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1-23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源泉财富马克思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历史任务。第一个历史任务是对阶级斗争进行经济学分析,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的批判,从经济角度说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关系,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同时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性,即资本主义经济比之于封建经济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也就是阐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道理。这一历史任务也就是把唯物史观运用到阶级斗争理论中去,反过来,用经济学分析阶级斗争,从而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个历史任务是为未来社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两个历史任务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从联系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肯定,例如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要消灭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并且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从两个历史任务的区别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点是完成第一个历史任务,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关注和完成相对薄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面临着两个基本的历史任务,一个任务是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基于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特别是劳动价值论作为资本批判的逻辑基础,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精神价值;另一个任务是创造财富,基于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多面性论述,以及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性论述,其现实意义在当代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一个当代的理解。

一、《资本论》中的使用价值思想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1]54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把价值限定为交换价值,从而让价值这一范畴成为狭义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的原因是,“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1]50接着,马克思明确地把价值规定为或等同于交换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1]51当然交换价值与价值也有区别,马克思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马克思举例说,“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么,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有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1]49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这样一个概念——“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就是说,同一商品有多种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本质,二者是“多”和“一”的关系。此外,二者的表达手段不同,交换价值可以用等价物来表达,而价值作为其本质,用劳动来表达。

马克思讨论了价值的基本规定或涵义,他说,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1]51-52价值在根本上是由劳动决定的,但是人类有高度的社会性,因此价值实质上是社会性的价值,即由社会劳动决定价值。也就是说,虽然价值量由消耗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来决定,但不是由个人在生产个别商品时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商品是社会产品,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相应地它的价值由社会劳动决定,马克思说,“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1]52体现在每一个商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1]52所谓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平均必要劳动时间”[1]52,也就是社会花费在某一商品上的平均劳动。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劳动的二重性,从根本上确立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把劳动分析为两个方面,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所谓抽象劳动,就是对劳动者的耗费,或者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1]50-51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因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劳动的计量成为可能,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得到贯彻。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价值进一步决定商品的价格,但是价值对价格的决定关系并不是静止和僵死的,相反,是在价格运动中体现价值的决定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价格在其运动中,并不是证明价值不能决定价格,恰恰相反,说明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因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是价格的平均值,也就是平均价格,恰恰就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讨论了价格波动的问题,他说,“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即它的涨落,会互相补偿,彼此抵消,并且还原为平均价格,而平均价格是市场价格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是从事一切需要较长时间经营的企业的商人或工业家的指南。所以他们知道,就整个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商品实际上既不是低于也不是高于平均价格,而是按照平均价格出售的”,“价格是由平均价格即归根到底是由商品的价值来调节的”。[1]189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平均价格”的概念,同时指出平均价格的实质是价值,从而从价格运动的角度讨论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马克思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目的不是纯理论研究,而是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剩余价值论就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劳动价值论,利润必然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在经济上证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关系。马克思为了说明利润的剥削性质,把利润叫做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工人的活劳动,资本在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只是发生价值转移。为了贯彻对资本的批判,马克思把劳动分为死劳动和活劳动,而资本是劳动的积累,由于劳动量不能重复计算,马克思认为它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因而把它叫做死劳动,而工人提供的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因而叫做活劳动。这一划分使得劳动价值论在讨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得到了贯彻。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使用价值理论

以批判雇佣劳动为目的而建立的政治经济学,与以构想未来社会为目的而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与以实际建设新社会为目的而需要的政治经济学尤其不同。马克思主要在“哥达纲领批判”,即《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讨论未来社会分配制度,运用全新的视角,分析价值问题、劳动问题,提出了大量和劳动价值论相互补充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时,已经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29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财富”,而财富角度就是生产力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非常直白地破除了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幻觉,即“劳动就是一切”的幻觉。这个幻觉就是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3]298。马克思斩钉截铁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我们需要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转换了讨论的问题,他不再是讨论交换价值问题,而是讨论财富问题,而且明确指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马克思的原话是:“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因此,财富的角度就是使用价值的角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主义研究有不同的问题向度,分别侧重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同构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不仅从理论上批判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幻觉,而且对这种幻觉作了深刻犀利的讽刺,他说,“上面那句话在一切儿童识字课本里都可以找到”。就是说这种幻觉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认识。又说,“可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硬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就是说,这种幻觉不仅是幼稚的,而且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因而又是反动的。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批判资本主义,但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任务不会停在这里,总有一天,其主要任务是财富问题、生产力的问题和增进福利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新的视角,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视角。使用价值的实质是广义的价值,正是马克思,对广义的价值提出过一个定义,他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406简单地说,价值是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显然,这里讨论的价值就是广义的价值,也就是使用价值。

两种角度到底有什么不同?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论,是对资本的否定,因为它否定了资本的角色;对于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表现形式要复杂得多,总体上分为活劳动和死劳动。发展生产力有其内在的规律,就是如何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也就是“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3]305。财富主要体现为使用价值,而马克思已经阐明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或者说,具体劳动是财富源泉,因此为了增进财富,必须调动具体劳动的积极性。交换价值作为中介性财富,为了增进这一财富,必须调动抽象劳动的积极性。具体劳动不仅体现在活劳动中,而且体现在作为死劳动的生产资料中,因此为了增进财富,还必须调动生产资料的积极性(形式上是调动其所有者的积极性)。

