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139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8-01-22姜苗
姜 苗
(辽宁省彰武县人民医院儿科,辽宁 彰武 12320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主要是由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常见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以手、足、口腔和臀部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及循环障碍等,从而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疾病[1-2]。我院患儿经诊治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发生。现将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收治139例手足口病患儿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39例患儿中,男78例,女61例,年龄6个月~7岁,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 d,平均3~5 d,病程一般为7~10 d。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39例,3~7岁79例,7~10岁10例。幼儿园及学龄前儿童93例,其余均为散居儿童。发病季节多集中在5~10月份。
1.2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有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大多患儿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8.0~39.0℃,可伴有咳嗽、流涕、流涎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引起口腔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疹为首发症状,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偶见于躯干,呈离心性分布,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部出现。大多数患儿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其中有个别患儿高热,体温为40.0 ℃左右,并且持续3 d高热不退,同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及憋气、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精神萎靡、嗜睡或激惹、易惊、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或拒食、肢体抖动等症状及体征,但无抽搐、昏迷、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瘫痪、颈强和病理性反射等症状和体征[3]。
1.3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28例,下降25例,余均正常,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部分病例有ALT、AST、CK-MB值轻度升高,个别患儿有肌钙蛋白(cTnI)和血糖升高。CRP值有21例升高。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并鉴定为Ev71、CoxA16。血清学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CoxA16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酸中毒。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为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胸片X线检查: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斑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个别病例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磁共振检查: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见以脑干、脊髓损害为主的异常改变。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1.4 治疗:确诊病例均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手卫生。清淡饮食、喝开水、适当休息、室内常通风及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因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故临床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轻症患儿给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百蕊颗粒等药物。发热及症状较重的患儿予静滴单磷酸阿糖腺苷5 mg/(kg·d)。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a1b轻症:1~2 μg/(kg·次),2次/天,重症:2~4 μg/(kg·次),2次/天,3~7 d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予头孢呋辛钠50~100 mg/(kg·d)分2次静点治疗(28例CRP值升高的患儿)。部分发热病例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甲强龙1~2 mg/(kg·d),3~5 d。地塞米松0.2~0.5 mg/(kg·d)。有3例重症患儿予丙种球蛋白:每次1 g/kg×2次或每次2 g/kg×1次静滴。部分患儿ALT、AST升高予复方甘草酸苷10~30 mg/d静滴或口服治疗,CK-MB升高予1,6-二磷酸果糖160 mg/(kg·d)静滴或口服治疗,5 d后均降至正常。对于出现抽搐、惊厥的患儿予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以镇静止惊,头痛及颅高压患儿予甘露醇每次0.5~1.0 g/kg,Q4~8 h,或必要时加呋塞米以脱水降颅压。合并呼吸、循环系统受累的病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痰液较多不易咳出或不能咳出者予吸痰。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拒食及食欲不振的患儿给予必要的支持营养治疗。现以开展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只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达97.3%,对其他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无保护作用,该疫苗的推荐年龄为6个月以上~5岁,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共接种2剂,间隔1个月。
3 讨 论
近几年我国手足口病患者逐年增多,它主要是由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常见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且有危重病例的发生,甚至危害患儿的生命。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肠道病毒,不过多数成人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而儿童由于自身抵抗能力弱,故手足口病以儿童为易感人群[4-5]。现在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消化道、呼吸道是肠道病毒入侵体的主要途径,病毒在淋巴组织或局部黏膜中增殖再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向其他靶组织继续复制导致患者发生炎性病变,并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大部分情况下由于患者自身防御机制可控制感染的继续发展,临床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但也有极少部分患者防御机制较弱,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加重症状导致重症感染。还有研究显示,机体的细胞屏障,主要是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在EV71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的医疗救治工作,做好手足口病宣传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高发季节应避免去公共场所以减少被传染机会,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切断传播途径。注意手卫生。清淡饮食、喝开水、适当休息、室内常通风及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