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逢节必跌再度上演,后期走势不容乐观
2018-01-23刘国信
刘国信,冯 娜
(1.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 晋城 048100;2.《猪业科学》编辑部,北京 100102)
冰雪天气带来利好,生猪价格迎来开门红
元月份以来,由于寒流侵袭,全国不少地区遭遇雨雪天气,各地进入“冰冻模式”,不少地方高速封路,给生猪出栏调运带来诸多不便,导致生猪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紧缺,促使猪价快速反弹上行;加之,屠企春节备货,季节性消费提振,全国猪市终于迎来开门红。据生猪价格网统计,1月11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15.26元/kg,其中,全国最高价浙江,为15.94元/kg;全国最低价新疆,为14.18元/kg,猪价破“8”触手可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冬季本来就是猪肉的传统消费旺季,南方地区历来又有腌腊肉、制香肠的习惯,加之北方地区火锅消费增加,因此,每年在这个时候,由于季节性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带动猪价快速上涨。同时,目前已进入数九寒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节前集中备货及北方杀年猪已经开启,生猪屠宰进入高峰期,加之,各大传统节日相继到来,民间对猪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市场需求对猪价仍有支撑。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此轮猪价涨幅过大,而消费提振尚不给力,高位行情可能经受不住长久考验。因为目前天气已经逐渐好转,冰雪天气造成的影响逐步减弱,道路交通运输已经恢复,而面对利好行情,当前养殖户出栏积极踊跃,生猪收购形势趋势向好,此时屠宰企业仍将会乘势调价,因此,临近春节猪价已经震荡回调。
来自养猪巴巴网的监测信息显示,1月29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4.96元/kg,全国下跌地区较多,上涨地区较少。随着春节临近,北方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有所增加,屠企采购较为顺畅,持续压价,东北、华北猪价出现下滑;而中东部受降雪影响猪价上涨。
“逢节必跌”成为魔咒,季节性影响正在弱化
猪肉是我国民众消费的主要肉类之一,根据全年节假日分布和季节情况,消费高峰一般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1、2月份,一般春节过后逐渐进入消费淡季,猪价均会迅速回落;而到清明、端午、五一节便会如期上行;夏季处于消费淡季,6、7月份猪价又会掉头回落。但近年来,“淡季逆袭”、“逢节必跌”几成常态,节日和季节性影响正在逐步弱化。
比如,此轮猪价下行周期自2017年3月迎来拐点后,期间虽然在一定时段有过上涨波动,但总体一直在低位徘徊。比如,在端午、五一节猪价一直处于小幅涨跌交织阶段;7、8月份在高温、暴雨袭击下,虽然处于消费淡季,但猪价却逆市上行,出现一个小高峰;而进入9月后,虽然有立秋“贴秋膘”、中秋、国庆节假日消费拉动,猪价有所反弹,但也是稍纵即逝,节后快速回落。
据了解,2017年春季,由于天气良好,没有大的疫情发生,仔猪成活率较高,这才造成了中秋前夕猪价依然比较“稳当”的现状。而中秋节后下跌速率、幅度不断加快,与养殖户对后市信心不足、集中抛售直接相关。据调查,不少养殖户认为,受夏季高温和洪灾的影响,育肥猪死亡增加,中秋、国庆双节市场供应将偏紧,价格会上涨,故8月压栏惜售情绪浓厚,都在等待中秋卖上好价钱,可中秋节前后这一期盼彻底落空,猪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继续下跌,更冲击了信心底线,从而导致集中出栏、恐慌抛售等卖跌行为普遍出现,加之,节日需求提振不足,节后屠宰量相应减少,从而使“十一”前后全国猪价普遍下跌的态势如溃坝一般骤然形成。
事实上,根据近年规律,在利好利空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形下,供需双方必将持续博弈,“逢节必跌”魔咒依然难以打破。而生猪市场之所以打破了以往“逢节必涨”的定律,归根结底还是近年来产能深度调整、行业转型升级及肉类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原因。据悉,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生猪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熨平”,不再出现之前的节前节后需求剧烈波动的情况,故所谓的节前涨价、节后叠加的“节日效应”已不在适用于当前的猪市,真正决定节前节后生猪价格趋势的动力因素换成了供给,即一年四季中冬春季节和夏秋季节气候影响以及仔猪成活率的变化,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夏季消费淡季猪价上涨、9月后猪价下跌,这一“9月分水岭”的现象。