关于财富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有很好的论述。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地把劳动、技术和管理都视为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马克思说,“由于使用机器,劳动资料具有巨大的价值量,而且表现为庞大的使用价值”。[5]283由此,资本有其多重面孔,首先是资本金,实质是作为交换价值;其次是资本物,实质是使用价值;第三是资本家,实质是生产关系。资本不论作为交换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是由劳动所创造,因而都是劳动,不过我们称之为“死劳动”。这种劳动保留了劳动的一般特性,也就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别。资本不同于资本主义,资本有其自然形态和物理属性,人类史总是离不开自然史作为其“伴侣”。由于资本的辩证性,在社会主义也有资本,把资本视为生产要素,并非对劳动的否定,相反,是对劳动的肯定。活劳动持续转化为死劳动,因此二者的质是相同的,并且处于同样的命运或生产关系当中。肯定资本也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因为社会主义不消灭作为劳动积累和生产要素的资本,只是消灭资本主义,只是推进资本关系的合理化,所以马克思已经提出扩大资本的思想,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302十六大报告还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一认识显然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思想的再现。

“哥达纲领批判”没有明确资本作为财富的源泉,但是明确把自然界和劳动同样作为财富的源泉,而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必然成为资本的实体,也就是资本,因此关键是生产资料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哥达纲领批判”关于财富源泉另一处论述所使用的概念是“财富的一切源泉”,除了劳动和自然界,到底还有什么可以视为源泉?马克思说,“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提出财富源泉的唯一逻辑和标准,就是“源泉”,也就是必要性或要素性。马克思接着说,“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硬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由于劳动的自然制约性产生出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概念,“物质条件”,是对财富源泉的逻辑和标准更加具体明确的表达。而资本物或资本的实体,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对资本的双重分析在《资本论》已经出现,在剩余价值分析中,为了辩证否定资本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否定了它与剩余价值的联系,但是在“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又肯定了它的现实性,指出价格是由资本决定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比较直接的文本依据,“哥达纲领批判”提到马克思的一贯看法,“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3]301,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要强调土地也是问题的中心,但是马克思说,“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所垄断”,意味着把马克思很清楚他所说的劳动资料和生活源泉是包括资本在内的,因而可以确认,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作为财富源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涵。这也说明,死劳动对于价值来说是“死”的,但是对于财富和使用价值来说,并不是“死”的;对于剩余价值来说是“死”的,但是对于价值转移来说,并不是“死”的。

三、使用价值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重视价格的运动性或价值规律的运动内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价值规律的内涵有两方面,一是价值对价格的决定性,二是价格的活动性,或相对独立性。过去我们理解价值规律,侧重价格的稳定性及其本质,在当代应当更多地重视另一面。价格何以必然围绕价值波动?就在于商品的多重属性,商品不仅是抽象劳动和价值的凝结,而且是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的凝结,要与市场需求相联系,如果产品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需求,虽然总体上平均价格等于价值,但是个别价格高于价值,反之,低于价值,因此个别价格和平均价格是同样重要的,个别价格永远不会完全和长久地等同于价值,经济就是在价格运动中发展,当价格高于价值,就刺激产品的创造和制造,同时使生产者强盛;反之产生压缩作用,直至淘汰效果,同时使生产者衰落。习近平总书记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6]可见供给侧的观点并不排斥需求问题,相反更加重视需求问题,也就是通过创造有效供给从而实现需求升级。根据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提高使用价值,而不是降低交换价值和价格,结果正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适应变化多端的需求,因而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益化。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的原创性理论,在过去我们侧重于劳动的抽象方面,当前应当从财富的角度更多地把握具体劳动理论。交换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财富,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抽象劳动的积极性。但是交换价值只是间接财富,财富终究是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因此必须调动具体劳动的积极性,既重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又重视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以刺激人们创造使用价值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构思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某公司购买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旧的比较,该工具价格未变,操作难度不变,或者说,假定其交换价值和价格不变,所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保持不变,但是使用价值和效用却有提高,例如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更好的服务和劳动保护。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在使用该工具过程中,活劳动本身没有变化,形成的交换价值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使用价值却有提高,为价格创造上升空间,让企业增加收入和利润。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既重视产品交换价值,又重视产品使用价值;既重视活劳动这一财富源泉,又重视死劳动这一财富源泉。

曾经有经济学家感叹社会主义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不注重效益,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曾经效益低,质量差,创新少,而且有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产生这些困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对劳动价值论历史任务变迁的不自觉,以及对理论内涵多重性的不自觉,也就是理论解读滞后。从历史任务变迁看,马克思的时代需要批判雇佣劳动而强调抽象劳动,强调价值对价格的僵硬性规定。从理论解读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内涵丰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某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文本解读意识,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持续的,通过持续的文本解读,同时结合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才能更接近文本的原意,因此,在当代,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必然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正确理解,同时,全面认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猜你喜欢

源泉财富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的快乐源泉——书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动力的源泉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