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说儿童兴趣发展的教育作用

2018-01-22郭伟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教育作用兴趣儿童

郭伟

摘 要: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时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越来越重要。发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且加以培养,能使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出彩,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在现实中,对兴趣的教学实践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分析了目前兴趣培养中存在的误区及相应的教育建议,为儿童兴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他们的兴趣发展。

关键词: 儿童 兴趣 教育作用

兴趣作为人成长过程中固有的一种特质,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就开始了儿童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但是,目前我们对兴趣的认识和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往往从大人观点出发,认为对孩子以后上大学或者前途有利的都应该培养,并且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或者跟风将主流的兴趣爱好加给自己的孩子,至于孩子们喜不喜欢就不得而知。

一、儿童兴趣的产生机理

当今,学者们从兴趣的本质、特征及对人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兴趣的内涵多元化。有学者提出兴趣的发生机制假设主要有三种: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需要假设主要是人的个体需求而产生的兴趣,认知假设主要是个体在学习思考过程中产生的兴趣,信息假设认为信息的获得对兴趣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信息不同于心理学中的信息,指的是消除心中疑惑、不确定等的“信息”。心理学家海蒂、贝尔德及科拉普从兴趣的结构特征出发,提出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两个概念[1]。个人兴趣主要是在个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内在的和固有的。情景兴趣主要是在外部条件影响或者刺激下产生的短暂型兴趣,随着外部条件或者刺激的消逝而减弱或者消失。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不是毫无关系的,他们互相影响对方,情景兴趣可以转化为个人情景,同时,情景影响着个人兴趣,将个人兴趣强化,使之持续下去。

不论从兴趣的产生机理还是特征看,兴趣都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倾向,它的形成都是在需求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论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时提出了“二层次三因素”说,即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两个层次。其中“可能性因素”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两个因素,“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活动[2]。兴趣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先天的影响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在与之相互交际过程中形成兴趣。后天的影响主要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在进行某个外部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感受,或者活动的结果给儿童带来快乐。包括一些游戏,或者家长、老师设置活动引起儿童注意,并给他们带来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后天性的兴趣逐渐形成。据此,我们可以将兴趣分为由儿童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内在性兴趣和有外部条件影响刺激而产生的外在性兴趣。

内在兴趣是儿童内在本性的流露,自发性的特性意味着儿童进行这项兴趣是会主动思考、制定规则,改变周围的环境及条件等,一般来说,没有外部条件的干预,内在兴趣会一直持续下去。外在兴趣是在家长或者教育者设置一定活动的条件下,通过人为引导儿童形成的,例如,给儿童物质奖励鼓励他参加某项活动。外在兴趣可能会随着外部条件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就如情景兴趣可以转化为个人兴趣一样,只要引导得当,外在兴趣就可以转化为内在兴趣,从而长久持续下去。

二、目前兴趣实践中的误区

1.将兴趣与好奇相混淆

兴趣和好奇都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者活动的探索性倾向,因此很多人都把兴趣和好奇看成一种事情,甚至很多理论专家常常将兴趣和好奇两个词语混合使用。但是兴趣和好奇是两个不同的事情,首先,好奇是广泛、自发、杂乱的,没有明确的方向,儿童对世界上几乎所有事情都好奇。好奇是对事物的疑问,随着疑问的解答,好奇就随之消失。兴趣也可以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是兴趣具有一定稳定性,及时兴趣是由疑问产生的,在疑问被解答后,兴趣也不一定就会消失,反而还会加强。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是意味着仅仅满足儿童当前散乱的好奇心。赫尔巴特指出,儿童的好奇心是散乱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仅仅满足这种好奇心,就会导致他们精力分散或者整天嘻嘻哈哈。因此,教学不能总是让儿童在山谷中游荡,应该略过草地和沼泽,经历过爬山的历练,在广阔视野中得到提升。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以好奇心为出发点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儿童真正对知识爱好的喜好。

2.将兴趣与指导相排斥

理论上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对其实行松绑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任由学生发展,往往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找不到方向,这是与我们的教育初衷不相符合的。关注学生的兴趣不意味着放任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给学生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有时候一味迎合学生的興趣,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

只强调学生兴趣的“新发展”教育模式的危险之处在于,一味强调儿童自己的创造,即希望儿童从心理产生这个或者那个思维,并将其称之为自己的思维,而不提供学生思维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帮助。但是,没有一个事物可以无中生有,希望儿童小小的心灵创造出整个宇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儿童兴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作用

通过对兴趣的产生机理梳理可以发现,兴趣使人接近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发对事物的探索和钻研,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使兴趣得以保持并提高。因此,兴趣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学习质量

伊扎德曾指出:“兴趣对思维和记忆的功能联系是如此广泛,以致在缺少它的支持时,对智力发展之濒于险境的危险不亚于脑组织的损伤。”[3]兴趣对学习的作用,主要在文本理解、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及学业成绩等方面。西方一些学者应用相关方法对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发现个人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联程度在30%左右。关于情景兴趣,有趣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研究发现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自己思考阅读的内容,深加工阅读信息,建立阅读内容之间更多的联系;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推理,激发思维活力,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章凯与张必隐以儿童为被试者,研究兴趣与阅读过程中监控能力的关系。发现,对阅读材料有更多兴趣的被测试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是比其他测试者具有更高的正确率。综上可以发现,兴趣能够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产生更优秀的学习结果,导致学习过程的优化。

2.影响个性发展

孟昭兰提出兴趣各维量阈值有个体性差异,也受到日常环境和教学训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情绪的先天阈值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个体特征,人的兴趣与认知相互作用导致一种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认知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转化为内心固有的一种品质,当这种品质表现出来时,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兴趣倾向,主要有逻辑思维优秀型、操作能力优秀型和社交能力优秀型,这三种能力的拥有者可以塑造成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政治家、技术专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

3.维护心理健康

刘卫华、黄雄文的研究表明有兴趣爱好并积极实践的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明显优于缺乏兴趣爱好的儿童,在从事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儿童被外界事物吸引,专注从事自己兴趣爱好活动。兴趣发展能提高个人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心理发展,提高主动效能性,使个人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和检验。兴趣爱好能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更进一步促进兴趣爱好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近年来兴趣爱好的培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兴趣爱好产生的机理,当前教学过程中对兴趣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分析指出兴趣爱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例如提高学习质量,培养良好的个性特性,促进心理健康发育,供相关教师、家长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同军,司继伟.兴趣研究现状与进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11-12.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07-208.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8-140,144,146-147.

猜你喜欢

教育作用兴趣儿童
浅议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的方法途径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