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2018-01-22贾琳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学德育

贾琳莹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进行德育的一种间接方式,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但社会现状重智育轻德育,特別是在美术这样的“副课”中,教师对德育视若无睹,使得学生道德缺失。如何在美术课中渗透德育,这给我们美术教育者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德育

一、中学美术课堂中迫切需要渗透德育的现状

片段一:执教浙美版七下《红色记忆》:在欣赏体会环节中,教师出示作品《母亲》,轻轻的读起画上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故事,这位母亲在面临着什么?怀中的孩子又在经历什么?刚开始看到作品时,他们有的没有任何反应,有的低着头不回答,或窃窃私语,有的说“一个妈妈在喂奶”……

片段二:执教浙美版八上《巧用身边的材料》:教师在引导完后,提出创作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小组所带的废旧材料,集体完成一件具有装饰意义的艺术品。完成后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组的作品,并评议。正当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教师发现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正在单独作业,于是便上前询问原因。他的回答是:“我们组的人动手能力太差了,我不想合作,自己一个人能完成得更好!”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笑而过,就错失了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从入学开始,师长就对我们谆谆教导——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德育更是放在了首位。可是近年来,虽说要进行素质教育,“素质”却是如此的渺茫,学校的教育似乎总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德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与智育相比相距甚远。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德育怎么了?我认为,德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身边有很多长辈围着他们转,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知索取不懂回报。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当今社会,很多家长、老师以及有关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中学的德育。特别到了初中阶段,升学的压力巨大。升学率,优秀率变成了大家终极追求的目标。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美术课只要教会他们技法就行了,至于德育那是班主任的事,把所有德育的担子全部交给了班主任。③德育方式不够灵活。家长、教师、长辈在长期的传统德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以说教为主的方式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站在门口,大声训斥一番,这样的方式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乏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学生缺少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实践。

二、美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在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中,是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郭沫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起点,他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而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它的目的是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美术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

鲁迅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学生个性塑造中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美育中包含着德育,德育也渗透在美术教育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三、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面临重学科知识,轻德育的尴尬处境,身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中渗透德育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在绘画造型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记得在执教七上《手绘校园风景》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参观校园,认识校园里的各种植物,小草的造型,叶子的形状,脉络的形状,整个校园环境,教学楼……那时正值春天,春暖花开,满园春色,生机勃勃,同学们都发出感叹“学校太美了”,“叶子的形状好美”,“树的形状原来是这样的”……忙碌的学习生活往往让大家变得机械而又麻木,麻木到失去感受能力。更无心去感受校园的美,感受万物复苏时大自然的神奇。他们失去了观察能力。而大自然其实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百宝箱,只要学生能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都能从中收获不一样的东西。通过观察,感受,会爱上自然,爱上校园。在这种气氛中再去绘画校园,就是一种不一样的情绪了。于是,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又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绘画的大树,不再是短枝短节,叶子的造型更加多样。

2.在设计应用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在设计应用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以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如在片段二的教学中,当我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后,我对全班同学说:“刚才老师忘记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小组合作又快又好。”并明确职责。只见组员间分工合作,大家有条不紊地进行创作,一个个创意十足的改造物慢慢呈现出来。很快,大多数小组完成了作品,我请完成作品的小组代表上讲台介绍,这时候我瞥见那个独自作业的同学还在进行中,脸上挂着些失落。等小组介绍完毕后,他还没有完成,这时我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这从我们的这次作业中就能看出来。我们团结合作的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很多筷子凑在一起不易断,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发挥团结互助的品质,让我们做得更好。”而此时,我看到那个同学正在点头示意赞同我的话。美术教学活动的很多课程,都要求小组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作品,这也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而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孩子具有爱的能力,爱是世间最美的情感,大到对国家的爱,小到对一片落叶的爱,都是人性最为珍贵的。

如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因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孩子们非常的敏感,喂奶的场景让他们觉得非常尴尬,因而也没有情绪去正确的感受作品,但通过背景故事的介绍,对作品更深一步的剖析,让大家知道那是一个即将面对死亡的革命工作者,是一个刚生下孩子不久的母亲……《母亲》这件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伟大母爱浓烈而博大,在一切压抑,沉重,郁闷之中母亲的形象肃穆而稳定……这动人的艺术形象在慢慢的感受过程中,变的感人,清晰而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感受那眼泪的温度,那手铐的沉重,同学们渐渐的从刚开始的冷漠,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美术课不是思品课,但美术具有辅德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道德教育也需要审美教育的支持。结合美术的审美功能,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我们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让美术课成为美的欣赏、美的教育、美的创作课。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中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