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部”《黄帝内经》

2018-01-23苏永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分部

苏永强,刘 斌

(1.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 102208; 2. 郑州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3)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记载了汉代以前中国医学的人体解剖和疾病诊断、治疗理论,并进行了高度的归纳总结,后世历代医家在进行理论阐释时皆奉之为圭臬。在涉及人体的解剖分区以及疾病诊治的时候,《内经》医学对此采用“部”这一概念,使用分“部”的方法处理涉及到相关的体表分区的问题。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15年至今),尚未发现系统的报道,经整理《内经》相关篇章条文特分析报道如下。

1 部字解

“部”字,《集韵》解释为“总也,统也”;《广韵》解释为“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又分也。”从字形字源的角度来讲,部由言和P两部分组成。咅表声,在古文字中实际上咅就是“否”上加一点。而“否”的古音一个就是读Pǐ,另一个就是读bù。部,作为动词,有统率、安排布置、管辖等意。很明显,在“皮部”这里“部”是作为名词,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

“部”字在现版《内经》(合《灵枢》《素问》162篇)中共出现88次(不含标题),其中集中出现在《素问·三部九侯论》中24次,《素问·皮部论》中14处,余散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寒热病》《灵枢·师传》等21篇中。整理以上各篇条文,与“部”直接相关的有“皮部、色部、游部、分部、部分、部主”等词汇,按分部数量则有“三部、五部、十二部、十六部”之说。除《素问·刺禁论》“心部于表”中作动词用外,其余均用作名词。

2 《内经》分部归类

2.1 三部

“三部”集中出现于《素问·三部九侯论》,另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天年》《灵枢·百病始生》4篇。三部即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以《素问·三部九侯论》为代表的三部理论依据人体位置的自然顺序,由上向下分别将头部、上肢和下肢分为3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中细分“天、地、人”共九候,以更加详细地了解人体各部的血气状态。三部九候理论是中医脉诊“遍诊法”的解剖学基础,依据此划分区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体各部气的盛衰,并以此判定病脉所在而施刺进行治疗。

2.2 五部

“五部”见于《素问·方盛衰论》中“五部隔无征”“别五中部”及《灵枢·寒热病》中“天牖五部”和“身有五部”。

“五部”,王冰[1]注为:五脏之部,五脏部分;张志聪[2]注为:以五部候五时之气。“五中部”王冰[1]解为:五中,谓五脏之部分;张志聪[2]解为:别五中部,先别五脏之脉也。“天牖五部”分别为颈部人迎、扶突、天牖和天柱以及腋下天府共五脉之气穴,用于取刺治疗相关疾病。“身有五部”则指伏兔、腓腨、背、五脏之输和项共5个人体部位,文中指出这些部位如有痈疽者表明预后凶险。

2.3 十二部

“十二部”单见于《素问·皮部论》:“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可知,此论十二部指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脉各所布之皮肤,十二部即十二皮部。本论明确了以十二经络脉所分布的区域为依据,将人体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的理论。文中反复强调皮肤为络脉所部,络脉气血充盛则流注经脉,并依据这一理论进一步提出百病由皮毛开始,逐步深入传于脾胃筋骨的病变顺序。十二皮部理论依据经络系统构架出人体的立体层次,为解释外邪入侵的病机转化建立了一个由表至里的途径。

2.4 十六部

“十六部”仅见于《素问·调经论》中“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杨上善[3]注: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肢合手足,故有十六部。王冰[1]注解为:十六部者,谓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合为十六部也。张志聪[2]解为: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高士宗[4]注: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2.5 色部

“色部”见于《灵枢·五色》中“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和《灵枢·官能》中“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马莳[5]解:故五者(五官)之色各出其部分。张志聪[2]引朱永年解:谓五脏之病色,各见于本部也。马莳[5]解:言人身之面部,各得其五行之位,合于明堂及各处之色部也。

2.6 部分、分部

“部分”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五色》, “分部”见于《素问·皮部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疏五过论》等篇。这些条文中的“部分”与“分部”泛指诊病治疗时对疾病在人体的分区,虽未明言具体是按何种方法划分,但其分区分部的诊疗思想是明确无误的。

3 讨论

3.1 《内经》的人体分部理论

以“部”为线索整理相关的条文后可以发现,《内经》关于人体体表区域已经建立起一个兼顾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划分系统,既有整个人体的划分,如三部、十二部、十六部理论,又有局部细节的划分,如五中部、天牖五部、身五部和面诊色部理论。其中整体分部的理论已有两者单独作论,分见《素问·三部九侯论》和《素问·皮部论》,余分部理论则散见于各篇之中。按照具体分部的特点来看,有以肢体区域论部的如三部理论;有以经络论部的如十二皮部;有以气穴论部的如天牖五部,以及身五部中的五脏之输;有以具体解剖部位论部的如身五部、五中部、面诊色部等,这些人体分部反映了《内经》医学丰富的人体分区理论。

3.2 分部依据

据原文分析,三部、十二部、十六部、天牖五部直接以经络脉系分部为依据划分:三部理论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天地人分别为两额、两颊、耳前之动脉,中部和下部的天地人则均为手足六经。国内学者邢玉瑞认为,这是将《周易》天、地、人三才模式具体化,用以构筑中医脉诊体系,将人体诊脉部位一分为三,进一步按照异级同构的原理,每一部再分天、地、人三部,以诊候不同脏腑部位的病证[6];十二皮部理论则言明皮肤为十二经络脉所部;天牖五部依《灵枢·寒热病》原文“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可知均依颈肩各经部所行动脉为据。由此可知,以脉系所布进行分区是《内经》人体分部的一个重要思路。

面诊色部是指五脏六腑及形体肢节在面部的特定色诊部位,颜面不同色部分别反映特定脏腑肢节病变, 是色诊的基础[7]。《灵枢·五色》中记载“庭者,首面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该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首面各分区与人体脏腑肢体各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头面部为六阳经所汇,另有任督二脉起止,十二正经中的六阴经不在头面区域巡行。因此,推论色部理论的分部依据非经络理论,这种划分方法与现代全息理论类似,其原理有待深入考证。

五中部后世论述较少,按文义则为依五脏经脉分部;身五部理论指明人体五处痈疽预后不良,应为临证经验总结。总之,对于《内经》分部理论虽为后世广泛沿用,但是探讨分析其依据的文献甚少,这些分部的内在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3.3 人体分部的意义

《内经》是我国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总结。《内经》的人体分部理论说明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分区具有完整而详细的认识,并建立起一套与诊断、病机分析、针刺治疗相关联的理论体系。在基础理论方面,以上“部”相关条文的记载反映了《内经》理论关于人体分区的概念。《内经》医学的具体理论并不是原始的、蒙昧的、混沌的,而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构架完整、成熟的医学理论系统。这些人体分部的理论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相关基础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之中,成为中医临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研究并整理《内经》人体分部理论,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医学人体基础理论,以及将其用于临床诊治等方面的工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1] 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63-164.

[2] 张志聪.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 669.

[3]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 321.

[4] 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401.

[5] 马莳.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378.

[6] 邢玉瑞. 《素问·三部九候论》模式推理方法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8(3): 240-241.

[7] 王鸿谟. 面部色部定位法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06,25(5): 291-293.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分部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中国世界遗产分部图
关于正整数不含分部量2的有序分拆的几个组合双射
分部积分公式的解题技巧
关于分部积分的几点说明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