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8-01-22陈谦
陈谦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重要思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興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为主,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渐入佳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性的语言,发现闪光点要多肯定,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善于采用激趣的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策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能被激活,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摸索,在教师引领的路上有所创新。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时,通过教学学生知道林肯就是宽容大度,真诚、谦逊、仁爱、充满智慧的总统。这位鞋匠的儿子正是在对手的歧视、羞辱和打击中,奋发图强,做出了伟大的成就。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林肯。这时,我问学生:“你认为会不会有参议员找林肯修鞋子?为什么?如果真的有人找他修鞋,他会怎么做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会有人找林肯修鞋子,想考验一下林肯,有人找他修鞋,他会认真做。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参议员不会找林肯修鞋子,因为已经知道林肯是总统,害怕了。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二、营造氛围,创造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
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的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说:“你喜欢巨人吗?”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喜欢,因为这个巨人很自私。”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大家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创设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学生的错误也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探究才能顺利进行。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例如,学生学习《鲸》时,有一个学生问,除了鲸是胎生的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小鱼是胎生的。问题一提出,就出现了互不相让的敌对的两大派。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后来,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查看资料,终于发现有一种小鱼也是胎生的。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创新思维之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