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联想在筝曲演奏诠释中的价值
2018-01-22曹滟莉
曹滟莉
摘要:本文结合《云裳诉》《春江花月夜》《箜篌引》这三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筝曲为例,结合《长恨歌》《春江花月夜》《李凭箜篌引》中的诗句,阐述诗意联想在演奏诠释中的意义。
关键词:筝 《云裳诉》 《春江花月夜》 《箜篌引》 中国现代民族器乐
中图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80-03
联想是人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其特征是:人们在面对某个特定对象时,因为受到强烈的可感信息冲击,从而引发对另一个气质相近的意象与情态的回忆。作为一种理解的参照体,通过这一具有气质性格相同的意象情态的回忆,深化了审美主体对眼前事物对象的理解。比如,人们看到晚秋时节落叶飘零的场景,便联想到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从而对眼前的落叶景象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惋惜与怜悯之情,诗歌正是通过这种联想而实现情感传达的。其实,音乐也一样。人们在聆听二胡演奏《江河水》时,通过接受具有悲戚气质的音响触动以及乐曲的标题暗示,人们会根据音响性质联想到某种悲剧性情感,而这种悲剧性情感就像江河水那样,潺缓流淌,汨汨而来,使人联想到一种诉说不完的内心悲凉。大多数人都有伤心的情感经历与记忆,无论是听众还是演奏者,当人们在聆听或演奏《江河水》时,自然会与自己所体验过的某些不愉快的情感记忆相联动,也正是通过这一由外而内的感知与情感把握,使自己对演奏或聆听中的乐曲获得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清冽体验,也从而激励自己提升演奏技术。
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获得同乐曲意境相契合的联想有多种途径。首先,应对乐曲的创作背景、乐曲作曲者的背景、乐曲的内涵以及表达内容等有深入的了解,部分作品还需要阅读作曲家的自传了解其人生经历。其次,获得联想最直接的方式,是掌握同乐曲相关联的文学作品的意境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与乐曲相关联的诗词,来获得对于乐曲内涵的领会。本文将着眼于诗意联想在筝曲演奏诠释中的意义这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诗意联想在筝曲演奏诠释中的价值
本文以《云裳诉》《春江花月夜》《箜篌引》这三首不同時代不同风格的乐曲为例,阐述诗意联想在筝曲演奏诠释中的意义。在研习这三首乐曲的过程中,在把握乐曲中的演奏技巧与调动音乐情绪时,白居易的《清平调三首》与《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几首唐诗作品,作为理解音乐内涵的重要指引,内心不断涌现出的诗句令笔者对乐曲的感悟和理解更为深刻,依托诗词中意境的联想,对乐曲中的情境以及角色的内心情感进行临摹。通过进行相应的力度布局、音色的控制、演奏技巧的调动,将内心的情感用观众可感知的方式展示出来,使笔者在演奏中获得了一种无以替之的内涵阐释依托。
《云裳诉》是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作曲家、指挥家周煜国副教授创作而成的筝与乐队协奏曲,是叙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作品。在研习作品过程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给予笔者在乐曲演奏、乐曲结构处理等方面的诸多启示。
在乐曲《云裳诉》中,乐思发展以及段落意境同《长恨歌》的行文脉络是一致的。根据诗意的内容可以将音乐情绪分成四个阶段:“深情倾诉”“罹乱事发”“魂断马嵬坡”“忧伤追忆”。我们可以从诗句中联想到不同段落的意境,在演奏中,这样的意境联想有利于我们更深情而有内涵地处理音乐、处理左手的音韵变化。其次,这样的意境联想,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划分乐曲的音乐层次与段落。因此,让我们在乐曲情绪处理,力度的布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及依据。例如,乐曲中有两个慢板——“深情倾诉”的A段和“忧伤追忆”的A段,它们的旋律相似(A段落缩减再现了慢板A段落),但是,因为音乐的意境不同,音乐情绪和韵味处理截然不同。
乐曲A段表现的是:歌颂爱情、深情的倾诉。《长恨歌》开篇是这样描写的: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我们从诗文中似乎能从感受到他们的深情和爱情的美好,所以在演奏上A段一开端情绪较为平和,以深情叙述的口吻将两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因此在演奏技巧处理上,颤音与滑音速度和左手音韵处理上较为平缓,右手在音色处理上需要深沉温厚,触弦速度慢,摇指细密而缠绵,以此来表达相互倾诉、依依不舍的内心情感。在情绪处理上,A段的情感是逐层递进的,A段的35小节,音乐升华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似乎影射了诗文的悲剧性结尾,音乐情绪渐渐转入清幽哀怨,如泣如诉了起来。
乐曲A段表现的是:刻骨的思念、忧伤追忆。A段旋律上反复了A段的核心部分。《长恨歌》中有这样的描写: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文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哀伤,无尽的迫切思念。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迫切思念之后,魂魄又不曾来入梦的遗憾和哀婉。因此,A段旋律上虽然是反复了A段的核心部分,但是再现部分A段在演奏上需要更加如泣如诉、更加哀伤。在演奏处理上,左手颤音的频率要快、幅度大,左手的韵味处理需要更加悲切。而右手在音色处理上要纯净,像回忆、似梦幻般的感觉。A段落的第219小节开始进入情绪升华乐段,处理上相比A段更加哀怨激越,音头、颤音幅度及摇指的力度变化更加丰富鲜明。
