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文化先行策略研究

2018-01-22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群体

黄 超

(武夷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1 汉语全球传播的性质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的检索,目前对于汉语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两类提法:一类是汉语国际传播,另一类是汉语国际推广。知网中“汉语国际传播”类文章658篇、“汉语国际推广”类文章2551篇,二者对于汉语传播提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传播”与“国际推广”。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美国州立大学弗雷德·简特教授对“国际传播”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国与国之间以媒体为主的传播”[1]2,它强调的是在国界分明的国际观念下进行的传播。而语言的“推广”(promotion)是一种单向的推荐与营销[1]2,强调的是单向性的、跨国界的推广工作。然而语言的学习、交流与接触是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它需要的是语言双向沟通与交流的“传播”(communication)。而“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则是群体、组织与政府跨越边界的信息、资料、意见、价值观的传播,是扩大到全人类跨越界限的传播[1]3。

笔者认为,汉语在全球的“国际传播”与“国际推广”应该正名为“汉语全球传播”,其性质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交互群体文化互动的基础之上,以语言为媒介,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的互动过程。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汉语教育不是单向的汉语推介、营销和文化输出,而是基于与沿线国家汉语受众的文化互动基础之上的一种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是汉语所承载的文明走向不同文化群体、走向世界的过程。

2 文化与汉语受众

基于汉语全球传播在文化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双向沟通与交流的性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的研究首先应该重点研究语言、文化与汉语受众的关系。“一带一路”理念提出后,国家文化部率先提出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构想,以文化、经贸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各国各民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地域的不同,其潜在的汉语受众在语言文化、成长背景及国家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汉语的传播对象面对这些情况迥异的群体,传播的难度势必会增加。因此,需要通过实证调查,了解沿线国家汉语受众群体的普遍性特征与差异,了解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观感,才能提出较为合理的汉语传播策略。

笔者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陈青文在《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的全球传播研究》一书中关于文化认同研究的调查量表,拟从同一国家留学生群体的角度,调查具有同一语言文化共性群体对中国语言文化印象与观感的普遍性特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传播提供研究思路。

(1)被试。研究对象为本校106名非洲籍留学生,发放问卷106份,收回问卷106份,有效问卷104份。被试平均年龄20.7岁,其中男生61人,女生43人,学习汉语时长1.5-2年的2人,1-1.5年的59人,3-6个月的43人。

(2)研究工具。选用陈青文“文化认同”研究量表(如表1)。问卷共21道题,将中国文化分为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流行文化、旅游文化、城市文化、饮食文化、与人交流、语言与国族9个类别,并且将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愿意参与或学习意愿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阶段。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4)统计结果描述

表1 南非籍留学生群体文化认同数据表

a.整体描述

根据表1可知,非洲籍留学生群体整体文化认同度的均值为3.32,表明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观感处于模糊不定的认知阶段。三个维度中因子B1、C1均值高于4(“赞同”)。而因子B5、B6、C7、C8、C9均值低于3(“不同意”)。其他均介于“不一定”与“赞同”之间。其中认知阶段的均值为3.34,情感阶段的均值为3.40,行为阶段的均值为3.23,3个维度均值均比较接近3(“不一定”)。在认知、情感与行为3个维度均值差别不大,其高低顺序依次为“情感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因此,从整体而言,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b.认知维度

在认知维度中,因子A1、A2、A3均值较高,因子A6均值最低。从中可以了解到,在校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以及所在城市有所了解,但缺乏对中国宏观的了解。

c.情感维度

在情感维度中,因子B1均值最高,因子B5、B6均值最低。说明在校非洲籍留学生群体目前喜欢的关注点在于微观方面,对于生活的城市或者了解的城市持喜欢的态度,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却不抱有积极态度。

d.行动维度

在行动维度中,因子C1、C2均值比较高,而因子C7、C8、C9均值最低。可见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微观的观感印象比较好,而对于反映中国文化及民族内涵方面的观感印象则较差。

(5)结论

根据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观感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从微观了解文化,整体宏观认识不足

在9个类别的文化分类中,非洲籍留学生在城市文化、旅游文化、流行文化、当代文化、与人交流文化方面认同度较高,说明这些群体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微观的了解去接纳与认识“异文化”,且对当今社会的关注度较高,而对于“异文化”的宏观认识与把握则较为薄弱。

b.对中国文化持友好态度,行动接纳有待提升

这3个维度中情感认同度最高,行动认同度最低,说明这些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观感还是抱友好态度的。但是在没有深入了解“异文化”的前提下,不愿意以行动方式去接受其他文化。

c.文化距离、时间与文化认同呈负相关

非洲与中国地缘相距较远,导致了二者的文化距离也较远,使得这些国家的留学生群体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接受“异文化”。其次,这些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到中国的时间大部分在3个月到1年半左右,时间较短,导致他们与中国大环境接触较少,无法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作出判断,进而导致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较低。

3 汉语教育传播策略

汉语的全球传播定位在文化互动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结合笔者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启发我们在“一带一路”汉语教育传播策略的制定中,应该先从情感角度入手,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受众通过微观的交互与沟通喜欢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调查结果也告诉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有不少地方不了解中国,不知道中国当下的发展,并未形成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整体认知。所以,我们在汉语教育传播的初期,要通过国家印象宣传片向这些沿线国家推介中国,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成果,让大家了解当下的中国和当今发展中的中国,用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吸引学生,不断拓展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只有在认识和情感方面达到较高的程度,才能激发他们更自觉地融入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因此,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3.1 打造城市主题文化,奠定汉语传播基础

