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旅游交融背景下的中国式实景剧

2018-01-23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景中国式受众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在2018年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本次的机构改革中,整合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使得文化和旅游合而为一,地方文化有了直接体现其形式和内容的载体,便于本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交流、展示,旅游也有了可依赖甄别富含本民族文化意味传播内容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而有效杜绝某些地方旅游快餐式地方文化作品一味地寻找噱头博取受众暂时欢愉的劣作。本次文化部和旅游局的合并,既有利于本土文化借助旅游做更大更广范围的传播,也有利于地方旅游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中国式实景剧的发展而言,文化和旅游的合体,应该是一个提升文化内涵、提高作品质量的契机。

目前,中国式实景剧的演出方式成为了我国知名景点中的景点而备受多方关注,各省市上演的中国式实景剧综合项目正在或已经被打造成为该区域的一张张豪华的地方名片。在众多实景剧中,既有成功的范例,这些剧目在成功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并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下名利双收;也有一些失败的标本,投入血本无归且存在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等方面的质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更是颇有争议。

目前备受地方推崇的中国式实景剧,既不同于西方的舞台实景剧,也不同于重程式重虚拟的中国传统戏剧,它是将实际存在的自然景色或复制再现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生活中的场景、或利用空间营造一种传说中的氛围等,作为某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剧目中,“实景”,成为了剧目中主要体现的形式和内容。在西方重写实的舞台上,实景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和桌后底幕上绘制的简陋山水庭院(在LED底幕使用前)。虽然,目前的中国传统戏剧也有向实景发展的趋向,仿佛不如此就体现不出该剧的大制作分量,如矗立于舞台中央的真阁楼、真桥梁,纷繁多变的LED大屏幕,道具的生活化、实物化等,可这些却往往成了传统戏曲程式化和虚拟性美感的绊脚石,既不利于演员进行唱念做打绝活的尽情施展,也不利于观众专心体悟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

一、什么是当代中国式实景剧

本文所言及的中国式实景剧,是泛指近十余年间在全国多地,主要是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景点制作的大型综合性实景剧目,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景观,或山水、或园林、或峡谷、或某一知名建筑、或某一地方名人、或借鉴本区域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传统文化景观,再现某一时期的场景而制作出的大型展演写实性剧目。其再现性成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影视拍摄中所使用的特技特效和声光电技术,使得此类剧目再现艺术化了的地域性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经典故事和理念追求。目前,中国式的实景剧一般是以知名景点为依托,配以本地的人和事,在实景中演绎本土故事。中国式实景剧的编创打造,更多突出的是景观的选择和利用,目前在演的剧目无论是从作品的编创团队、市场经营手法、演员的就地取材及培训方式,还是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等方面来看,均有着相当强的竞争实力。如广西阳朔、山西平遥、山西五台、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河南登封、湖南张家界、山东泰安等地,这类型剧目的打造,几乎都是由投资方投入巨额资金、聘请著名导演团队,或导演本身就是投资方,再以市场化运营方式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型剧目。

