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自媒体时代公众社会参与路径转向研究
2018-01-23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这一结论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当下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迅捷的大众媒介,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1]时至今日,互联网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不断深化。与此同步的是,移动自媒体时代的悄然而至推动了一场社会媒介的全新变革,冲击和颠覆了人们自传统社会继存下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创造了具有多元时代特征的全新社会文化,极大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开拓人类对时代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对社会参与的态度和方式的转变。
自媒体就是顺应这一潮流形势而衍生的新时代发展的最充分结晶,它在一定意义上能够高度概括人类自进入网络化时代以来的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迁的一种思考,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见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为平台,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地点,并且社会成员能够随时随地参与网络社会的互动。这种参与映射在信息媒体的发展上,使得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信息“瞬息万里”的东风,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输界限,从内容形式的创新到受众群体的开发,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全新特质。自媒体正在引导人们对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主动地进行思考,为公众社会参与提供了新的内驱动力。
一、移动自媒体时代公众社会参与的研究回顾
对自媒体的研究,不是始自当下。早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社会生活中大行其道之时,伴随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就已经开始逐渐正视“自我”在社会媒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了。自媒体( 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其概念是由美国新闻学会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 2003年媒体中心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联合提出并定义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2]由此可见,自媒体产生的最初萌芽,就是面向公众与社会的一场信息媒介方式和内容的革命,营造一种对公众参与社会的渠道支持。
审视学界对移动自媒体与公众参与问题的既有研究,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首先,是将公众对网络舆情的参与作为移动自媒体发展的重要动力来研究。学界将自媒体作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基本支撑点之一,探究公众在社会治理、网络舆情中的正面引导作用,由此提出了政府和网络社会舆情监管的诸多新问题和新尝试。而正是由于自媒体具备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及时性和交互性以及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等诸多传统网络不具备的全新特征,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各抒己见。一定程度上自媒体已经成为民众意见的表达、公众民主参与的新渠道,自媒体时代带给公众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3]助推公众社会参与态度和方式的有力转向。
其次,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化发展的浪潮对自媒体移动化发展的变革影响。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介大致以两种模式确立其影响力的价值基点:一是重视内容,二是开拓渠道。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仍面临着传播渠道失灵和中断的困境。在传统媒体的物理传播通路中断失灵的情况之下,重新保持与有所诉求的用户发生关联,不得不成为社会媒介发展出路的思考。“移动自媒体”可以视为一种 “环境媒介”,是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移动化的使用、延伸和发展,能够激活用户与当下社会生活、行动需求之间的信息接口,成为人介入社会的信息枢纽[4],进而扩大公众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公众的社会话语权建设也是移动自媒体发展壮大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一系列社会事件的持续发酵,已经使网络时代的话语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尽管公众是社会舆论的主体,但在传统媒体时代中,政府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掌握信息源与信息发布渠道,始终控制着社会的绝对话语权。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移动自媒体平台的方兴未艾,为公众社会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5]另一种观点将公众的社会参与作为社会与政府沟通联系的桥梁,并借此阐释越发多元的社会互动。当下政府也越发重视作为最强大的信息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塑造政府公信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移动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微媒体已经演变成现代社会下不可或缺且不断完善的沟通润滑剂,它让公众得到了一种新颖便捷的渠道,让社会得以平等地与政府展开虚拟的沟通。[6]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在移动自媒体中广泛参与,为公众社会参与的转向提供了原生动力。
二、移动自媒体空间公众社会参与的新表征
