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8-01-22于鹏丽鲁明
于鹏丽 鲁明
摘 要: 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发展新时代医学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讨论了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优秀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为建设新时代健康中国做贡献。
关键词: 新时代 医学生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创新能力指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维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是医学院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新时代健康中国要求医学教育必须以创新领改革,以改革推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在2018年全国临床实践教育论坛暨全国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联盟启动会上指出,创新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对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要认识。发展新时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院校在实施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实践创新,培育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含量高的医学优秀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做贡献。
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与分析
医学是一门特殊并不断发展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启发创新。然而,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往往是在多学科间交流中完善形成的,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绝不是单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所能完成的。现在的医学本科生参加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上的交流机会较少,而校内学术交流平台不够完善,致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开阔。
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但目前医学院校多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如此氛围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医学生的学习不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缺失联想、逆向和发散思维,进而导致医学生无创新欲望,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2]。
一个合格的医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不具备完善的可提供给学生科学实践的平台,故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很难从实践中迸发创新意识、思维和潜能。
2.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有限。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再创造。在科学实验带教中,导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研究,注重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现在仍有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课程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听为主,课堂上的师生基本零互动。既缺少自我选题的机会,又缺乏选题的能力,故而实践能力有限。皖南医学院信息学院的老师通过层析分析法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目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3]。
医学院校担负着向社會输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医疗人才的责任。目前国内医学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弱,阻碍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部分老师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有待提高。
全球范围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将会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等医学信息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势必引发整个医学教育的重大变革。因此,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老师的正确引导[4]。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则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创新思维。因此要推动医学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要求老师必须转换新思维、新理念,而部分导师在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教育中存在知识面狭窄,没有独立的科学思维,对学生创新引领不够,导师本身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提高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给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屏障,培养创新型高水平医学人才,着重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5]。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传统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能力。
1.改革医学院校传统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在对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规律,医学院校应转化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解决新型疾病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用创新性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院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注重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授书本既有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定比例时间介绍本课程、本学科、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热点和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并形成有效的研究型学习理念,并通过带动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前沿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科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2.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注重科研实践。
在医学类院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技能训练和科研实践对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的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都是采用传统基础教学、穿插临床见习、统一临床实习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医学生能学到课本上的传统医学知识,以及得到原始的临床技能训练,但随着信息化的多学科、多领域交汇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生要具备更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和临床训练之余,老师可以更加强化开放、研究性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本科生导师负责制模式,引导同学查阅文献,小组讨论,让学生凝练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老师指导辅助同学选题并设计方案,通过科学实践验证科学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医学院校临床、科研实践平台有限的问题,可以先考虑同城高等院校多校合作、联动,根据各院校学科发展情况,着力建设优势学科实践平台,以达到优势资源整合共享的良好局面,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优实践创新平台。
医学生在临床、科研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全过程,从而使临床操作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从实践中迸发出创新性灵感,进而有新的思考,再不断反复实践验证。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医学发展的新需求,遇到新的医学问题也会有实践创新的处理能力。
3.创建新型管理模式,尝试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从学校层面着眼,建立长期、有效的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培育适应健康新时代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目的。第一,医学院校须从本质上改进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管理模式,构建医学生模拟训练中心和科学创新实践平台,为医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场所;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多学习学科新知识,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第三,建立合理的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衡量、考核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佳绩的带教老师和学生给予嘉奖,激励教师注重创新教学,激励学生创新实践,带动医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实践和创新永远在路上。现代社会,创新与实践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抓手,需要我们将新形势下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创新。本文通过利用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与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前沿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指导加入课题兴趣小组的学生经文献阅读、讨论,提出科学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加以验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為培养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静,孙晓敏,刘华熙.创新实践能力在医学类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40(3):379-382.
[2]蔡红艳,田继华,祁金顺.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5):383-385.
[3]柳玉婷,胡天寒.基于AHP医学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4):138-141.
[4]李小川,黄庠永,田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61):64-66.
[5]冯丽霞,王若洪,马飞翔,孙惠君.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B20
17032。
通讯作者:鲁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