中国大型实景剧的诞生是以2004年在我国广西阳朔演出的全新概念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为标志的。该剧的诞生虽入经窘境,但经过梅帅元先生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其雄立于山水之间。该剧自上演之日起,就将各种赞誉之声尽揽,不仅为其赢得了直接的经济收入,更有力地拉动了本地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名导演的大制作手笔为受众展现出了一幅幅人间仙境般美景。在吸引了接受群体眼球的同时,地方本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合理应用,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及可观经济收入,全国多地将其列为争相效仿的对象,诞生出了诸如堪称全球最大的、河南登封市的山地景观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陕西西安阿房宫旧址的《阿房宫赋》、浙江杭州的都市山水景观剧《印象·西湖》、体现山西平遥明清晋商文化之诚信精神的《又见平遥》、体现人生价值感悟生活禅思的《又见五台山》、以皇家文化为创作主题的河北省承德市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山东省泰安市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大峡谷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礁》等中国式实景类的大型剧目。在此基础上,既得利益群狂热的重复投资,不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形成了“又见”(如《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系列、“印象”(如《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系列、“千古情”(如《宋城千古情》《丽江千古情》《三亚千古情》《九寨千古情》《泰山千古情》)等系列性的作品。模式相同的运营手法,连锁店般的经营策略,单从经济收益方面来看,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从本土文化的传播、传承、持续性发展来看,却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二、中国式实景剧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实景剧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近些年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如在《实景演艺:旅游业态创新及其扩散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将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及面对新的经济、文化条件,该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从演化经济学的中观层面上为政府和行业协会调整政策调控方向提供依据、为产业本身的结构调整提供参照标准、为旅游业创新形成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提供方略指导。”[1]该文以实景演艺现象作为研究旅游业态如何进行创新发展和扩大影响的对象,进而探求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在《基于演化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路径选择”,并提出了“发展旅游集群,促进旅游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2]在《国内旅游演艺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旅游演艺应以市场需求的原则、打造精品的原则、强强联合的原则和不断创新的原则为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要为游客提供鲜明的主题、幻化的时空、参与的平台和丰富的衍生产品”。[3]在《实景演出舞台视觉形态营造与设计研究》中,作者提出“在市场作用推动和观众审美要求下,艺术创作模式化、内容脱离地域文化精髓造成同质化、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带来视觉艳俗化等演出本体文化艺术内涵现存问题凸显”。[4]通过对有关实景剧相关文献的检索,可见研究者对实景剧的关注点正在由旅游产业化、经济收益率转向对实景剧本身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关注于实景演艺与市场、旅游产业发展观、旅游创新模式、剧目演员的演技、实景剧作品表现力、道具的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而对实景剧所承载的本土文化挖掘、利用、传播、持续性发展等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未引起热论。

目前,我国几乎每个省的旅游景点都有实景剧或类似实景剧的演出,多景点多人流量知名度高的省会,甚至每个景点都有可看可参与的实景剧目,知名景点的实景式综合文艺表演正在成为一种蔓延的态势,成为旅游群体继满足吃、住、游之后的又一必行节目。实景剧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它主要以主创方经营、以本地人员为主表演、以开发旅游者或非本地人员作为主要消费对象。高投资高回报已经成为实景剧项目方的主要追求目标,剧目所需的投资费用、资金收入回笼周期及盈利额度的多少、整个团队的收入成为创作这类型作品投资方考虑的主要问题,而对于一个新兴艺术的诞生及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对本土文化传承、传播、发展而应该担负的使命,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重视。

中国式实景剧属于本世纪初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综合类艺术形式,该剧的诞生,主要得益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只有在这个时期,才有可能形成高投资者和较大消费群的实景剧市场。实景剧的展演环境、表演模式、经营手段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相对于中国传统的舞台剧目而言,实景剧突破了传统舞台的种种规定限制,它可以随处以景设台,可以进行散点式全景表演,它还可以聘用大量非专业性演员,它特殊的表演场地可以容纳更庞大的演出队伍和更多的受众群,它还可以囊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歌剧、电影、情景剧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它逼真的场景制作和多种高科技含量的舞美灯光的装饰使用和不定点的受众接受形式(部分剧目有此特征,如《又见平遥》),使得实景剧较传统的舞台剧更具备视听冲击力和与受众群的互动性,对于年轻人而言,更乐于接受。也正是由于实景剧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受众已经接受了这种艺术形式,并被其深深吸引,游一处买单一处,只要时间允许,不在乎票价的高低,如此有些人更是将中国实景剧赞誉为艺术大家族中的“终极艺术”,给予了它耀眼的光环。