同样,在演奏传统筝曲时,乐曲相关联的文学作品,能指引演奏者对乐曲意境内涵的感知,进而深化演奏者对乐曲情境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以筝曲《春江花月夜》为例:
在演奏筝曲《春江花月夜》时,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不时涌现于脑海,韵味无穷的诗意引人无限遐想,为乐曲的演奏诠释提供了指引。
筝曲《春江花月夜》(以项斯华演奏版本为例),由七个主体部分加上一个尾声构成,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小标题:江楼种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迴澜拍岸、矣乃归舟。乐曲的第一段至第四段描绘的是深邃高远的静态景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暮色降临,钟鼓的敲击声由远至近,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渐渐升起,月色笼罩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蜿蜒的江水绕着茂密层叠的花丛,明月高悬于深蓝的夜空,月色和白沙交相辉映在一起,水云深际……乐曲第一段至第四段的音乐恰恰呈现的是诗中描绘的这种静谧恬静的色彩。因此音乐处理要温婉柔美、温暖清新,音色的控制上要细腻,这就要求手指触弦的速度不能过急,左手上下滑音的过程更要舒缓柔软。同时还需要注意乐段和乐段、樂句和乐句之间的呼吸衔接要婉转自然。肢体跟随着乐句的呼吸而起伏,手腕放松带动手指发力,发力时手臂不能快速跳动。运用这一系列的技巧和音乐处理方式,使音乐呈现平缓流畅,柔顺婉约的意境。
再以乐曲《箜篌引》为例,这首乐曲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庄曜先生创作而成的一首现代筝曲,作曲家以唐代诗人李贺所写的《李凭箜篌引》一诗为素材。乐曲以充满幻想性色彩的音调,和极具张力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展现了诗中虚实相应的幻想意境,引人遐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乐曲《箜篌引》的前半部分慢板,描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的意蕴和境界。乐曲的后半部分快板,运用富有舞蹈性的节奏律动,展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幻想场景,快板部分较前半部分慢板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在本文中,我们以乐曲的前半部分为例,阐述诗意联想在演奏诠释中的作用:
首先,诗歌的开始部分形容箜篌的声响。那箜篌演奏的声音,时而气势磅礴,众弦铮铮作响,仿若“玉碎山崩”之声;时而高亢嘹亮,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犹如“凤凰铿锵鸣叫”。生动华丽的诗句给以身临其境的意境体验,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慢板各式各样的撮弦音型时,触弦要迅速而有弹性,义甲入弦不宜太深,触弦位置要靠近前岳山,音色需要清脆,以获得似“昆山玉碎”的音色美感。其次,慢板中各种时值的摇指同左手的滑音以及和声交织在一起,在演奏时需要把握右手摇指音色的明暗变化和力度处理。触弦的音色和义甲触弦的深浅要随着摇指音色和力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表达“凤凰铿锵鸣叫”的幻想意境。例如乐曲的第16小节,谱例:
右手的摇指加上左手大三度的上回滑音,摇指的力度、摇指位置、触弦深浅的变化,要伴随左手回滑音的变化而调整,令音色呈现悠远而虚幻的色彩。
乐曲慢板第17小节开始是一个复调乐段,诗文中有这样的描写“芙蓉泣露香兰笑”,其中“芙蓉泣露”表达情感和声音哀伤悲痛,而“香兰笑”则显示出情绪愉悦欢快,通过诗歌不仅让人联想到伤感的声音,同时也能联想到喜悦的画面。因此演奏时要注意:右手与左手的短促轻巧的低音声部相互补充映衬,右手力度和音色要有明显的明暗对比,左手注意轻巧短促地触弦并且适当加上煞音,将时而似“芙蓉泣露”,时而似“幽香的兰花开怀欢笑”的意境展示给听众。
二、结语
本文着眼于诗意联想在筝曲演奏中的价值,这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诗意联想是演奏接近内涵的重要途径。演奏诠释中的诗意联想使乐曲的内涵物化,并且通过演奏技巧的调动让乐曲的意境变成可感的音响传达给听众。在演奏中,技巧是为诠释乐曲的意境和内涵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突出演奏技巧,为炫技而演奏的作品,欠缺对乐曲内涵的思考,这对于有文化取向的人来说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演奏者需要让演奏技巧变成本能,在演奏诠释中,要充分发挥诗意联想,将乐曲的内涵放大。其次,诗词联想——为独创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演奏诠释与众不同。由于演奏是建立在感知经验基础上,而对乐曲的感知又是因人而异的,运用诗词作为联想的桥梁,深化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能使演奏的音乐与众不同,与他人的演奏区别开来。最后,诗意联想是演奏诠释的理论依托。与乐曲背景意境相吻合的诗词,为演奏者的音乐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托,演奏者通过诗意联想获得音乐处理,沉浸在自我创造的音响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使演奏处理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