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8-01-22李玥
摘要:本文立足于“工匠精神”,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现状及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路径,力求用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方式,全面开展二者相融合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 思政素质教育 实践教学
一、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胜哲,他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他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可见,聂胜哲赋予“工匠精神”这一词汇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主要的是中国创造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创造力。
工匠精神是由职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其直接表现在职业行为之上,是对其职业的态度和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
2016年7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这已经不是习主席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认为“工匠精神”代表一种情怀、一种执著、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同时,“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企业需要“工匠精神”,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那么,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出新一代“大国工匠”?这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更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工匠精神”與思政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从“工匠精神”与思政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角度而言,二者在内涵之上就有契合点。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的国会报告上,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把“追求卓越、崇尚质量”上升到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层面,正是面向高职思政教育的殷切呼唤。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社会分工中的具体工作,例如:火电焊、给排水、服务类等等,这些具体的工作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基本素质,这正与“工匠精神”的立足点不谋而合。
另外,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著作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近两年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关高职思政教育的相关论文、著作则更加丰富。然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著作及论文则少之又少,基本可以说是空白。因此,笔者大胆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思政学者们,对此提出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工匠精神”与思政素质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工匠精神”中含有“知行合一”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态度、“尊师重道”的学艺态度、“服务至上”的职业理念等价值取向,这正与高职院校思政素质教育敬业、精业、尊师、重道的内涵相契合。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思政教育、就业创业课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是培养学生人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不妨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并通过“大国工匠”真实案例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专业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的素质教育之中,专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高职院校具有偏重专业课、注重实操的特点,所以,可以把“工匠精神”这种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加强与实训教学的结合,为高职生成功转化为职业人做好必要准备。当然,专业教育也好,实操教学也罢都应从院校和专业的特点出发,充分分析本院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注重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向,再充分研发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例如:服务类的高职院校不妨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服务至上”的理念出发,在实训和实操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实训项目,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三)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只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部分,实践教学同样举足轻重。在对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的联系实际,通过实践,使学生真切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和追求。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形成相关职业情感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情景中进行锻造。
(四)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是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项隐性教育的资源,是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演讲比赛、摄影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既丰富了高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磨练其实践能力,还能对其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像举办一次“品质是一种坚持和追求”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工匠精神”在校园里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张慧慧,李峰.红色资源融入江西高校德育教育的SWOT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3]鄢显俊.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光明出版社,2013.
[5]周恒利.道德.法治.文明-大学思政寻道[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本文为“2017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玥,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