中国式实景剧相对于国内传统的舞台剧而言,它打破了其传统的表演特征,使演员的选择培养周期大大缩短,可以是种田农民,可以是江面打渔人,可以是商贩,可以是特征明显的老者,也可以是年幼儿童等等,他们可以不受专业艺术技艺的考核而入戏入景。而受众也不再是在行为相对静止状态中的期待并悉心体会演员细微到一个眼神的表演,不再追随表演者的精湛演技,转而是对一种场景的迷恋,是面对真山真水真峡谷真殿堂等实体景观,演员只是瑰丽景色中的一个个小的点缀,或许也可以说是景的延伸。

当代中国式实景剧作为艺术发展过程中催生的新型艺术,它们十余年间的快速发展已经充分展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引发出一些必要的思考。目前,一些知名的实景剧在创作过程中,都在下意识地追求“大”,追求“第一”,以此成为其吸引受众的噱头,从投资规模、占地面积、演员人数等体现它的优越性。其景观投资金额巨大,景观制作物质科技含量高,表演方式新颖独特,且汇集有多种艺术形式及本土民间习俗。那么,是不是实景剧就必须是、只能是大投资大制作名导演才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景剧真的就可以取代中国传统舞台剧而成为新时期的终极艺术?实景剧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规律?处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各种艺术形式竞相登场,实景剧舞台的辉煌和特效中是不是更应扩大其本土的文化传播功能?过度地突出夸大实景剧的优点而淡化传统舞台剧基本特性和功能,会不会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承载着本民族的固有特征的传统舞台艺术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各地实景剧中到处蔓延的“印象”“又见”“千古情”情绪,到底会对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中国式实景剧的主要特征与价值趋向

中国式实景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或自然存在的或经过后期加工再现式的景,从而使得实景剧有着景观逼真、情景再现、场面宏大、专景专用、空间感突出等特性。其突出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自由度,但对景自由度的把握应该受制于本土文化,尊重本土文化,否则其就只能是某固定团队增加经济收益的工具,失去了本土文化传承与传播有效平台的效能。

实景剧的逼真性体现取决于对进行目标性场地的独到选择,真山真水真园林,真船真殿真码头,一切景观都是原生态景象的巧妙利用或再加工,如《印象·刘三姐》剧目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一片水域和十二座著名的山头,通过各种绚丽灯光的巧妙布置和利用,使得加工后的山水景观在夜色中比自然景观更美,更具有观赏效果,被接受者称之为梦幻般的人间仙境。场景再现,往往体现于对某一时期的某种场景分区域的演示,如《又见平遥》中明清一条街的场景布置,无论是静止景观的设置还是动态景观人物的安排和处理,都使接受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场景甚至可以感受到表演者的气息,近观到演员的毛发。实景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用景物来进行表演的,这样也就决定了其景物的突出地位,规模宏大的特点更多体现于室外的实景剧,室内的实景剧则体现于一个个相对较小的场景的组合。实景剧中的场景体现,尤其是室外的景观剧,更注重的是一种大场景描写,讲究的是重景轻技,需要的一种或整齐划一的、以规模和阵势取胜的散点式接受,或某一特定物件的焦点式展示,接受者看到的是一幕幕精美的景观,而非景观中某一个体某种技艺的表演,在《印象·刘三姐》中“漓江渔火”的群体性表演和搭载刘三姐的画舫,就是对这两种表现方式的完美诠释。不管是整齐划一大规模的表演还是画舫中刘三姐以画舫为背景的演唱,现场感都非常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除了对自然景观的独到选址,更多是对本地文化人物的合理利用,水乡美丽且聪明伶俐的刘三姐,其优美的山歌与生动的故事早已深深植根于五湖四海的观众,更是成了本土文化中的必然情节,将此作为剧目中心人物再赋以本土歌舞表演,想不成功都难。

