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命运,但别把命运交给高考
2018-01-22郑晶心
郑晶心
前两天,科学作家万维钢在他的“精英日课”上介绍了一本新书,万维钢将中文名翻译为《破除成功学的迷信:为什么你所知道的关于成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错的,以及其背后令人惊奇的科学》,其实,英文标题是《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直译过来就是“吠错了树”。这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成语,说一只狗追一个人,人跑进树林中,爬上了树,狗找着一棵树就站在前面叫,但是它不知道那个人并不在那棵树上。对应的中文,差不多就是“缘木求鱼”。
提到这本书的书名,其实想讲的就是,年轻人在经历高考之后,要做好一些事,才可能尽量保证自己不“吠错了树”,没有“缘木求鱼”。
说是一些事,其实只是一件事,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当然,谁都知道,这是个大哉问,我们可能需要追寻一辈子才能搞明白,但我们所求的并不是马上要個结果,而是说,从高考之后,这些问题可以追问了。如果可以一直保持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人生之路,或许会少些遗憾。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问她的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员要做什么,学员表示还没找到人生方向,李欣频说:“做一件关键的大事,即去做那件如果你明天就会死,今天不做会后悔的事。”
这句话是不是很让人震撼?前不久,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也说:“我们要从事大而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目标不能再独善其身,还必须兼达天下。我们不再是找到目标而已,还必须找到比你自身更伟大的东西。”
都在说“大事”,到底什么是我们要做的大事?
高考结束,面临的就是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这些选择到底围绕父母的需求、世俗的眼光、求职的便利等而进行,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和梦想而来?
这时候,可能不得不去想一些“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可能会一时难以想清楚,但去想,总比无意识、完全追求市场热点或者顺从父母师长的意志要略好一些。至少,从这时候开始,可以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如果说从前都是父母一手安排的话。
2017年6月7日,“准星数学高考机器人”AI-Maths参加了属于它的2017年文科数学“高考”。这是人工智能向人类发起的最新一场挑战。就在之前的5月,人工智能AlphaGo(阿尔法狗)先后战胜顶尖棋手李世石和柯洁,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一话题的热议。
然而,这次人工智能参加高考,却没有碾压人类,两套满分150分的数学试卷,它只得了105分和100分。原因在于它的“偏科”,语文没有学好,它可以理解规范化的数学语言,但对于自然语言的复杂问题,就不懂了。比如,如果题目是10-1=?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轻松作答,但如果题目用了场景描写将其表述为:“小明有10个苹果,小丽吃了一个,请问还有几个苹果?”人工智能系统就“傻”了,它不理解小明是什么、小丽是什么、吃又是什么意思。
根据“超脑计划”,我国的“高考机器人”计划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华,而日本也提出在2020年,“高考机器人”考上东京大学。
如果“高考机器人”可以轻松考上莘莘学子心目中的理想学府,那么人类高考生要怎么办?
北京时间6月9日晚,苹果公司CEO库克在麻省理工学院(MIT)2017毕业典礼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你们这样的毕业生,来帮助我们控制技术。”
库克还引用了马丁·路德的一句话:“所有的生活都是相连的。”
是的,所有的生活都是相连的。高考之后,追寻不止,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