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18-01-22胡忠华
胡忠华
[摘 要]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支撑作用。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可以从留学生汉语要求、加强留学生对外交流、留学生班级设置、构建留学生自我管控体系、专业导师配备、系统性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留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来提高对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留学生培养;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201-03
近年来,随着 “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到各工科专业求学。笔者所在的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较早开始进行留学生培养方面的探索,已为法国、缅甸、越南、加纳、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2014年以来,学院落实河海大学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协议,具体负责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安哥拉和牙买加三个国家共15名本科留学生的联合培养。笔者拟结合实际工作,浅谈对工科专业的学历留学生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以期为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一、 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机遇
(一)工科专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以经济快速增长为基础,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各工科专业在近40年内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985工程”、“211工程”实施以来,国内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篇章。仅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学科排名就可突显各工科专业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以2015年9月份的数据为例,在ESI的22个学科中,内地共有164所高校的631个学科入围ESI学科的前1%;在标志世界顶尖学科的ESI排名前1‰的学科中,26所院校的48个学科入围[1]。截至2018年3月份,进入ESI学科前1%的上榜内地高校数已达227所,46所高校共99个学科进入学科前1‰[2]。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包括工科在内的各专业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二)工科专业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其中在华学历生人数2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2017年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达48.92万,学历生24.15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49.38%[3];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由此可见,不仅来华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的比例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在 “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增加最为明显,2017年沿线国家留学生总数已达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3]。此外,以往留学生来华多到汉语、中医药学等专业求学,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各行各业迅速发展,更多的留学生到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工科、理科专业求学。据统计,2016年在华留学生相比2012年,教育、理科、工科和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增幅均超过100%;其中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工科专业在学科体系、知识架构、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汉语、中医药专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分析工科留学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探索适合于工科专业特征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对提高留学生的质量、建设“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工科留学生的交流障碍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其母语或官方语言少有汉语,而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多以汉语交流为主,掌握并灵活应用汉语对留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4],因此,语言因素是造成留学生交流障碍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因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留学生群体的扎堆现象普遍。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已占据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相对西方国家留学生,以东盟地区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群体独立性相对欠缺,交际范围较小,留学生群体扎堆现象普遍;加上地理位置与中国邻近,不少留学生通过频繁回国的方式来逃避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5]。此外,因工科专业的行业术语较多、有大量严谨的理论推导,工科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互动有限,这进一步加剧了留学生与中国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因此,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工科专业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生群体的交流障碍问题日益突显。
(二)缺乏系统性的工科留学生课程体系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到工科专业求学的人数快速增加,但具体负责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各高校普遍缺乏系统性的留学生课程体系。部分高校虽较早承担留學生培养工作,但以往来华到工科专业求学的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承担留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通常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编进行教学,留学生因语言障碍等难以适应针对中国学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此外,同中国学生的培养一样,留学生培养也需要经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训练;部分高校为顺应工科专业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借助具有海外求学和工作经历的教师的语言优势,开设了少量全英文或者双语的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学生课程的匮乏。但总体而言,针对留学生建设的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较少,且已有的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面鲜有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
三、 提高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重视汉语教育培训质量
留学生在华期间要掌握汉语知识,提高汉语交流的能力,这是留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因此需重视工科专业留学生汉语教育的培训质量。当前来华留学生通常會有一年的汉语学习时间,但汉语学习通常不计入学业成绩,培训后经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进入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近年来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对留学生的汉语要求有所降低,加之部分留学生对汉语培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留学生汉语学习效果欠佳。少数留学生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后,具备基本的日常汉语交流能力,但难以满足专业课程学习交流的要求,加之工科专业课程中专业名词、行业术语较多,这对汉语要求较高,留学生的汉语能力不足更容易影响其学业课程效果。因此,在工科专业留学生的培养中同样应重视汉语教育培训质量,应加强汉语学习过程管理,明确工科专业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要求,为留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语言基础。
(二)加强留学生的对外交流
留学生在与中国师生的交流中存在一定的语言困难和文化交流障碍,加上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群体与中国师生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因此,建设留学生与中国师生交流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对外交流机会,这对加强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及生活方式,提高留学生的归宿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可发动院级学生组织积极与留学生群体沟通,在院级学生会中设置负责联络留学生的学生会干部,征集针对留学生的学习帮扶小组,组织优秀的中国学生主动与留学生对接,让优秀的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同时发挥留学生的语言优势,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交流水平,构建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学校或学院的学生会组织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与邻近具有留学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络,搭建留学生群体的跨校交流平台,拓展留学生交流途径和范围,通过引导优秀留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留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留学生单独设置教学班级