中国式实景剧的专景专用是它最具代表性的另一个特性,几乎每一部实景剧景观的安排都是与所展演的内容相互匹配的,也就是说,《印象·刘三姐》是刘三姐家乡山歌远遁的山水景,《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是展现清代皇家气派的景,《又见平遥》是古城特色明清建筑的景,这些景观只为这部作品服务,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剧场,可以任由各种形式的艺术进行装点,专景专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它的受众群体,基本上是属于大众化旅游类快餐式的一次性接受。空间感突出是基于其实景剧的场址选择和场景制作而言,实景剧场的选择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自然空间,可以任由导演的创作思维在所选择的空间内自由驰骋,突破了传统剧场的种种限制,在这些所选取的实景范围中可以容纳更多生活中的真实物件,可以有条件形成更大规模的表演场所。这也提出一个问题,本土历史名人、传统故事的应用,在景观剧中应相互配合,景是本地的特征性场景,人却是杜撰的、或因景派生的人,如此,有牵强附会、不尊重历史真实之嫌。

中国式实景剧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特性也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那么,遍布全国各地的实景剧,保持其特性发挥其长处的同时,应该再追求什么?是处处贴上“印象”“又见”“千古情”连锁店的特征标签进行售卖?还是只能用某一固定的创作手法才显专业?中国各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一种凝聚于人们内心的、经过历史沉积提炼或隐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认识,也正基于此,所创作的作品才会有鲜明的、深刻的、中国特征的、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印记,而这,也正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最有效的武器。如此,也可以使得中国各区域性的、优秀的本土文化得到活态的传承与发展。那么,实景剧的创作就应该将最初仅仅一味追求吸引受众眼球的行为,发展成为对本土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形成一种呼唤心灵的行动。

“地域性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对当下审美经济与艺术叙事的融合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当《印象·刘三姐》的编导们意在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典范进行推广,把它从经典的文化传播转变为文化消费时,这种对现代叙事技术应用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在强化能指的同时,弱化所指意向,从而丢失了审美价值,使艺术沦为纯粹的商品。”[5]一个民族以什么为特征?是自己悠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本土传统文化。而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本土艺术表演,则是显现其主要特征的有效载体,过度重复使用超大型、整体划一、依靠规模场面取胜,可能会消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过度考虑迎合受众群体的口味,则会有媚俗之嫌,进而失却了对艺术本身的开发,而致使伪文化伪艺术产生;过度依赖声光电特效,则致使景观剧好似火树银花般灿烂,也注定火树银花式艺术的短暂生命之旅。

中国的艺术体现,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对意境的追求,一种建立在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及凭借接受者的丰富想象能力的艺术,而非现代技术滥用、泛文化、伪民俗式的所谓创新手法,亦非西方所固有的写真效应。借助于现代技术所营造出来美轮美奂的景色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而对更深层次心灵震颤和洗涤或许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既满足中国艺术意境体现并得到受众认可的作品存在?

四、传统文化在实景剧与传统舞台剧中的表现

当代中国式实景剧与传统舞台剧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直接影响着二者的表演体系,前者强调的是“景”,是场面宏大、灯光绚丽、音效逼真的景物展现,景占据主要地位,景中的人物次之,亦可以认为人是景的一部分,是景的点缀或补充;而后者更强调的是立于舞台上的“人”,亦可称其为“角儿”,或“唱”或“吟”、或细腻的“做”与“打”表演,什么剧不重要,追求的是什么“角儿”在演,景对于人而言是简单的一个可利用的工具,或是什么景也没有,仅仅是通过演员的细腻表演而在观众头脑中形成的意念式体现,景存在于演员的一招一式中,存在于受众的想象再造中。

