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花月夜》赏析

2016-12-12潘永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古诗词

潘永滨

摘   要:在今年杭州G20峰会上,我国在招待各国贵宾的交响乐晚会上,给来宾们展现了璀璨纷呈的中国传统文化。开篇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点染,显现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清幽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中国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在进行这首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情、景、理的完美融汇,来欣赏这首世界上最美的诗。

关键词:古诗词;作品鉴赏;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09-01

《春江花月夜》全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美景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该诗虽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普遍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情节,但作者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创出了新意境,表现出新情趣,使该诗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开篇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春江在明月朗照之中,绕过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通感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诗人观察月光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整个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几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情愫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清明澄澈的天地,仿佛让我们进入了一片纯净之地,从而引起了读者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神思飞跃,紧紧联系人生,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写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久长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秀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有着很深长的意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像是等待什么,却永远又不能如愿。月光下,大江潮涌,随着江水的臆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作者自然地把笔触由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回人生图象,引出下篇相思男女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作者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通过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世间有太多离愁别恨,作者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诗情荡漾。

接下写思妇对离别爱人的怀念。用“月”来衬托她的怀念之情,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尤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不忍离去,柔和的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思妇触景生情,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与游子共享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描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一系列景致的描写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渲染了他的孤寂,加深了他的乡思: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

《春江花月夜》共36句,九组,四句一组,每组一韵,像九首绝句。开头奇数组用平韵,偶数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都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气韵无穷。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诗,闻一多先生赞誉它为“诗中之诗”,是“孤篇盖全唐”的佳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以月为主体。诗从月生开始入题,继而写月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次,巧妙配合,构成完整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孙昕光.大学语文(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乔力.唐诗名篇的人生哲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3]邹新华.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作品分析[J].大众文艺,2016(02).

猜你喜欢

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论紫砂作品“硕瓜套具”的艺术境界
我和古诗词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享受专业的艺术境界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初探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