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探索

2018-01-22赵惟一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艺术院校培养模式

赵惟一

摘 要: 随着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断凸显,面临汉语与专业学习的双重困難,而且国内艺术院校全英文授课及专业建设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南京艺术学院从多年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及措施。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国际学生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来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选择来华学习艺术的国际学生与日俱增。以笔者工作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为例,自199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以来,已先后招收来自八十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国际学生。近年来,国际学生总数更是以每年近20%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度国际学生人次达到近500名。对于专业局限性较强的艺术高校来说,这样的国际学生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庞大了。在国际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南京艺术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拟从南京艺术学院多年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出发,就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进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构成特点

与普通的文、理科专业相比,艺术院校的专业有鲜明的特点。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以为艺术生具有得天独厚的留学优势,然而事实是这类学生同样会因各种原因而遇到学习困难,下文会进一步阐述。由于招生政策的不同,国际学生的组成比中国学生复杂得多。从学习者的年龄分布来说,年龄差距大,以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例,专业学生年龄分布从18岁到60岁不等;学生在来到中国学习之前身份各异:既有刚从国外中学或大学毕业的留学青年,又有大学老师、职业艺术家、政府公务员等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还有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来高校追求多年艺术梦想的老年人。

二、艺术院校专业国际学生的培养难题

(一)汉语学习障碍重重。

目前,国内可招收国际学生的艺术院校约有30所左右,据笔者了解,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等寥寥几所高校开设了为数不多的全英文授课专业。因此,部分艺术院校对学历国际学生采取与中国学历生一视同仁的培养模式,对国际学生的语言要求是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以上才能进入专业学习,有的学校对硕士、博士的入学语言要求更高达HSK五级、六级。对于大部分从没有学过汉语的国际学生来说,在短短的一两年汉语补习的时间内要达到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程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任务。

笔者长期从事对外汉语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如果学历国际学生来自亚洲汉文化圈,或者具有华裔血统,通常熟悉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能力较强,如一般的韩国国际学生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学习汉语都能通过HSK四级,个别勤奋刻苦的学生甚至能达到六级的水平。但是有一些学生出于年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本国语言影响等种种因素,在汉语学习上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非英语国家地区来的部分学生,难以听懂初级班老师使用的英语教学,导致学习之初就落后于其他同学。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我国普遍采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法进行汉语教学,与一些国家的授课模式存在差异,而且有些国际学生不习惯我国的考试制度。

即使国际学生顺利通过了HSK考试,并不意味着他/她在专业学习中没有语言障碍。事实上,HSK四级词表仅包括生活中最常用的1200个词,没有涉及任何专业词汇。当通过语言测试的国际学生意气风发地走进专业课课堂后,往往面临比汉语补习阶段更大的困难——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以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传授、交流专业知识,没有人会顾及国际学生能不能理解。笔者曾有一位在汉语补习班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在高分通过HSK考试后如愿以偿地进入博士专业学习,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困难。她向我倾诉:第一年上课的时候就像聋子、瞎子、哑巴,自信心受到极大挫伤。同时,导师也不满于她的学习状况,提出更换导师的要求。汉语成绩优秀的国际学生尚且如此,没有掌握好汉语的其他国际学生可想而知。

(二)国际学生专业水平对接困难。

由于来华学历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招生渠道不同,专业水平存在差距。从学术背景来讲,不同国家教育知识体系设置不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国际学生与中国同学共同进行专业学习时,知识体系对接困难。

艺术类考试形式较为特殊,大部分专业的中国学生是通过“艺考”这一渠道进入高校的。一般来说中国的高中生至少经过三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才有可能通过“艺考”,竞争十分激烈。而艺术类国际学生的招生渠道特殊,国际学生很少经过正统的专业训练,部分只是个人兴趣爱好,因此在专业水准上不如中国学生。有的美术类国际学生连基本的透视原理没有掌握;有的音乐类国际学生甚至不认识五线谱。从理论课看,由于很多国家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中国学生少得多,加上语言障碍,国际学生很难听懂专业课内容,极大地影响学习质量。一些专业课教师坦言:“国际学生比中国学生水平差得太多,几乎无法教下去”,甚至出现了部分专业明确拒收国际学生的情况。

