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018-01-22邹健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邹健来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在科學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技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很多学生体验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录制了汽车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的课件,视频中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路程与时间进行了数据汇总,同时出现相应的汽车行驶的视频动画,使学生真切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进而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深刻理解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个数成正比例的含义。同样道理,学生很容易理解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时,这两个数成反比例的含义。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运用进行了分析和交流,很多学生提出了新知识。如单价一定时,购买商品的总价与数量成正比;总钱数一定时,购买的数量与单价成反比等实例,将生活与数学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小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有的小学生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所提出的问题不正确时,不能批评学生,打击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更不能指责或者嘲笑学生,而是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强化其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节内容时,涉及到一般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正方形与长方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学习一般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观察特殊四边形的特征。首先让小学生观察长方形,探讨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具有哪些特点,然后通过直尺测量的方式,使其获得长方形的长与宽具体是多少厘米,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小学生就能够发现:长方形中两条长度与两条宽度是一样的;然后,教师再让小学生自主学习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各自具有哪些独特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小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组织小组活动,开拓学生思维

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中,教师要能够提倡一种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并进行相关的小组交流,让学生之间交流一下自身的学习体验。例如,从应用题解决的问题上看,高年级学生在行程问题上存在一些疑惑,而且这类问题的解法也具有多样化,所以这类问题很适合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例如:A、B两座城市的铁路相距357公里,一列快车从A城开出,同时一列慢车从B城开出,两辆车相向而行,经过了3个小时,相遇,快车平均79公里/小时,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多少公里?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会积极地思考,并且从多角度剖析这个问题,有的同学采用传统的求解方法,先求出慢车时速,再与快车时速进行对比,列式:[357-(79×3)]÷3;有的同学直接用快车车速减去慢车车速得到答案,列式:357÷3-79;还有的同学用方程求解:将慢车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设为x公里,列方程:79×3+3x=357……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舒展。

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多媒体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例如“相遇问题”这节内容,在给学生讲了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后,笔者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表演,一个同学在讲台上,另一个在教室后面,让他们听我的口令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然后他们又相遇,相背,表演结束后可以先让学生发言,刚刚两个同学演示过程分别对应的概念,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老师再简单地加以提示。也可以让另一组同学再演示一下,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课堂氛围也很活跃。此外,老师还可以播放一段短片,讲讲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对于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如果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样教学活动也能顺利开展,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将分数的性质时,我拿了36个笔记本,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分1/3,第二组2/6,第三组3/9。然后让学生判断是否公平,学生们意见不一,说出了答案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让各组一个代表上台数一下,三个学生依次取完之后,许多学生脸上出现了疑惑的表情,想知道其中缘由,我也说:“有没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大家的求知欲高涨,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时机,然后给大家边提示边思考,带领学生进入这节课。

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任务量,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任务量的存在是他们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基础。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教师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教师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儿,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这种任务型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过程搭建起有效的平台。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一个基础所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这种数学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搭建起有效的学习平台,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灵活多变,注重小学估算教学方式的创新

估算自身就有着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估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多变地开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活动,在快速调动小学生估算学习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使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小学数学估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估算教学,使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可以列出“62+17=?”等问题,组织小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在随意列出问题之后,小学生可以通过估算,进行抢答,最快抢答并正确的学生为优胜,可以加1分,最先达到5分的小学生可以得到本堂课程的“数学之星”等荣誉,增加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乐趣。

七、结语

自主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的同时,还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领航与指导,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73-74.

[2]吴玉瑾.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3(22):218.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