自媒体,顾名思义,自我塑造、自我参与的新媒体,它固然依赖于移动化网络迅捷的信息爆发力,但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才使自媒体传播渠道的价值不断被放大,才赋予了自媒体独特的灵魂,即人人都是新闻创造者,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社会参与者。结合公众社会参与的独特内核,本文将“移动自媒体”定义为:“一切社会公众通过获取自身及周围的事实、新闻等信息,加工和处理并在广泛的移动化、平台化的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中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知识文化与分享新闻信息的新媒体。”
自媒体产生发展至今,深刻把握住了内容创作、受众阅读、平台搭建的风向,在此基础上不断重叠、分化、升级、专门,从内容到服务极大丰富和细化。这也促使网民对自媒体的关注热度始终在上升,根据2015年12月腾讯公司对全国手机网民中媒体消费群体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媒体的认知度,64.7%的中国媒体消费者听说过自媒体,在自媒体认知群体中,52.4%的用户每天阅读一篇或一篇以上自媒体内容。[7]而自媒体在行业整体集聚活力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凸显出有别于网络媒体和一般性媒体的基本表征,而公众在自媒体中也更加积极参与,更加注重自我和群体的表达,体现了自媒体中公众社会参与的新表征。
(一)内容创作中强调自我、个性化的表达
自媒体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是随时随地内容生产和互动带来的网络参与高活跃。腾讯公司做过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调查对象将自媒体内容放在了和原创新闻报道同等重要甚至更喜欢的位置上。[8]网络虚拟空间中信息流量巨大,知识快速更迭,这就导致轻量化的阅读与深度化的内容相结合成为自媒体受众阅读方式的主流。针对这一趋势,自媒体在内容创作上不断创新,保持个性化,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和阅读,才能保证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自媒体的内容创作创意化、个性化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在自媒体内容创作中极为重视自我个性的表达。
当下,自媒体的表达方式极具多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甚至字母、标点符号、表情包等,都是公众参与自媒体之后不断开发出不同内容的表达形式。这也使自媒体绝不拘泥于传统媒体固定的形式和直白的表达,而是公众通过网络空间的大众审美,加以趣味性的解读和更加生动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自媒体的内容创作绝不仅仅是原创者的发布而已,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反馈和再创作会更加促使自媒体改进内容,聚焦热点,紧跟潮流,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自媒体平台运营的一大趋势是向多元化和差异化分化,强调个性化使用,注重意见表达,细分受众需求,个性化推送信息和服务,迎合了越发注重“自我”表达的公众的需要。
(二)参与形式上注重移动化、社群化、平台化
当下公众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去获取信息,这就促使社交平台与自媒体相融合,社交媒介化、社群媒介化的趋势日益凸显。顺应移动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在自媒体延伸形式上注重移动化、社群化、平台化的趋势,这也是保证移动自媒体本身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移动自媒体是互联网移动化浪潮的产物,因而移动自媒体的受众群体在参与自媒体的网络活动中呈现出移动化的特征。根据《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53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持续攀升,已达97.5%。[1]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终端的移动化,还包括终端网络、用户网络(人的关系网络)、内容网络、服务网络上的移动化。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流动中的人的连接与聚合,也为流动中的人的需求的定向满足提供了各种可能,使得映射社会媒体发展中,移动自媒体公众行为发生的时空变得更为自由。[9]
移动自媒体与社交平台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这是公众社会参与的需要。而对于移动自媒体来说,依托更聚焦的网络社群结构,打造更贴近受众需求的自媒体内容,也是扩大受众参与的必由之路。对于社交平台来说,从自社群到自媒体,依托移动自媒体平台,解决了受众对新朋友和新信息的需要,使社群得以扩大。腾讯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约63.8%的用户在以陌生人为主的社群中更看重社群能够获取新信息的功能。[10]当下许多具备发展潜力的自媒体,致力于打造以自我为中心的社群生态,自社群基于社交的认同感和传播力,向相关领域扩展,推动了公众的社群化发展。
多渠道发布,多平台运营,是移动自媒体发展的常态,也是公众对社会参与在自媒体发展方向上的一种需求。根据《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达6.2 亿,在网民中的使用比例为82.3%。[1]手机网络新闻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自媒体平台成为新闻传播及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径。反之,平台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促使大量内容提供者涌入,形成专业媒体、自媒体同台竞争的格局。公众的网络行为在自媒体平台中不断实现,反之自媒体平台的存在也为公众的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的依存方式。
(三)信息阅读中偏向碎片化、娱乐化的解读
移动化的网络信息快速获取尽管便捷,却失去了传统信息阅读的整体性,信息获取更加趋于碎片化。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用于阅读网络信息的时间大多不完整,碎片化的时间导致碎片化的阅读。加之人们日常的信息阅读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阅读为主,其随身、随时的特点使自媒体的信息阅读也不例外地更加短平快。所以,信息阅读碎片化、泛娱乐化是自媒体对于社会公众最为直接的基本表征。
在有限的时间内的阅读,人们更愿意去阅读有深度并具备趣味性的内容,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自媒体泛娱乐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反之,对于新闻信息的阅读,社会公众更愿意突破传统媒体的固定化、主观化的束缚,而融入自我的观点,以娱乐化的方式和思维加以解读。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网络基础建设的日趋完善,我国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也对网络娱乐生活提出了更加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移动自媒体的发展深受其影响,让公众能够运用娱乐化、贴近真实生活的态度自嘲或暗嘲某些值得关注和批判的社会事件和信息,借以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思考,完成深刻解读,逐渐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公众社会参与路径的主动转向