“一带一路”城市外交动力源自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是城市外交最初的着手点[3]。城市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的基础,合作提供行为主体进行互动的空间和场所,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古代不同,现代文化的精髓和最高成就往往在城市,只有通过城市,文化交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民心相通”,为汉语的传播奠定基础,因此,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进行城市推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便是需要展示城市面貌。而城市面貌需要融合进城市文化,因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形象对外传播成为该城市能否影响其在本国乃至世界形象的重要依据[4]。因此,首先需要以主题划分城市,打造城市主题特色。例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南京)、以现代都市感为主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以旅游为主题的城市(如武夷山、黄山、张家界)等。其次,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通过城市的经济和历史面貌,展示城市的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再次,借用网络媒体宣传城市,从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建筑景观、整体风貌等多方面展示城市魅力,推介城市。

3.2 规划旅游文化体验项目,建立中国印象的直观感知

调查中发现,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城市和旅游的印象与观感最好。对于在华留学的学生来说,或者刚刚接触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他们都会先从微观的角度,由点及面地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因而旅游是从微观层面直接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由于汉语受众接触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时间较短,对于“异文化”的新生事物,他们不需要从文化的深层次去认识与了解,只要先从最简单的表层观感出发即可。因此,对于“异文化”的汉语受众而言,想要快速从微观层面了解中国,旅游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方式。

目前,旅游文化体验一般是作为城市树立对外形象并推广的重要抓手。体验经济具有烙印性记忆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可强化体验者个体难忘的城市印象。可以将旅游文化体验经济板块与城市文化板块、城市形象对外宣传板块进行融合,以便增加城市对外形象的文化厚度和感召力[4]。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教育传播策略来说,增加冬(夏)令营、文化之旅、游学之旅、长短期汉语进修,通过走进中国亲身体验,快速建立起对中国的微观感知。因为只有产生了好感,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动机。

3.3 提炼传统文化主题,提升文化认同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各国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才能促进彼此的相互认同,达到和谐共处的语言交际生态环境。传播汉语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通过语言文化与世界交流沟通、促进彼此的认同,从而才能达到“民心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面广,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由于留学生个人的喜好差异,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观感也存在差异。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在中国学习的时间不长,且第一年在校期间学习汉语语言的任务重,导致他们对外界的感知较少。课堂上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受语言和课程安排的限制,均较少涉猎。而实践体验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只有太极拳,非洲籍留学生群体因身体素质等原因,不十分喜欢太极拳课程。在涉及面较窄,且自身因素的限制下,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观感较差,接受度较低。

在“一带一路”汉语教育传播策略中,我们可以首先提炼传统文化主题,例如将部分的传统文化分为动静两个层面,动的层面有太极拳、长拳、中国武术、舞龙等,静的层面有书法、绘画、中国结、剪纸等,通过设计多样的文化体验课程,满足需求多样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汉语传播的同时,需要提前了解所在国家汉语受众的需求,从而配以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通过文化上的接受与认同,最终达到语言学习的自觉。

3.4 改革文化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现行高校留学生文化课程主要以王顺洪编著的《中国概况》为主,教师授课主要介绍客观文化知识,例如地理、历史、人口、民族、传统思想、风俗习惯等,都是对“已然”客观文化的介绍,而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这样的主观文化却较少涉及到。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把中国文化放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中去理解和诠释[5],这样势必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笔者对本校非洲籍留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这些留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生活方式与文化、中国菜、移民中国等均持较低的认同度。

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汉语传播是基于与这些沿线国家汉语受众的文化互动基础之上的一种双向沟通与交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已然”的客观文化(例如衣、食、住、行和社会制度等)基础上把握文化的本质特征,还能够从态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把握主观文化的本质特点。其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汉语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跨文化视域的比较,势必很难引发汉语学习者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就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以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不同文化持开放宽容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文化教材基础上,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为基本线索,以渗透主观文化为教学目的,以跨文化比较、人种学方法、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为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着力进行文化课程改革[5],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学习者把握中国文化本质特征提供独特视角和有效途径。

3.5 借助留学生本身,打造中国语言文化代言人

每年通过孔子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国侨办的奖学金、冬(夏)令营、寻根之旅等项目来中国留学、短期进修、游学的群体非常多。面对这一庞大的长短期群体,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价值和影响力,借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好声音”。这些群体能够先于他们国家的其他群体来到中国,通过接触中国、感知中国,获得最初的直接性元体验。而这些最初接触中国的受众,其潜在的价值不言而喻。他们的直接性元体验,是通过自身积淀的民族文化的过滤获得的感知。当他们向自己国家的其他群体讲述获得的感知体验时,其民族群体间的距离感与警惕性会更少,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在无形中传播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好这一庞大的留学生群体,让他们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代言人,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传出去”的双层次的汉语传播策略。

[1] 陈青文.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的全球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崎静,缪明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2):69-70.

[3] 汤伟.“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J].国际关系研究,2015(8):59-68.

[4] 刘雪琳.“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对外形象与文化传播的融合性[J].新闻传播,2016(8):68-70.

[5] 祖晓梅,陆平舟.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7):122-127.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群体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