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贡献定义明天
2018-01-23胡镜清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开始了伟大的新征程。“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方针。新时代、新征程,必然有新要求!然而,于千年古老的中医理论来说,则是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梅柳芳容徲”对比出“松篁老态多”的惆怅。显然,比之其他领域,我们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面临的压力要大的多得多。
明天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越来越坚信,明天,中医基础理论有能力做出人们期望的贡献:它应该是建设健康中国工程的“基石”,也应该是中华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先锋”,更应该成为重塑人类未来美好命运大厦的“支柱”。
建设健康中国工程的“基石”
中医学根植于东方文明,蕴含着独具特色、充满智慧的健康观。国医大师陆广莘指出:区别于西医学的“疾病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为“生生之道”,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这在《黄帝内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黄帝内经》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即以“上古之人”的养生方法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它的健康观。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诫人们要学习上古之人通过“守精、守真、守神”尊崇自然追求天真之性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与疾病模式相比自是天壤之别,即使与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现代健康观相比较,中医学在人(性)健康的追求上立意更高、洞见更深。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工程,应该也必须以此为“基石”。
中华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先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民族的振兴必须依赖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觉醒。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中,中医学将充当排头兵,发挥先锋的作用。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指出:“中医药学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的国际名片。王永炎院士2015年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即撰文指出:“中医药学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合而不同,互补互助。人类崇尚真、善、美的最好境界,势必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融入人文哲学和生命科学中去,展示其特色和优势,成为人类先进文明的例证。”中华兴则中医兴,中医强则中华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借助中医药这一开路先锋,我们才能较为容易地趟开中华文化这座宝库。
重塑人类美好未来大厦的“支柱”
当代人类面临着各种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以及生态危机,诸多危机成为困扰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梦魇。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问题迫在眉睫!我们推崇借鉴东方智慧,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应该成为重塑人类美好未来命运大厦的“支柱”。国学宗师钱穆先生曾论及“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以过去世界文化兴衰大略言之,中国文化屡仆屡起,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区别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观,中医学认为“阴阳对立统一”,事物对立双方都以对方的对立存在(而不是以消灭对方)为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谐地“斗争着”推动事物的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更是强调自然本就是人类的手足兄弟,人类应该怀着对自然的敬畏、热爱和感激之情,与之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因此,要探索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的发展,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处理,应从中医学“阴阳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寻找智慧的源泉。
今天
当今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红皇后曾说:“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事实上,我们并非没有进步,只是因为我们进步不够而退步,甚至无法维持原来的位置。我们可以细数昨天,畅想明天,但我们抓得住的只有今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我们如何抓住今天呢?
方向比速度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原则和建构体系有其鲜明的特色,是其生存之本与魅力所在,但同时也规定了它传承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传承发展中,首先一定要正确认知、认准方向。方向明,即使前进的脚步较缓,那也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否则,方向不明甚至搞错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速度越快,离成功的彼岸越远。究其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与处方用药方略别无二致。辨证明,抓住了疾病的本质,用药方向准,下药胸有成竹,即使药少量轻,也能药到病除;辨证不明,方向不准,下药似是而非,即使生猛重剂,照样会贻误病情甚至害人性命。因此,走的速度快,不如走的方向对。那什么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发展的方向呢?我以为一端是中医基础的“元理论”所体现的中医原创思维,另一端则是社会的健康需求的发展大势。是它们引导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需要充分、清晰地认知它们。
明天比昨天重要
中医药学自有千年传承,曾经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独放异彩。但近代百年沉浮中,又经历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历史阶段。从西学东渐、中西碰撞到中医式微,至近代倡导中西医结合、渐至中西医并重的畅想。百年中医史,是一部中医求生存、谋发展的奋斗史。我们是总是惙怛伤悴,还是积极进取,奋勇拼搏呢?审视当下,我们没有时间抱残守缺、嗟叹唏嘘,只有以战略家的大眼光、大境界、大气魄、大决心,把握当下,立足明天,将自己的贡献融入到明天的社会架构中去,以更加长远地发展追求,超越当下,突破困境,才能赢得明天。中医药学历久弥新,传承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强调传承,因为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失去传承的发展一定异化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发展终将不继;我们更强调发展,因为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失去了发展的传承容易庸俗为自怨自艾、无病呻吟,传承也将无从说起。显然,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未来,瞄准明天。
解决比解释重要
中医学来自于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实践,源于先人不计其数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是历代医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科学。中医学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能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公众的不理解甚至诘难,科学界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反中医斗士的鼓噪,用中医只言片语包装的“仙道幻术”的跳梁,以及中医药学走出国门后来自域外越来越汹涌的倒逼浪潮。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均不足惧。中医药发展的未来在我们的手里,真正能够动摇中医生存发展根基的只能是无法为解决公众健康与临床防病治病实际问题贡献丝毫的“中医人”。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解决当前中医药学发展中面临的理论问题,不能解决提升中医药学促进健康与防病治病能力的问题,不能指导解决中医药学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中的问题,我们将失去生存的空间,更遑论发展和未来。理论的作用在于认知、解释现象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后者更具价值。如果我们只是沉醉于现有的中医理论模型似乎可以“完满地解释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成功”中,而不是立足于引导中医药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时候,那我们无异于用不作为来毁灭中医。当代中医药正渗透到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方方面面,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的问题又需要我们去解决,我辈应“只争朝夕”!
贡献
正如德国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伤寒经方垂范后世,是因其施之临床,用之有效,历久弥新。温病学蔚然大观,因其对温热病诊疗的独特贡献。正如皇家卡洛琳医学院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词:“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新药物,阿维菌素……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今天的中医学来说,我们要更加关注中医基础理论是否能真正承载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需要,如何在当今生命科学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出“中医声音”,提出“中医方案”,贡献“中医智慧”。
贡献,唯有贡献,才能定义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