移动自媒体将“变”带入亟需变革的社会中,同样,公众也在悄然的融合和变革社会,自我调整,重新认知。当今时代,一种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自媒体已经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三足鼎立,成为中国媒体生态的新一极。当下的移动自媒体以更迅捷的信息传播、更直观的意见表达、更便利的思想交流,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更成为民众与政府和社会深入互动的新渠道。而相较于以往的社会参与,当下公众社会参与更加积极主动,从传统社会的被动接受到当下时代的主动发掘,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自我表达到社群整合,从释放情怀到注重实际。[11]这种转变绝不是无缘由的量变引发质变,而是基于社会公众对于社会集体和个人某种“权力”的一种追逐与向往。
社会工作中的反压迫实践理论将“权力”理解为在社会关系中人们权力分配的结构性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支持下,一些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优先于其他的利益和需要。而社会中的“压迫”不仅仅是缺乏正义,而是既有的规则秩序对某种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人性持续地进行否定。这种“压迫”是由个人和群体通过日常的制度实践、政策和程序来形成和维持的。人们的压迫经历的范围和复杂性,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社会差异的相互联系造成的。所以社会各阶层的成员,都积极致力于维护本阶层的利益,以便获得更优势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维护和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自媒体的发展赋予了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平等发声、宣传思想的平台和渠道,公众社会参与路径得以转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上层建筑,维护自身及阶层利益。
当下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人类信息沟通交流的时空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浪潮对社会阶层的冲击,导致阶层分化日益严重。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普及,导致人的社会化发展更加多元复杂,形成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化。针对实体社会分化趋势的日益增大,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和诉求需要加以整合和重新协调。而随着公众主体意识及诉求表达欲望的日益增强,以自媒体为平台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公众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将在诸多方面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规则形成冲击,在社会舆论事件的挖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社会文化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方面中,公众对于社会参与的包括态度和方式的路径上已经发生明显的转变。
(一)社会舆论事件的被动关注转向主动挖掘
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将公众社会参与路径的转向阐释得淋漓尽致。社会舆论,简称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指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按其性质来说是群体的判断,即群体用赞同或指责、忠告、批评等方式,来表达该群体对舆论对象的评价与态度。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需要和期望,也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12]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新闻主要依靠专业媒体工作者自身的主动发掘,媒体工作者对所得到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处理之后进行报道,但媒体工作者作为个体所能捕捉的新闻信息有限,在事件信息的加工和报道中,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媒体自身的主观解读。移动自媒体则更加广泛灵活,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以移动自媒体为渠道和平台,得到最大速度的传播和普及,更容易引起政府、社会的注意和反应。
移动自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是它能够被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首要因素,因为它独有的自下而上的舆论引导,其性质是非官方、无组织、自发形成的公众态度意见表达,如公众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得力于自媒体便捷高效的传播渠道,近些年来公众对社会舆论事件的主动挖掘和反应的能力不断强化。2017年11月初,“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案”在自媒体平台上一经发布,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随后社交媒体上不断曝出类似事件,同年11月下旬北京多名幼儿家长在自媒体上曝光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轰动一时,对于幼儿身心健康保护和幼师行业的规范等相关问题,公众以自媒体为平台,展开热议。同样也是因为公众对社会舆论的主动挖掘和反应,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戾气、缓解社会矛盾,进而自下而上,倒逼政府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社会舆论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自媒体也形成和完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消极反馈转向主动讨论