随着工科专业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单独设置教学班级成为可能。中国高校的教学班级和行政班级一般高度重合,教学班级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也具有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在同一届留学生人数较少时,各具体负责留学生培养的学院通常将留学生分派至各普通专业班级,通过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编进行教学。但我国高校留学生的住宿通常与中国学生分开,难以通过混编的教学班级来实现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通常设置留学生活动班级来弥补混编教学班级的管理和服务职能[6],这样就形成多重管理的局面。随着工科专业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将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进行统一编排教学班级、统一安排宿舍,可以实现留学生教学班级与行政班级的统一,提高留学生班级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通过对留学生单独设置教学班级,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单独设置的留学生教学班级兼具活动班级功能,便于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传统的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编班级中,跨文化交流障碍会导致留学生较少参与班级集体活动;通过单独设置的留学生教学班级,能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促进班级内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加强留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四)构建留学生自我管控体系
留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7],仅依托单独设置的留学生教学班级难以满足管理和服务功能。因此,在教学班级基础上构建留学生自我管控体系、调动留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留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和帮扶机制可有效弥补上述不足。总体来说,工科专业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青年为主,可以在构建自我管控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主人公意识。在留学生教学班级设置班委委员并明确班委职责,依托班委成员的示范和帮扶提高留学生专业学习效果,让留学生班委成为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纽带,辅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同时,根据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特征,在综合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官方语言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留学生划分小组,各小组设置联络人和紧急联络人,并避免小组联络人与班委委员的重叠,依托小组联络人和紧急联络人部分实现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功能。通过设置留学生班级班委和小组联络人,尽量调动各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都为留学生集体做贡献的局面,构建留学生自我管控体系,从而辅助培养单位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
(五)配备留学生专业导师
来华在工科专业求学的留学生,其国内设置该工科专业的院校及科研院所相对较少,相关工程专业人员较匮乏,因此留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相关专业的认知有限。可以通过给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留学生与专业导师的交流中增加其对本专业的认知;同时,可以让留学生有机会参加专业导师的科研任务,以便留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开拓留学生的视野。此外,通过让留学生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任务,能培养其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问题的能力,激发留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针对笔者所在学院负责的15名联合培养留学生,学院配备了两名具有留学背景的专业导师,通过两位专业导师细致耐心的工作,在日常的学习中,绝大多数留学生对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两名牙买加的留学生甚至表达了进一步深造、准备继续攻读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硕士学位的愿望。
(六)加强系统性的工科留学生课程体系建设
承担工科留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应在摸清留学生专业分布和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梳理所有工科专业留学生各自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再遴选涵盖专业多、涉及面广、留学生数量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利用政策鼓励和引导具有国际视野的任课教师进行全英文课程建设;撰写或筛选对应的全英文教材,优先弥补全英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短板。同时,具体负责留学生培养的学院应鼓励年富力强、热心留学生培养、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进行全英课或双语专业课程的建设,加强针对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形成系统性的、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留学生课程体系,最终建设完成对各专业留学生培养方案全覆盖、具有系统性的工科留学生课程体系。
(七)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科专业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多数继续从事相關专业,因此,为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留学生在工程实际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其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工科专业通常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有较高要求,要系统学习一定量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才能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体系中穿插一定的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有利于巩固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因语言方面的原因,通常留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不及中国学生,而实践课程通常为综合应用已学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因此加强留学生实践课程建设,通过实践课程倒逼其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这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很有必要。同时实践课程需针对工程实际具体分析,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该过程能综合培养留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再次,在留学生实践课程的工程案例设置中,应尽可能将安排给各留学生的工程案例设置为与其国家工程实际相近或类似,让留学生的实践课程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求学,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近年来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来华留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留学生来华主要从事汉语、中医药等相关专业的求学,近几年到工科专业求学的留学生数量增加最为迅速。本文结合工科专业的特点,分析了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高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为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广军.我国高校进入ESI学科排名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62-68.
[2] 西北大学发展与规划学科建设处.中国内地高校6个学科新进ESI榜1‰——最新ESI分析[EB/OL].http://ghxk.nwu.edu.cn/home/index/article/id/187473/mid/955.html
[3] 光明网.2017年近50万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我国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http://politics.gmw.cn/2018-03/30/content_28169772.htm
[4] 朱悦珉.来华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信念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杜红玉.广西高校东盟来华留学生班级管理策略探析[J].高教论坛,2012(1):96-99.
[6] 姜伟.高校来华留学生班级管理的问题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23):85-8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