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初探
2018-01-22张磊
张磊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钢琴家之一,他的作品在20世纪钢琴领域里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创作迈向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作曲家本人的创作经历和这首奏鸣曲的音乐特色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作品中的旋律特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并提供演奏建议,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第二钢琴奏鸣曲》 敲击性 演奏分析 不协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16-03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12年,作曲家本人于1914年2月5日在莫斯科首演。这首奏鸣曲是献给作曲家在音乐学院的好友Maximilian Schmidthof(此人1913年被确认自杀)。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处女作,更多的是对传统的浪漫主义和声和线条色彩的一种迷恋和学习模仿。而《第二钢琴奏鸣曲》则是作曲家在学习传统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现代派的创作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式”的音响和和声。在曲式结构上,这首奏鸣曲严格遵循了传统奏鸣曲的创作框架,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立的结构与风格。第一乐章是建立在d小调上的标准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建立在a小调上的具有三部性的诙谐曲,第三乐章是建力在#g小调上的慢板乐章,第四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最终回到d小调。虽然遵循了传统奏鸣曲的四乐章创作体裁,但在内部结构设计上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传统四乐章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乐章,而普罗科菲耶夫把“托卡塔”式富有动力性的诙谐曲放在了第二乐章,这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在这首奏鸣曲中,普罗科菲耶夫的演奏技法得到大胆创新,他是第一个大胆并深入运用“敲击式”钢琴演奏手法的作曲家,这种演奏手法又称“打击乐思维”,尤其在第三奏鸣曲及之后的第六第七第八“战争奏鸣曲”的运用中更加炉火纯青。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对钢琴家的要求也是比较苛刻的,需要钢铁般的手指以强有力度的方式击键,使钢琴发出类似打击乐金属般的特殊音响效果。普罗科菲耶夫曾形容过自己的演奏为钢铁般的手指,钢铁般的手腕,钢铁般的肱二头肌和三头肌。“敲击式”触键技法在《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大量运用,尤其是第二和第四乐章,是最重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这也是有别于《第一钢琴奏鸣曲》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和弦及旋律线条的歌唱。“敲击式”演奏技法的大量运用也标志着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渐渐走向成熟。
一、节奏型敲击
普罗科菲耶夫非常钟爱具有“托卡塔”和“塔兰泰拉”风格的敲击手法,这也和德彪西所谓的钢琴“无槌乐器”的抚摸琴键截然相反。所谓“马达式节奏”,就是要求节奏准确,拍点清晰,且音符或和弦音色饱满,充满能量,匀速前进,通常以一个较快的速度进行。最典型的体现是第二乐章A段的中声部,右手奏出的持续固定音型断奏八分音符,单音或和弦,都是以均匀的速度出现,这是曲子的发动机,是能量来源,在演奏时尤其注意音色的饱满厚实。声音并不需要非常尖锐,但需要的是饱满。演奏时手臂必须放松,尤其是前臂,力量源于肩膀和大臂,手腕有节律的抖动,注意每一次抖動的频率一致、到位,以手肘为力量的支点,切不可随意甩手腕。触键和离键速度较快,但不要太快,以致于让声音非常尖锐,毕竟是节奏声部。手指要有非常牢固的支撑状态,每根手指要坚挺,但不能太主动去发力,否则声音变得生硬刺耳,记住力量源于手后部,手指只是一个坚挺的力量通道(见谱例1)。
谱例1:
二、旋律性敲击
旋律性敲击尤其要注意旋律声部突出于其他声部并且富有变化的特点。它不像节奏型托卡塔式的敲击,恰恰相反,有些地方的音色需要尖锐刺激,这时小臂可以用力,手指的力量要非常集中,手指也要非常坚挺,甚至可以主动用力。触键和离键速度要非常快,使音色非常尖锐和富有穿透力和爆发力,区别于其他声部。普罗科菲耶夫对这种尖锐刺激低音的采用,从一方面说明他有意识的摒弃炫技性的华彩手段,而选择采用简洁直率、不俗不媚的方式,由此音乐始终蕴含着一种宏伟、严肃和苍凉的氛围。这种在音乐创作手法上的改变可以说体现了19 世纪的民族乐派在进入20 世纪之时大胆与光彩的精神风貌。而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这一风格的形成可能来自于他性格中的粗犷、冷峻的一面(见谱例2)。
谱例2:
三、节奏型把握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节奏的种类纷繁复杂,这也是现代派作曲家惯用的手法,比如混合拍子,新创造的拍子(古典和浪漫时期没有出现过的),不同拍号间频繁切换,节拍重音的变化,特定风格舞曲节奏的沿用(比如cancan)等。这也导致演奏时要深入细致的研究节奏类型,否则在风格把握上会有一定的失误。
(一)重音后置
普罗科菲耶夫擅于使用混合音型,最典型的是第一乐章的两个八分音符和三连音混合组成两拍一小节。在这种二三混合节奏中,重音出现在第一拍两个八分音符的后者,颠覆了传统2/4拍重音落在第一拍的惯例,这也形成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特色,即削弱第一拍重拍的地位,倒向第二拍,听觉上变得紧张躁动不安,音色尖锐而强烈(见谱例3)。演奏时要注意心里的节奏转换,不能麻木于前面第一拍重拍的感觉。当重音落在第二拍时,要注意节奏的稳定,不能抢拍,必要时需使用节拍器,这也是很多演奏者容易发生且不易察觉的一个错误。
谱例3:
(二)机械式节奏
普罗科菲耶夫使用了固定音型作为伴奏,固定音型起源于顽固节奏,甚至每一小节的音都是重复的。弹奏顽固节奏时,不能按照古典的如车尔尼式的固定伴奏音型的方法去弹,而要注意每个音的效果。所谓顽固,就是让音色听起来略带僵硬,笨拙,但又不失乐音本身的色彩。触键时每个音尽量弹得相同,比如时值、力度、音色,以达到机械式的效果。手掌的形状要保持,不能松散,均匀的分配力量到每一个手指,而不是弹了重拍后之后的音靠惯性带过,在这里,每个音都要有动力(见谱例4)。
谱例4: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时,一定要控制好敲击的分寸,就如前面分析的,敲击性手法也分为很多类,要根据音乐的需要而使用,技术永远是为音乐服务的,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尖锐刺激的音色而滥用敲击手法,这就显得有些弄巧成拙了。“敲击”只是赋予了钢琴一种新的音色——即金属般铿锵通透,这也是20世纪音乐的一大创新,但要注意控制,不能让音色毫无修饰,非常粗糙,甚至夹杂着琴弦机械式的噪音。正如赵晓生先生所说:“这需要很大的本事,应在有经验、有高度音乐修养的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揣摩奏法,还听众一个原汁原味的普罗科菲耶夫”。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苏]拉里萨·柯.普罗科菲耶夫[M].李浩,吴川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英]大卫·古特曼.普罗科菲耶夫[M].白裕承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罗传开.普罗科菲耶夫——自成体系的革命者[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5]杨九华.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李宁.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奏鸣曲分析及演奏(上)[J].乐府新声,2002,(03).
[8]李宁.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奏鸣曲分析及演奏(下)[J].乐府新声,2002,(04).
[9]张巍.二十世纪节奏的发展及其组合特征[J].黄钟,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