如果简单将传统舞台剧中植入实景,会束缚演员的程式化表演,比如上下楼、开关门、策马扬鞭等传统剧中常见的表演,先不说此类实物物件放置于传统的舞台上如何安排,如何上下场,单就演员的表演,这些实物也会严重干扰她们精湛的程式化演技发挥,类似上下楼、开关门这些优美的动作或许因为楼梯、门窗等这些实物的存在而让这些表演程式彻底消失。虽有如此的担忧,但传统的舞台剧却正在有向此方面发展的倾向,包括服装、道具等都无一能幸免,尤其是配乐,更是在做西化交响乐的尝试,且美其名曰为创新。如此,虽会激怒熟悉本土传统艺术的受众,却也难以阻止此类现象的频繁发生。如果创新手法在传统舞台剧中运用单纯是为了提高上座率,那么此举将极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传播,更不利于传统舞台剧的持续发展。景观剧所追求的是一种效果,它可以是由一个简单的动作通过相当大的规模展示给受众,予以视觉冲击,可以是灯光映照下的一种独特幻影,它对群体演员的要求需要的是整齐划一而不是技艺超群,此种手法或是类似张继刚作品式的特征再现,在《印象·刘三姐》中“漓江渔火”的瑰丽场景中,表演者在固定队形的一艘艘小船中借水舞动,一盏盏小灯在水中倒映,一条条红绸更是将水景推向了高潮,真可谓是人间仙境。景美、歌美、表演美,在距离观众较远距离的场景中,现场效果不错。但在观众可以看见表演者表情较近距离的实景剧中,却体现着面部无表情、呆滞、肢体无美感的缺陷,或此时表演的人只能算作是景的一部分,或应该叫会动的景而已,与中国人所追求的“情动于中”,随之才会嗟叹之、咏歌之、舞之、蹈之的表演,在这里或许失去主要的“情”,只剩躯壳的“象”了。也因此,实景剧也只可以是旅游快餐式的节目,而传统地道的舞台剧则可以慢慢反复品之,似乎这样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

实景也即人工打造的“境”,传统舞台也即心造的“境”,同样都是“境”,但前者是需要借助“眼”,而后者是要借助人的“心”,但不管是什么景,都需要也必须需要将文化作为其内涵的体现。实景剧与传统剧有着各自的内在规律,不能简单将其植入对方进行所谓的创新,二者都需要传统的、有本土特色的、能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绎贴近真实的百姓生活的作品。更需要注意的是,对各自特征保持和追求自我发展方向的一种把握,在合理突出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扬长避短。

针对实景剧,也有一些研究者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其前景并不乐观,是一种短期市场化泡沫行为,认为让游客自主感悟要比被动接受地方“人工文化”效果要好的多。但笔者认为,对中国的实景剧而言,其快速发展的十四年以及目前旺盛的生命力,证明它自有着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价值,对一些地域性鲜明的文化传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增加了受众群,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对其简单肯定或否定,不能因为发展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个别现象而质疑其成功所在,要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客观评判其得失。在分析避免“复制品”、杜绝“伪民俗”和“人工文化”等不利于实景剧发展因素的研究中,积极探求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深刻背景、经历了岁月检验的、承载着深厚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精神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传统舞台剧,正是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才是实景剧可以汲取的源泉;而中国式实景剧则是全方位展示本土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如此,诠释的正是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意义所在。

五、结语

人类文化多样性急遽萎缩的现状,需要有更多鲜明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来应对,而包含中国文化在内的中国式实景剧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点作用。纵观中国式实景剧在十余年间的发展脉络,我们深深感受到其蕴含的活力和魅力,但它的发展之路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依托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机构合一有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大好背景下,严格遵循其发展规律,将承担除追求经济效益外对建设区域性文化的责任落实于新剧目的创作中去,从而达到“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6]的目的,在新上演的实景剧中可以让受众切实感受到各区域性文化真实的、独有的、可以发挥正能量的本我特征,使得我国各地有着区域性文化特征的本土文化艺术,依托这一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得到大力弘扬,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迎接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全新时代。

猜你喜欢

实景中国式受众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中国式民主
“实景与想象”——明清武夷主题的意象式文人山水画研究
实景演出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婺源《梦里老家》为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