(三)英文授课师资欠缺。

为了解决上述语言障碍,最好的办法是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乃至开设全英文专业。但是由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重视英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导致出现专业课英文授课师资欠缺。教师必须满足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外语水平高和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要求。尽管各层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所高校以各种政策、机制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但繁重的备课量、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及授课难度还是令一些教师望而却步,难以满足所有学历国际学生的需求。

这一现状影响了来华学历国际学生的招生情况。笔者负责招生工作时,常常接到国际学生的咨询电话,一些学生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你们学校有没有英文授课专业?”当他们听到否定的答案后,往往不再考虑来我校学习。一些奖学金网站也要求各校将可以开设的全英文专业或课程进行积极宣传。

三、完善艺术专业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宏观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国际学生规模;从学校层面看,国际学生的规模和培养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世界声誉。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专业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一)努力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开拓艺术专业汉语教学领域。

建设有特质的汉语与艺术类体验相互融合的国际化课程是艺术类院校国际学生教育发

展和提升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因此,艺术专业国际学生在汉语补习的阶段,教师不能仅仅传授汉语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特色,开拓艺术专业汉语教学领域,为国际学生进行专业语汇的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將在多年进行中国政府奖学金艺术专业国际学生汉语补习的基础上,开发既传授一般汉语知识又凸显艺术学科特点的艺术汉语专业教材,以期国际学生在汉语学习结束后顺利过渡到专业学习。

(二)夯实国际学生专业基础,确立“由浅及深、先广后专”的培养模式。

艺术教育者应正视大部分国际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的现实状况,积极“查漏补缺”,采用各种办法缩短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差距。例如,针对硕士研究生水平较差的状况,南京艺术学院除了敦促其认真学习硕士课程外,还会安排学生进入相关本科专业跟班学习,从基础知识开始弥补专业不足。目前,南京艺术学院正在筹备“1+3”国际学生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第一年集中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补习,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在充分做好语言及专业知识的储备后,第二到四年再进入硕士或博士专业跟导师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使国际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培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素质艺术专业国际学生。

(三)培养高素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设立更多全英文课程及专业。

面对艺术专业全英文授课的难题,南京艺术学院在国内率先做出了大胆的尝试:2016年9月—2017年6月,以中国政府奖学金赞比亚音乐全英文进修班为试点,首创全国第一个全英文音乐进修专业。音乐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联手克服种种困难,为进修班所有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在领导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设“中国音乐史”、“乐理”、“西方经典音乐赏析”等十余门高质量的全英文课程,最终顺利完成培养任务,给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献上令人满意的答卷,得到彭丽媛教授的肯定。在彭教授的推荐下,南京艺术学院即将于2018年迎来中国政府奖学金泰国音乐全英文进修班。受到音乐专业成功经验的鼓舞,目前,南京艺术学院已有设计专业、流行音乐专业等多学科纷纷开始建设英文授课项目。我们期待全国艺术类高校积极建设更多丰富的全英文艺术类课程及专业,为仰慕我国艺术教育的来华莘莘学子开辟更多的深造通道。

四、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十几年来华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尽管艺术专业相对来说较为“小众”,但艺术专业国际学生数量仍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因此,讨论艺术专业国际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类高校及国际学生接收院校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吸取了多年培养国际学生的经验,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艺术专业国际学生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提高艺术专业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红.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3,25(1):55,77.

[2]肖凡.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35-3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传播与对外教学研究”(2016SJB74001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汉语言与中国艺术的国际传播建设研究”(2016-2017Y013)。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艺术院校培养模式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