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高考”成本论

2018-01-22吴聪灵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7期
关键词:会试曾国藩高考

吴聪灵

每年6月,人们的关注焦点都在高考上。这高度紧张的三天终于过去,冷静思考的时刻到了:倘以投资论,大多数家庭和孩子,在高考上的投资与回报,究竟如何?

当此之际,回看古今诸多实例,或将有利“高考后”诸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高考成本:从鸡蛋到

4万元,投入无上限

为着特定目标而做事所投入的一切,均可视作投资。当今高考之投资成本,不可谓不大。

以备战高考的最后一学期来算,一个学生投入在复习资料、补课费、营养费等方面的综合费用,就十分可观了,而高考之前的各类小考,更是不计其数。简单算一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要经历24次期中、期末考试,3次毕业考试,3次入学考,40次季考,120次月考,480次周考……可谓久经“考”场。

以年代变迁来看,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应考阵容也在扩张——从一个人的高考,到全家人的高考,再到全社会的高考,考前准备越来越丰富,考试配备越来越全面,各种投资也越来越高昂,高考成本一路攀升。

上世纪70年代下放农场的青年们上考场,揣个鸡蛋就感觉营养十足了。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考场如进课堂;到2000后起,补习课逐渐兴起,而今越发重视,补习班、营养餐成为风尚,考前住酒店,爹妈汽车送……阵容日趋庞大。

有人以2011年沈阳某考生为例算了一笔账,复习资料加补课费、营养食补、冲剌阶段就近租房之类,总投入就接近4万元了。

在高考投入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应考者身心状态的变化。

40年前的高考生,在生活中吃过很多的苦,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把学习当作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之不懈努力。而今日考生并无生活之忧,易产生“被动式学习”的心理,白天埋在大堆的学习资料里,晚上淹没在昏暗的灯光里,周末奔波在各类辅导班里。所以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能够不被学校与家长的压力打击信心,可焕发自身动力与学习热情的,堪称真正的成功者。

古人赶考:

拼了身家性命上路

與今人高考获得择业敲门砖不同的是,古人赶考直接奔的是功名利禄。以其性质论,颇类似于今日之考公务员。所以,古人赶考投入更为高昂。

以曾国藩为例,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他任职礼部右侍郎时曾在北京寓所给四位弟弟写信:李子山曾希六族伯托我捐功名,其伙计陈体元亦托捐,我丁酉年在栗江煤垅,此二人待我不薄,若非煤垅之钱,则丁酉万不能进京。渠来托我,不能不应,拟今岁为之办就。其银钱嘱渠送至我家,有便将执照付至家中,渠银钱一到,即发执照与渠可也,即未收全亦可发也。丁酉年办进京盘费,如朱文八、王燧三、燧六等,皆分文不借,则曾陈二人岂不可感哉?

大意是,道光十七年(丁酉年),已经两次会试失败的曾国藩,准备第三次参加道光十八年的会试。尽管曾家在当地是个家境还算殷实的小地主,但前两次会试已经几乎花光了家中的钱,于是只能去族人和亲戚朋友家借贷。朱家、王家一分钱都不愿意借,他只好走到栗江找同族的伯叔辈曾希六。曾希六是一个做买卖的人,他和自己的伙计陈体元将钱借给了曾国藩,曾国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考取进士进了翰林院,从此平步青云。他37岁官至二品,成为大清开国两百多年来升官最快的湖南人。现在两位当年有恩于他的生意人让他帮着在朝廷捐一个官衔,类似于今天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之类。曾国藩垫钱在京中替两人办理,办理完毕后将执照寄回家,并告诉弟弟们,即使曾、陈两人还给曾家捐官的钱不足额,曾家也应先将官职执照给两人。

由此信可知曾国藩对人情练达之娴熟,同时也可见当时举人进京会试之艰难,与应试成本之高。

所以,古代科举中江南士子的成绩最好,亦不难理解了——不只因为江南文化氛围好,经济发达,更因明清时期有江南贡院,大大节约了江南士子的时间与成本。云贵考生跑一次,够江南考生来回好几趟了。在自己的地盘上“主场决胜”,发挥优良亦属正常了。

投资还有应对考试的健康保障上,古往今来也都是一样高度重视且备受煎熬。

清人龚炜曾作《赴考》一文,描绘自己以孱弱之躯赴考,一路上中暑、晕船,最终无奈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绝意名场”。《名医类案》载:“许元公入京师赴省试,过桥坠马,右臂臼脱。”本已昏迷,幸遇一良医为之调治,“五日复常,遂得赴试。”虽是意外,可见长途跋涉之风云难测。

为应付恶劣的考场环境,古人会在临考时服用玉屏风散,以抵御寒邪。古时乡试多在农历八月举行,此时天气已凉。考生们常服人参、饮枣酒,以求益智强记、养血安神之效。

此外,古人为了防止考场上内急,还在廷试前煮食白果,即银杏果,取其缩尿之功效。与此相对应,今天一些参加高考的女生通过服药的方式将经期延迟,亦可算是“人为干预”自然周期,来保障考场上的精力与专注度了。

总而言之,用心良苦。

人生大考场,

持续学习是赢家

大考之后的焦头烂额,可谓古今一同。然而人生真正的赢家,并不必然是在一张卷子上答出高分的人。

若德行有亏,考上状元也可能会大难临头。比如陈世美,因中状元而成驸马,结果呢,因为不认贫贱之妻,竟被送上铡刀。

戏文故事与史实或有差距,但这故事的传播却表达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考取功名比起来,更重要的是做人要讲良心,重情义。

现当代的应考者中,亦有因为品德优良而收获意外惊喜的。有着“万婴之母”称号的林巧稚,于1921年7月前往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预科考试。在最后一场考英语时,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赶紧放下试卷,上前急救。结果,她最有把握的英语试卷,竟没有做完。

原以为这次应试要落榜了,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乐于助人的事迹写了一份报告附在试卷后面报了上去。北京协和医院认为,她的爱心与沉着冷静,具备了一名医生的优良品质。

果然,林巧稚所在那一届的学生中,只有18人顺利毕业,而她的成绩是第一名。

乐于助人是上德,勤学上进是美德。知名主持人孟非,高中毕业进厂当了工人,也不影响星途坦荡。

这是表面呈现的顺利与幸运。实际上,人家始终如一努力上进,才是成功的根本。而这些,并非考卷所能衡量。

已考上大学的学子中,亦不全是喜剧。因健康出状况而学业不继甚至威胁生命的,或进入高校后目标消失、焦虑困顿心理脆弱等酿悲剧的,时有发生。由是可知,高考所能检测的个人素养,它对于人一生的影响,需要被客观理性看待。

有时,人们会为着高考而牺牲了亲情——或是父母为了子女前程而送其到外地读书,亲情团聚减少,两头孤寂;或是家中有亲人重病乃至离世时,备战高考者被隐瞒。笔者曾从事临终关怀义工服务与培训工作,见过很多大学生来做义工,都是家中有长辈或父母重病离世时,自己因备战高考而全不知情。大考后亲人不在,满腹思念与感恩、愧悔之情,只好来向别家老人表达,以解心结。

由是可见,在子女前途与亲情维护的冲突之间,还有理性调和的空间。毕竟,人生幸福与否,与太多因素有关。高考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人生路上无数考试中的一环。真正具有检验能力的试卷,其实是每个人自己出题的——你想在哪个领域有收获,就可以选择在哪个领域给自己布置作业。

那些能持续保持学习动力,不断在身心健康、能力提升、情感滋养等方面提升完善自己,并将其作为日常训练内容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度与幸福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试曾国藩高考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说“进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