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影响范围大、长期存在,被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当下社会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是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较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显露,有的还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而且,大多数社会热点问题相当敏感,是社会上一根“紧绷的弦”,解决起来极富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社会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和深化,其自身不断发生、发展、消退,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在一定层次上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传统媒体时代,对于社会热点的讨论和反馈,受限于传播范围和效力的有限性,只有少数积极关注社会民情的人群才会主动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大多数社会公众偏向于关注真实改变周围环境的事情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偏向于消极的反馈,而非主动地参与和讨论。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兼具社交与媒体功能的自媒体平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基于社交的自媒体受众规模不断扩大,极大丰富和拓展了新闻素材来源,开拓了公众的眼界和见识。近几年,社交媒体成为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爆发、发酵的源头,并进一步带动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乃至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主动讨论和思考。当下公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息,从传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到当下的道德滑坡问题、文化自信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公众在这些热点问题上,主动讨论和思考,通过不同群体、阶层不同观点的争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加强了社会互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缓解了社会冲突矛盾,促进了社会整合。
(三)社会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自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还在于原创是自媒体内容创作的主流。公众作为发布信息的主体,将自身及周围突出的新闻性事件加以网络化的解读,继而发布出来,得到受众反馈,在反馈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应用于网络交流的如“网络语言”等网络文化,社会公众通过创作和传播,创造和丰富了社会文化知识,形成了社会公众对社会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的明显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社会文化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受限于全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依然只能有少数社会成员有能力在最广泛的社会信息中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大多数社会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少数人创造的社会文化知识,抑或在某种特定时代下无意识地创造大众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网络庞大的信息量可以使人们过滤无用的信息,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内容,进而对信息作进一步的处理,借助于移动自媒体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来。为了更加便捷高效地参与自媒体中的网络互动,网民们往往会对已有的词汇语言、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进行缩编、改写等方式,赋予其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的特殊意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语言文化”。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打电话”“细思极恐”“不明觉厉”等体现了自媒体在网络生活的文化创造作用。这些深植于网络时代,发端于移动自媒体中的,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正在影响我们的语言习惯,体现了自媒体丰富创造社会文化知识的独到之处。
四、结语
公众社会参与是移动自媒体发展的催化剂,没有公众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公众对社会发展强烈的参与热情,没有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移动自媒体的发展就缺乏其生长的土壤。而正是由于公众积极地通过网络互动行为参与社会,助燃群体性思想的碰撞,为不同主体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意识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为公众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
然而,对于移动自媒体时代下的公众社会参与,要保持良性的发展,也必须规避移动自媒体发展中的“社会舆论困境”。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迅捷的移动自媒体会使某些尚不清晰确切的社会舆论得到广泛的传播,而在公众尚不了解社会舆论真相的前提下,如果缺乏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和及时有效的危机处理,放任频繁的公众舆情反转,极容易在社会公众中损害社会公信力和政府部门的权威性,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在社会和政府之间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政府能够对社会紧急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和处理,从而作出积极正面的舆情引导,为公众社会参与路径的积极转变提供正确的导向。
时至今日,自媒体的“自”,已不再是个人,而是代表自我精神一种的存在。自媒体的“媒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内容,而是社交、信息与交流的不断地更新迭代。公众利用“移动自媒体”这一犀利的喉舌,为自我发声,为群体发声,为社会发声。在这一时代环境下,公众一改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信息获取的被动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话语体系建设,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力图实现自身社会参与路径的转向,发挥出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