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018-01-22李亚霞

学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寄宿生农村小学心理健康

李亚霞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寄宿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与以往的寄宿生或留守儿童相比,新时期农村小学寄宿生出现了一些新的心理隐患,如:对亲密关系的抗拒,重要的学习途径受阻,更易受到欺负的困扰,且缺乏合理宣泄的途径,亟待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予以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30

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的不断增加,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和生活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对新时期小学寄宿生存在的新的心理隐患加以描述,以期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共同探究应对解决之道。

一、对亲密关系的抗拒

寄五团二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对亲密关系逐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对于童年期的小学生而言,与父母分离,是一种真切难忘的体验,所以他们与他人亲近时,会对分离非常敏感,有可能因为恐惧分离,干脆就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随着寄宿时长的增加,与走读生相比,寄宿生与师长及同伴深入沟通的频次呈递减趋势,尽管一再鼓励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取友谊和心理支持,但因为恐惧分离,他们仍越来越不愿与人袒露心扉,并且寄宿时的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为此,教师可以在每学期针对有恋家困扰的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宣泄和缓解苦闷、孤单、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教会学生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引导学生适应环境,信任他人,培养他们乐观独立的生活态度和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重要的学习途径受阻

父母是童年期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在与父母的密切互动中,孩子潜移默化地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与规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主要是在三岁前,而奠定人一生命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在小学阶段。”在人格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期,寄宿学生与父母相处时间较短,父母这条重要的学习途径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尽管新时期的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通讯手段也日趋多元,但由于受时空限制、学校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走读生相比,寄宿生在学习习惯、乐群性及处事方式等方面仍呈现出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面临变化或遇到矛盾时,更显退缩乃至茫然无措。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了首位。

这就要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这一倾向,在相处的时间内,多问孩子曾经碰到的一些困难,多与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把每个环节都讲到,越仔细越好,这样孩子就会心中有数,遇事胆量自然会大一些。另一种情况,孩子比较调皮捣蛋,这实际上是孩子鼓起勇气,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她,尽量与他/她一起分析发生过的事,从中学习处事的技能与经验。

离开父母寄宿期间,许多在家长看来是学习、生活、交往中常遇的小事,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大事。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团聚的时间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讨论曾经或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了解他/她希望找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解决他/她遇到的困难,因为如果不是他/她认可的方法,他们一般不会主动采用。当这些困难真正发生时,因为您已经与他/她讨论过,他/她不仅有心理准备,有对策,而且他/她也不孤单,好像父母就在他/她身边一样。

三、更易受到欺负,且缺乏合理宣泄的途径

调查显示,寄宿生的欺负与被欺负行为明显高于走读生,且儿童的欺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则认为儿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的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皮肤过黑、方言,包括父母离异、单亲、留守儿童等等。以上两种理论,在寄宿生身上都有所印证。

由于小学寄宿生年龄介于7-12周岁之间,语言表达水平有限,自我评价的机制还不完善,自我保护与求助意识亦较薄弱,且存在胆小、羞怯等心理,在体验到恐惧、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后,不易清楚表达,甚至羞于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等人调查发现50%的寄宿生体验到烦恼情绪后,会选择闷在心里。这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机制,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保驾护航。家长亦需更加细心、耐心地理解孩子,关注他的情绪体验与内心感受,尽量在沟通中分享他们的苦与乐,为寄宿孩子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当然小学寄宿是每个家长的慎重选择,也是越来越多家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已有调查,寄宿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走读生亦存在种种心理隐患,与走读生相比,他们绝不是“问题儿童”。但随着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革,家长群体特征的变更,以及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寄宿儿童在心理上确实出现了种种新的隐患,这些隐患中既有家庭发展的烙印,亦有时代发展的烙印。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承担起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重任,因为这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与兴衰!

参考文献:

[1] J·J·施密特著,刘翔平等译,学校中的心理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2] 昝旻.寄宿与非寄宿制小学生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 罗昭逊,李璧.寄宿制小学与普通小学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調查分析[J].贵州医药,2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寄宿生农村小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每天给“小小寄宿生”一个香甜的梦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