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观察
2018-01-22张丹
张 丹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骨折患者在临床中,自身的伤痛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对后续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若不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应激性障碍,大大影响了患者的预后[1]。本次研究中,将门诊护理干预运用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探讨该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根据研究标准,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到我院相关科室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0):男性人数35例,女性人数15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为(40.25±2.42)岁,体质量46~64 kg,平均体质量(55.32±2.42)kg;对照组(n=50):男性人数32例,女性人数18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40.35±2.64)岁,体质量45~65 kg,平均体质量(55.20±2.57)kg。
1.1.2 100例患者中,均为骨科接收的患者;研究人员让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将重大疾病、精神障碍的患者排除;我院科室与医学伦理会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取得医院与医学伦理会的支持。将所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使用软件分析处理,以上收集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等资料(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仅给予其简单护理,而观察组,在结合简单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其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在面对门诊骨折患者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自身的仪表与语言,应主动与患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为患者讲解门诊治疗的过程,了解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降低陌生环境给患者造成的压抑情绪[2]。绝大多数骨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状况不清楚,从而易过度担心,常常伴有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若患者的负性情绪不能得到缓解,自身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也会降低,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心理暗示法,为患者疏导不良情绪,让家属配合,共同支持患者,以调节心理压力[3]。
1.3 观察指标:研究中的焦虑、抑郁评分表[4]由研究人员所在科室制定,评分表内容包括:患者是否出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否影响日常生活、不良情绪是否影响治疗与护理的开展等,评分表中将100分作为满分,0分则为最优,70~100为患者的负性情绪严重;40~70则为患者出现负性情绪;40分以下患者的负性情绪消失或较轻;将100例患者的评分表收集后,计算出平均值。将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将所收集的数据使用相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中出现的焦虑、抑郁评分数据采用SPSS20.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算,将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最后算出的结果P值<0.05,则视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39.67±2.42)、SDS评分(40.52±2.92)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64.62±2.52)、SDS评分(66.57±2.58),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 论
门诊接收的骨折患者在漫长的等待看诊的环境中,身体遭受着疼痛的折磨,会产生不良情绪,且每个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骨折本身作为一个应激性事件,会大大增加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压力,随着负性情绪的增加,患者的机体组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后期治疗效果不理想[5]。随着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临床上对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运用也逐渐广泛,将心理护理运用于门诊护理干预中是临床护理发展的趋势,也是巩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我院门诊接收的骨折患者加强了心理护理,根据骨折患者的心理特征,为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消除陌生感与疏离感,与家属共同给予患者安全感,让患者的负性情绪尽早消除。研究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较为满意,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综上所述,通过门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SAS、SDS评分,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将上述护理模式运用于我院治疗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