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核心素养问题
2018-01-22杨依
杨依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很多,历史核心素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模式在这五个方面加以完善,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 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体系指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活动的效能进行综合评判。该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然后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和评价技术对教与学的达标(原则)程度给予评定,以便提供信息,改进教学或对被评对象(教师或学生)做出某种资格的证明。既要重视教学工作的总结性评价,以便鉴别、甄选,更要重视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完善教学;既包括对教学系统的外部评价,又包括学校内部评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结合将对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以唯物史观素养为评价导向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它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学说的一次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阐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即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指明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均体现了唯物史观。我国每一时间段的历史画线都是根据客观的历史对象进行分类。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均具有真实性,在档案资料中均有记载,甚至有相应的历史遗迹加以佐证。中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树立唯物的历史观,培养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中,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时空观念素养为评价导向
自从宇宙诞生之日起,时空就已存在。“宇”即空间,“宙”即时间,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时间是客观的,分秒的流逝不会因任何事物而改变,时间成为记录与衡量事物的标准。空间亦是如此,三维空间容纳万事万物,将每一事物定位在坐标上。时间与空间的组合使得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精确的记载。
(一)历史纪年
历史时间需要被记录。历史纪年是表述历史时间最主要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纪年方式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入门知识。没有历史纪年方式,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就难以表述,历史教学就会陷入混乱。历史纪年法多种多样,有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庙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等。例如,一般以基督诞生日为公元一年,现在是公元二〇一八年,这就是最常用的公元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天干地支一一组合,就是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就是以某一皇帝的年号为准,乾隆十三年,就是从乾隆皇帝即位起到第十三年;庙号纪年就是以皇帝的庙号为准进行纪年,庙号即谥号;民国纪年法即一般所说的民国多少年,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同时各国各个时代的纪年法也具有不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不同的时代采取不同的纪年法,有利于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同时对事件产生的背景也会有所了解。我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纪年方式,是几千年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记忆。
(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最直观的体现。不同的历史地图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内容。地形图体现了某一区域地形地貌的情况,根据地形图,可以还原战争发生、城市形成的情况;区域图展现了一个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区域图,可以窥见当时某一区域的分布等情况,如秦灭六国的线路图,展现出秦国与六国的位置、歼灭的时间等,通过地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合纵连横”的策略;物产、农业粮食等分布图生动地展示了物种交换的情况,是对历史事件的侧面反映。因此,无论在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地图都是很好的学习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历史时,充分地利用地图,图文结合,可以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直观生动,加深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横向与纵向的交汇,将历史放到立体的空间学习,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历史不再是书本的纸片化,而是时间的动态和空间的概念。
三、以史料实证素养为评价导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论据,历史事实是否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需要大量的史料加以证明。史料的种类繁多,包括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献。历史遗迹一般指实物,如墓葬、宫殿、器物等。历史文献则包括各种文字的或口传的记录,如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正史、档案、志书、铭刻、信札、笔记、碑文、墓志、谱牒、契约、账簿、道书、佛典、儒家经典、报纸杂志、传单广告、访问报告、民歌文字等,一切具有意义的文字记录无一不是史料或包含史料价值。文献史料繁多,但存在非客观的记载。史迹遗存与历史文献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但可相互补充。同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史料的了解、认识与记录等受不同时间、空间及自身的限制,故在研究、编撰或传播历史时必须以科学的观点与态度加以正确处理和运用。
在高中历史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了解史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的方式方法,去伪存真,提高辨别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了解历史的真实性。比如《国家宝藏》这一栏目,就是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实物进行展示,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历史的可信度。节目中精彩的讲述、完美的演绎,将枯燥的历史書本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的讲述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亲眼亲耳真切地感受历史的变迁,更让人印象深刻,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史料实证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四、以历史解释素养为评价导向
历史解释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程序之一,通常指对历史事实的实际发生过程及其原因加以说明,亦即对“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这两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它是历史学家赖以超越简单的描述,使自己的研究进入理论和科学规律轨道的基本手段。但是,自20世纪末迄今,对历史解释的含义一直存在争论和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观点:(一)以W.狄尔泰、R.G.科林伍德和H.I.马罗等人为代表的所谓“直觉主义者”认为,解释=通过“感觉”来理解;(二)传统的经验主义者认为,解释=通过揭示原因和描述事实理解。当代著名波兰历史学家J·托波尔斯基在《历史研究方法论》一书(华沙,1973)中把历史解释分为下列五类:(一)描述性解释;(二)发生性解释;(三)结构性解释;(四)定义性解释;(五)因果性解释(参见“历史理解”、“描述性解释”、“发生性解释”、“结构性解释”、“定义性解释”、“因果性解释”条)。
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简单的历史事件,更是揭示历史事件背后发生的真实的原因,客观、公正、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记住简单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中,对西方技术的引进,不能只看到技术的革新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更应看到深层的影响,西方列强通过技术这一手段对我国的侵略渗透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至关重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运用历史的方式方法正确地看待历史,才是历史学习的根本目的。以史料素养为评价导向,学生可以区分历史中的事件与解释,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
五、以家国情怀素养为评价导向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强化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今天。比如,学习古代思想历史,我们会了解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的思想;学习科技史,我们会惊叹于古人的发明创造;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不同经济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都会受其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对我们国家历史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热爱。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历史核心素养健全了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这套体系的评价标准将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02):110-111.
[2]王伟星.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洞察力的培養[D].扬州:扬州大学,2017.
[3]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