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网络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2018-01-22汪品莉
汪品莉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论断,新要求,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要求。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着眼于生命、财产安全教育,鲜少有人将安全教育的重点落在信仰安全教育;在本文中,笔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将信仰安全定义为:政治信仰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道德信仰明晰,有明确的道德认知;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它囊括了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个人理想等多个因子,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改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个体发展模型理论,它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信仰安全处于以室友同学为主体的同辈群体的微观系统、以高校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中间系统,以及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宏观系统的包围中,互相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改变。
二、当前大学生信仰安全危机症结剖析
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安全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当前大学生处于“信仰危机”的窘境中。
首先,政治信仰模糊。回顾新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每一项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实现的。然而随着当前物质文化的不断进步,新一代青年人无法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指导意义,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表现出了模糊的一面。其次,道德信仰弱化。道德是除法律之外约束人类活动的最有效武器。然而,“裸贷”现象不不断出现,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质疑和丑化,“谋杀舍友”剧情不断上演,“学术造假”情况屡见不鲜,这些无不证实了大学生道德信仰弱化的事实。再次,生活缺乏目标和努力方向。在传统的定义中,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4],然而,与社会的预期所不同的是,当前大学生社交媒体中,“无聊”、“空虚”、“寂寞”越来越多地出现。
综上,当前大学生信仰安全处于危机之中,而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和个人都难逃其咎。要建立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网络体系,必须多方联动,形成稳定和正向的发展循环系统,从而引导大学生信仰安全回归正位。
三、生态培育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信仰安全教育是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教育思想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坚定正确的信仰理念并指导行动,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信仰安全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保障和辐射带动整合到一起的统一体系。
(一)社会环境宏观系统——整体把握、重点引导
社会环境是信仰安全教育网络体系中的宏观系统,起着龙头带动和全面引导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当前社会主流环境的引导的抓手是网络媒介阵地,因此要着力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境外势力通过网络直达大学生身边,此外还要通过深入人心的公益广告,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入耳入脑的电视佳作等对主流价值信仰理念进行重复和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层层渗透,将之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
(二)高校教育中间系统——层层浸润、润物无声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信仰价值理念传导、教育活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辅导员要加强思想状况调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落实信仰安全教育的内涵;“两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从自身层面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对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要率先垂范,积极践行信仰安全教育的种种举措,为大学生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筑牢大学生信仰安全教育的基石。
(三)同辈群体微观系统——端正态度、互相感染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同辈群体的微观系统是发挥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系统。在信仰安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本身作为教育对象应具备接受主题的意识及相应的价值储备。首先要认识正确的信仰会帮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要正确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指导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明确自身使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现个人梦想合力实现中国梦。