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对心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8-01-22郭倩
郭 倩
(丹东市中医院内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心悸属于中医“惊悸”、“怔忡”范畴,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失血过多、饮食不当、劳逸过度、外邪入侵等导致心神失养、气血阴阳亏虚、水淤阻滞心脉等有关[1]。根据病情特点,可将心悸分为阴虚火旺证、气血不足证、心阳不振证、心血瘀阻证。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实施辨证施护干预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关键。笔者旨在探讨辩证施护对心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以期为心悸患者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0~80岁,平均(45.54±2.2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0~80岁,平均(45.58±2.23)岁。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施以辨证施护干预,具体如下:①心血亏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脉细弱,舌淡。选取足三里、内关穴、神门穴位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食用大枣、百合、莲子、枸杞、山药等。②心虚胆怯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悸不宁,苔薄白,纳呆,脉细数。选取内关穴、神门穴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使用莲子粥、桂圆、大枣、莲子、百合等。③心阳不振证。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不宁,面色苍白,劳累加重,舌淡苔白。选取内关穴、神门穴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使用桂圆、大枣、羊肉、韭菜、核桃等。④阴虚火旺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不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稍津。指导患者进食清凉、凉润的食物。耳穴压籽,肾、心、副交感穴,双耳侧穴,每2 d一次。⑤痰火扰心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心悸时发时止,口干口苦,便秘,失眠多梦,脉弦滑。选取阳陵泉、心俞穴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进食百合、莲子、萝卜等清热解毒之品。⑥水饮凌心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痞满,心悸气短,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淡胖。选取三焦俞穴、关元穴、心俞穴、神阙穴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食用鲤鱼赤豆汤等渗利、温热之品。⑦心血瘀阻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偶有心痛,舌质有瘀斑或舌质紫暗。选择膻中穴、心俞穴进行隔姜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食用当归粥、桃仁粥等理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品。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42±1.15)d、(3.31±1.02)d,经t检验,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0%(48/6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56/60),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心悸主要是由于七情所伤、失血过多、药食不当、久病体虚、先天不足等导致心神不宁、心失所养、气血阴阳亏虚引起的一种病症[2]。心悸病位在心,且与肺、肾、脾、肝密切相关,若病情控制不佳极易导致肺、肾、脾、肝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辨证施护主要遵循“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缓则护本”、“急则护标”等方法[3],并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辨证施护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辨证施护中,首先应评估患者的证型,再根据患者的证型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心悸患者中施以辨证施护,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