今年猪价元旦虽然迎来开门红,但根本原因还是突遇雨雪天气,出栏运输受阻,导致供应出现一过性紧缺所致;目前,临近春节,正如预计的那样,猪价不仅没有破“8”(即:16元/kg)后继续维持,相反再次回落至14元/kg以下。由于春节前大型企业为了减少存栏量,规避疫病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必然会有一波集中出栏量;加之,越接近春节,国家储备肉将大规模出库供应市场,政府也会密集出台对蔬菜、肉类等副食品价格的补贴政策,这些都会对市场价格起到平抑作用,进而促使猪价下跌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议广大养殖场户,切勿过度集中压栏去赌行情,应该见好就收,合理安排出栏节奏,出栏尽可能避开节前10 d、半个月这个时间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节后上涨更为渺茫,转型升级带来阵痛
春节即将过去,很多养殖户们都希望节后生猪价格也能保持一个较好行情,不过如今看来这个愿景很难实现,预计,今年生猪行情总体走势难言乐观。近段时间以来,饲料和兽药价格不断上涨,今年对规模养殖场开征环保税,必将加大养殖成本。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猪产业将面临发展阵痛。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猪周期与往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打破了以往“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生猪价格下跌”的魔咒,而其背后是养猪技术、资本、环保门槛提高后的限制。据了解,此轮猪周期前期,由于生猪行情长期低迷,养猪严重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少散户被迫退出;而小户、散户退出后,腾出的市场空白,规模化猪场却未能及时补位;2015年以来,虽然猪价大涨,盈利可观,但由于环保政策持续加码,限养、禁养区的划定及猪场拆迁政策不断落地,许多老养殖户不敢盲目扩养,新户又不敢贸然进入,从而限制和打击了行业扩产的积极性,使得产能恢复进程更为缓慢。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生猪存栏信息显示,2017年11月份国内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6%,同比大幅减少 5.6%。
据测算,每头猪要达到环保养殖排放标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需几十到一百元,如果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对冲环保投入,将会使养猪利润大打折扣。因此,在环保政策高压之下,导致中小型拆迁关闭场户不断增多,而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与个体养殖户相比,虽然在环保成本、资本效率及抵御风险方面有其优势,但规模化养猪依然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因而进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散户退出的速度。
猪价下行,环保落地,一边拆一边建,一面是被动出局的散养户,一面是转型之际不惜高成本扩张的规模企业,生猪养殖业终于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这也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阶段,悲喜交加,痛并快乐着。而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消费需求多元、产业转型升级阵痛等导致的“低存栏、低价格、高成本”诡异格局之下,如何稳定生猪产业,亟待业界未雨绸缪,予以高度重视,寻求解决之道。
毋庸讳言,未来我国养猪业将逐渐过渡至资本化与规模化,此轮猪周期的失灵,实际上就是国内生猪养殖业和猪肉消费需求由传统向现代升级的体现,必须与时俱进对生猪养殖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加大向优质绿色猪肉的生产转变。比如,在养猪业转型的一段时间内,应当建立起针对散养场户的退出及参与机制,引导其向规模化健康化绿色养殖转型。如果突然提高生猪养殖的环保标准和入行门槛,而缺乏相应的补贴退出机制来过渡,对个体养殖户而言,将突然失去传统生活经济来源,必然使其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是传统的生猪产销大国,生猪产业的上下游承载着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未来中国“谁来养猪”?如何养猪?不仅仅关乎猪业本身,而是一道政治、经济与民生课题。2017年以来,禁养区的划定之所以成为畜牧行业热议的话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落地过程中各地存在的“偏差”,农业部在通知中明确指出了3个:禁养区划定范围扩大、超范围关闭或搬迁养殖场户和补偿不到位。农业部要求各地畜牧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地方政府确定的部门职能分工,开展禁养区划定和规模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切实维护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推进有关工作。
综上所述,环保和洗牌对于一般的养殖户而言,那无异于是一场残酷的现实,“养”与“不养”处于两难境地。同样,散户退出后,资本化与规模化如何更好落地,既维持供求相对平衡,满足新的消费升级需求,又确保一定的养殖利润,才能避免大起大落,有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