广方式陈旧。目前成都农户的营销观念淡薄,缺乏市场预测与分析能力,往往凭个人经验或从众心里,在农贸市场或生活小区采用高音喇叭、广告牌等工具进行农产品宣传推广,因缺乏与消费者双向沟通而造成了农产品的积压或贱卖,出现“菜贱农伤”现象。
三、“互联网+”视角下成都现代农业体系创新路径
成都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兼顾、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本地的发展优势和基础,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物流体系和营销体系四大体系。
(一)谋发展: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破解成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难题,亟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将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作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重点。一是培育农村互联网金融理念和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农村互联网金融知识,例如农村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期限和资金相对灵活、放款速度较快、投资回报率较高等优势,使广大城乡居民认识到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二是培育一批本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引领农村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把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集聚区,由此更好地发挥农业资金投入对其他资源流入农村的带动效应。三是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三农”综合服务商、电商企业以及各类P2P平台等进军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借助其平台和技术优势,吸引更多的城市闲置资金甚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海外的资金流向成都农村地区。
2.创新“互联网+”农产品加工。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2012—2020)和《成都制造业2025规划》,依托成都各区(市)县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以“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智慧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基地,支持新都区新繁镇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郫都区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以及彭州市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现有园区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组织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加工试点示范,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水平,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群体规模大、行业竞争力强、市场辐射广的创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启智慧乡村旅游新模式,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是搭建乡村旅游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如花木、林盘、水系等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促进全市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以及景区安全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二是积极推进智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将天府新区太平镇枇杷山、锦江区三圣乡幸福梅林、龙泉驿区桃花故里、邛崃市大梁酒庄田园、新津县花舞人间等重点乡村旅游观赏基地打造成为智慧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全市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大巴(船)、游客集散中心、主要景观节点以及星级宾馆等人流集中场所实现智能电子导游、二维码电子讲解、网络预订、电子验兑等智慧管理与服务全覆盖,助力智慧型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抓生产: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将农业物联网、GPS卫星导航定位以及RS卫星遥感航测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借助“互联网+”的运作机理倒逼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一是引导和鼓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养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广泛应用“农业大田智能灌溉管理系统”“种养殖精细化管理系统”“智能农业种植追溯系统”等已开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智慧系统,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物联网在传感、传输和分析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研发更多、更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全域成都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标准化程度。三是推进成都农业物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2.推动农业环境治理智能化。树立“互联网+”创新思维,依托“互联网+”技术,提高成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24小时全天候云端在线实时监测农业用地、用水等情况,更好地促进对水、新型肥料和生物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利用;同时,通过云计算及时预警环境污染情况,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监管和治理的效率。二是将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充分运用到农业环境管理和决策中,依托大数据技术,快速整理、精确分析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形成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大数据思维进一步优化决策流程,提升农业环境治理的决策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三)促流通: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1.创新“互联网+”农产品配送模式。运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最大程度减少生鲜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打通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以“互联网+”引领农产品物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一是鼓励农产品电商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手机APP、GPS车辆跟踪等先进技术,整合成都现有的物流资源,对农产品配送模式进行协同创新,包括直接由农产品电商企业或末端配送企业等市场服务主体开展“生鲜农产品直通车”服务,与供销社、百货商场、综合超市、大型酒店合作开展“拼车配送”服务等。二是推进物流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点建设,强化二维码技术对入库、分装、出库、配送、取件等环节的管理,优化物流配送系统,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运用“互联网+”“加温”冷链。引导和支持农产品电商企业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补齐冷链系统短板,降低生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和食用安全性。一是鼓励农产品电商企业利用物联网云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保鲜冷库、冷藏冷柜、冷藏车等设备资源,创新和推广冷链物流技术设备,优化冷链系统。例如,与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合作,试点安装100个自提货生鲜电子冷柜,逐步实现用户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生鲜农产品。二是支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管理优势,“加温”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管理与服务,助力实现冷链运输各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因冷链链条过长而造成的“断链”问题;同时,提供全程温控、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从而推动成都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
(四)增效益: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营销体系
1.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品牌建设。牢牢抓住O2O互联网销售为打造农产品品牌带来的契机,依托成都本土农产品资源优势,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广泛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倒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改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境,加强农产品尤其是知名品牌农产品的品质质量保障,以良好的质量形象助推品牌建设。二是支持和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成都本土“名优特优”“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营销,在我买网、沱沱工社、喵鲜生、华荞网、天天果园等知名农产品电商网站打造旗舰店,提供网上直供、专供农产品,构建O2O协同营销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强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2.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宣传推广模式。借助互联网宣传具有的传播范围广、无时空障碍、交互性沟通等优势,通过网销和电商平台对传统农产品宣传推广的方式及内容进行改良、创新,消除信息不对称,全面打造成都农产品宣传推广模式“升级版”。一是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入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对成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检测跟踪与分析研判,精准定位市场目标,并通过网站论坛、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工具与目标用户互动交流,宣传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扩大其美誉度和影响力。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网销和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时,应创造出能够被消费者主动传播的内容,内容的创造可以用产品背后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也可以用个性化包装满足不同人群需要,还可以借助社会热点开展社会化营销,从而提升经营效益[4]。
[1]傅泽田,张领先,李鑫星. 互联网+现代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
[2][3]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监测评价报告(2015年度)[R].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都市统计局等,2016:11—15.
[4]李宁,潘晓,徐英淇. 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