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初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

2018-01-22曾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情境探究

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开展与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法新而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好評。但大部分实验还是初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的仪器配置还是陈旧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为主,实验编排与教材不够吻合。这与目前教育改革提倡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实验”进课堂和强调理科的“实践定向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不把“问题”强加学生,通过问题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营造民主课堂教学氛围

问题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要有教学的民主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在这些前提成立时,问题教学才有可能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初中阶段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份用积极地态度指正。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如在讲授公开课八年级《摩擦力》内容时,笔者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首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一个清洗工坐在一块仅依靠一根绳子吊着的木板上,他正清洗着高楼模墙,并通过松放绳子的一头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动。当看完动画后,马上就有学生问到:“为了不使自己掉下来,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来拉住绳子?”没等笔者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另一个调皮学生也接着说“我看他的神态的动作,不象是要用很大力的样子。”通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猜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共识“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紧跟着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会往下滑呢?”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势就展示了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通过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物理的乐趣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学生所经历的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作者简介:曾厅,男,中学物理一级教师,任教于贵州省仁怀市周林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